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栖居之思"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他的解释,"栖居"也即"筑造",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筑造有四种基本方式。诗(作诗)为其中之一,不过更源始、更根本。因为作诗既能通过语言命名存在和万物,从而为人敞开一个世界,又能为人的栖居采纳尺度,从而使人成为人所能是的那种存在者。人的栖居是"诗意的",指的不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生存可能,而是人"在这大地上"生存的本质。栖居的"非诗意的"现实,是由于蓄意贯彻自身意志的现代人,通过技术对世界的过度算计造成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回到栖居的诗意本质。  相似文献   

2.
任何建筑物都是一物。物就是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集聚在一起,使之切近,从而居有着映射游戏,展开世界的东西。因而,我们可以追问三个问题:1.物为何聚集天地神人?2.物如何使得这四种因素集聚在一起?3.他们之间的游戏如何展开世界?建筑物不是建筑师吹嘘自己“劳绩”的东西,而是人栖居在大地上的东西。唯有栖居,才有建筑。唯有诗意,才有栖居。所谓诗意,就是根据神性度量自身。  相似文献   

3.
诗意地栖居     
正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有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貌似和"诗意生活"沾不上边。一天天,忙于生计,辛苦劳碌,不自觉陷入对名利的追逐当中,与世沉浮。过的是烟火人生,哪有什么"诗意"可言?其实,诗意地生活,与贫富、忙闲、贵贱没有必然关系。它是一种心灵的富足,灵魂的怡然,  相似文献   

4.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建筑或居所,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承载者,被认为是与"栖居"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之一。海德格尔在《筑、居、思》的演讲中探讨了"筑造"与"栖居"之间的关系。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在现代化语境下,以"物化栖居"为己任的建筑师们意识到所面临的"栖居远逝"的困境,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选取了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的概念作品400盒子的共享社区,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栖居"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7.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8.
诗意栖居的核心内涵是人对诗性生存的追求,即人努力超越现实生存的不足而实现一种诗意的生存,实现对爱、对美、对自由等目标的追求。对诗意栖居的追求贯穿于西方艺术文化发展的始终。当今中国有不少艺术文化作品片面追求现实生存和现实功利,忘情于平庸、欲望而放逐生命的诗性。这样的艺术文化有悖于艺术的存在意义,无法实现人的完满与自由,悖离了人类追求诗性生存的高贵本性。  相似文献   

9.
长成一棵树     
世间有树,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地球,因为有了树,变得适宜居住。人类,因为有了树,诗意地栖居才成为可能。我常常觉得,这个世界甚至可以没有人,但不能没有树。树,以挺拔的站姿坚守脚下的土地,它的根在地底下匍匐蜿蜒,我想它一定是积聚了树全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陈玲 《美与时代》2013,(1):69-71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土家人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创造了没有脚基悬于半空的建筑样态—吊脚楼。作为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吊脚楼也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当地人居环境、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情趣。本文运用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出发,通过对吊脚楼的分析,探讨建筑和居住,建筑和存在本性之关联,揭示只有在语言的家园才得以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1.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大面积减少等生态问题不断地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所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活方式。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存方式,超越物质主义,不以"难得之物"为贵,从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试图汲取"东方智慧"来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心灵问题。钱穆先生作为国学学术之高峰,乃集"东方智慧"之大成者,其一生学术之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钱穆先生所著书中所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规范,是抨击物质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路上的一盏思想明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使"大地自然"的哲学意义重又凸显出来,并且主要形成了存在论和"土地伦理"两种思想进路。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地具有承载、争执、庇护、居住、隐匿等不同的"品格",近代以来"大地自然"遭受了"荒漠化"的厄运,"拯救大地"成为守护"存在之真理"的一个重要维度。20世纪初兴起的"土地伦理"思想则从"整体论"立场出发,论证了荒野与人类精神、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层相关性,完成了人类伦理思想的"荒野走向"。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土地伦理"和存在论的"大地哲学"虽然思考的进路不同,但在"精神气质"上高度契合,他们都体现了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可、对大地自然的敬畏。二者都认为人类应该改变功利主义的单纯计算,去守护"真理","虔敬"地对待大地,如此,人类才能本真地"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3.
诗意栖居从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当代的诸多危机面前,室内环境受可持续思想的影响,成为挽救人类生存栖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为人提供美好生活,帮助当代人类找回精神家园,其终极关怀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让人企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这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绝美境地。  相似文献   

14.
诗成为人的本质存在的一部分。它归结为人的精神存在、价值存在、审美存在、文化存在,归结为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的记录,一种情感的自我净化和升华,一种心理调节和补尝,逐步实现心灵自我完善的途径。就此而言,虽然诗意地栖居“如梦如幻”,但却真的是一种“本真”,或许应该把它看作梦之境。  相似文献   

15.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作为存在物不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活,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公共生活因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历史常态。遗憾的是,社会公共性的历史形态因存在各种悖谬而为人诟病,以至向往自由生活的主体渴望在个体化生存中体验诗意栖居的可能。这样的文化选择使人们诉求主体性时代并沉浸其中,但主体性的完善不能离开公共时空,公共性的缺失使主体性遭遇困境甚至使人们感到虚无。当人们在主体性反思中探求超越现实境遇的可能世界时,社会公共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扰、"人为物役"的复杂时代;两千多年后,西方海德格尔将他所处的时代视为技术泛滥、人被异化的"贫乏时代"。他们为了摆脱各自的生存困境,庄子凭借生命之"化",追求"诗意的逍遥",从而通达"道";海德格尔依托艺术之"真",寻求"诗意地栖居",从而回归"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渗透着人生艺术化倾向,庄子希冀借此达到人生的自由状态,海德格尔旨在由此为现代人寻求存在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寂"不是物不存在,而是人对物的存在无感应,物不在人的意义世界之内,不与人构成生命共同体。接着阳明的思路讲,心外无物的义蕴可展开为:(1)"存在应当被感知",即人应当通过感知与物相通,构成意义世界;(2)"存在应当被关切",即人应当让外物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与之构成生命共同体;(3)"存在应当与人为一体",即人应当通过致良知的道德实践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使自身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同时得到澄明和提升。"南镇观花"本质上表达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成为圣人的一条路径,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工业文明伊始,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境域即为"诗意的栖居",而侗族聚落作为少数民族栖居生存的重要场所,其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共生共息的生态之美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诗意栖居"的物化表征与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于都市的人们,因社会的节奏加速、竞争激烈而心灵疲惫。人们在极力地追寻着自然中的自由与生活中的轻松,寻觅着诗意的栖居和温馨的港湾。家用纺织品设计,是营造栖居的诗意最佳方式。在这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意的栖居中,温馨、时尚、多变的家用纺织品,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她渲染着诗意栖居的主题,营造着温馨的诗意环境,彰显着多彩的诗意情境和时尚的诗意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