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像学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绘画的研究。在此,从图像学角度出发,结合潘诺夫斯基的研究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绘画作品李嵩的《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货郎图》这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以神写形的典型传达,作者用熟练的表现手法去表现生活画面,给人们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一件优秀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酸寒尉像》是晚清上海画派代表人物任伯年为吴昌硕写的肖像作品,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不仅在绘画技法上取得成就,更具有丰富的图像内涵。文章试根据图像学的原理分析任伯年的《酸寒尉像》,解读画者任伯年与被画者吴昌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下半叶,法国学者马莱首次提出图像学概念后,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概念发展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成了三个层次: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称图像志分析;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帕氏所谓象征意义,即作品背后的潜在意义。现代图像学涉及的学科也非常众多,如形式分析、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与它们的交叉也是现代图像学的一个特点。在绘画领域,图像学应用广泛,它不仅用于研究西方绘画作品,对于我国绘画作品也同样适应。通过图像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艺术作品,并接近其背后的真相。文章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在研究苏百钧《清辉》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学知识分析阐释《清辉》,以期为绘画作品的研究分析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图像学是现代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图像学方法是艺术史和艺术学重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一般用于对具象或者写实类型的图像、画面与符号进行深入解析,而杨大禹《石门鱼》作品正是具有具象画面元素的丝网版画作品。图像学研究方法还注重图像与时代精神的关联。通过图像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对杨大禹所创作的《石门鱼》丝网版画作品进行研究,运用图像学的知识和理论方法对画面寓意进行分析与总结,去深入了解《石门鱼》作品背后所映射的历史文化,同时对作品画面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解析,进而揭示画面隐含的深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列宾的《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进行图像学分析,可以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内涵并了解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的艺术追求。图像学使图像和观念有机地结合,给我们欣赏学习巡回画派的绘画作品带来了新的视角,不再是狭隘的读图,而是将图像学的方法纵向延伸到其他领域,以此带动全面的思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提升了艺术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6.
图像学主要用于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画面中图像的意义、绘画作品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等。唐朝韩滉《五牛图》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备受世人关注。运用图像学的方法,从《五牛图》的画面中探寻韩滉的创作心境,分析韩滉《五牛图》反映的时代风貌、人文风俗及审美意境等,理解画面中更深层次的内容,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时代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艺术史的独特视角来看,其研究的范式为艺术作品的重新阐释与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与思考,而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的作品就具有着鲜明的历史风格。相较于其他艺术家,马蒂斯的绘画擅于打破传统,绘画风格在艺术史的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意义。而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更是能够成为其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基于对其所表达的内涵以及象征意义的探讨,并结合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而以图像学的研究方式来阐释作品内部所隐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图像学使视觉艺术进入了更加丰富而又具有科学、哲学精神的艺术领域。在图像学理论传入中国之后,西方对潘诺夫斯基和图像学的研究也随之被引入。很多学者都在努力做着将图像学在中国美术研究中的本土化探索,努力构建自己的图像学理论。以美术作品《血衣》为例,初步探索图像学在分析中国现代写实绘画作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米莱斯的作品《奥菲利亚》为切入点,从作品中的象征涵义,即运用象征学的知识对其绘画作品中的植物等其他元素进行解读;并对自己第一幅绘画创作的内涵意义进行解读,进一步研究分析绘画创作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8至19世纪之交的两位著名画家戈雅和达维特,分别代表他们本国艺术的精锐水准,从画面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对理念和现实的平衡关系。不过,相较于达维特,戈雅则更进一步,他将古典所表述的矫饰和浮华从画面驱逐,使得批判中不乏"简单的高尚";而达维特,在古典之前首先坚持的是矫饰的塑造,这使得他的作品无论从张力还是批判力度都不及戈雅,倒是因为其对于理想光影、塑形等的技巧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矫饰与古典(simulation and classical),直接与间接语词(direct and indirect words),构成了两位画家艺术追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来解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主要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与意义及其与其他文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任何图像的显现不仅局限于其本体形式的固有存在,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意义更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所在。基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方法,以"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为路径对罗伊·利希滕斯坦波普艺术作品《金发女子的等待》展开分析。通过解码图像的意义,探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洲文艺复兴盛期,随着意大利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威尼斯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画派——威尼斯画派。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乔尔乔纳,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为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沉睡的维纳斯》同样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该作品用图像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作品,不仅适用于西方绘画研究,也适用于中国绘画作品。文章从图像学角度来分析仇英的绘画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面貌,剖析画作中某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与思想的深层意蕴。对其作品的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关注其在绘画方面的创新,并且结合同时代主流文人对他的评价,揭示其图像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油画《人生旅途》是19世纪早期美国哈德逊河画派画家托马斯·科尔的代表作。该作品结合寓言,呈现了科尔的人生观念。运用图像学方法论,结合艺术社会学,探讨了科尔个人际遇以及其所接受的哲学观对《人生旅途》叙事的影响。《人生旅途》作为美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尔前作《帝国历程》一致呈现出画家对于人类自身命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艺术史有其独特的传统,各个时期的艺术精神贯穿于作品中产生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通过王正华对《听琴图》解析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是有很大启示的。当然,图像学以及情境分析等西方艺术史方法论有时候并不适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这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杨贵妃上马图》是元代画家钱选笔下一幅极具历史故事性的人物画,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外出郊游时的情景。画家通过神情刻画、构图设色、线条运用等方面的处理,诠释着盛唐的人文风貌。文章将通过西方图像学方法分析这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透过这一简单场景再现特定时期内的文化景象。元代画家钱选的这幅唐朝人物画,与当时宣扬的古意论相呼应,具体如何呼应,唯有跟随钱选的笔墨一探图像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图像学一词由图像志发展而来,它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图像学最早是由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学者马莱提出,但最有影响力的却是由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它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对于中国绘画也同样适用。从图像学角度出发,以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来分析周昉《挥扇仕女图》中所蕴藏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