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相似文献   

2.
<正>《罗生门》,一部拍摄距今60多年的老电影,在那个科学文化还不甚发达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一种对人性思辨的新角度和新方法。这样独具一格的电影视角,直到今天仍可以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提出一种巧妙的解答方式。在人类社会,充满着真真假假的情形与话语,而正是这种状况构成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在这纷繁迷离的世界中,一部斑驳的老电影,似乎为我们打开了解开迷局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作为电影艺术家,郑君里的电影艺术是伴随着战争的开始而开始的,战争生活的经历以及对人民困难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使他自觉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其经典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聂耳》中,郑君里塑造了革命英雄、革命中的堕落者以及底层小市民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艺术特点来看,其电影多采取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在细节之处显真实,一些作品还具有讽刺艺术和喜剧精神。这些体现了郑君里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4.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故乡人事》对众生相的描摹展现了人性复杂的同时,也揭露了人性格的多面性,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对同一人人性评价的巨大差异。而其叙述在过去、现在两个时空的来回穿梭让我们感受到用政治标准评判人性善恶的导向的不合理。人们对所遭受的挫折和损害的顺应无关善恶,而是为了活下去的共同选择。作家的无意作恶也被纳入反省对象,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提升了反思力度。  相似文献   

6.
郭为 《天风》2017,(4):46-47
<正>电影《复活》(RISEN)于2016年复活节期间上映,它从彼拉多部下——罗马护民官克拉维斯(Clavius)的视角,展现了耶稣的受死与复活,真实再现了当年耶稣复活的场景。电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基督受死以及门徒被逼迫的年代。耶稣的复活是许许多多的见证人亲眼所见,而影片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们仿佛又置身其中。  相似文献   

7.
研究荀子人性论的学者大多被《性恶》反复论说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诱导。但是,性恶思想仅见之于《荀子》的《性恶》一篇,其他篇均无此思想。以性恶解读《劝学》,肯定是误读,因《劝学》论述所用的青蓝之喻、冰水之喻、木金之喻、蓬沙之喻、芷之喻等都不显示人性恶。同时,《性恶》后半篇以良弓、良剑、良马比喻人性,与前半篇以曲木、钝金比喻人性是不一致的。事实上,《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的论说文,而是荀子后学关于人性之杂言杂语的汇集,主张人性恶者背离老师,主张人性不恶者继承老师。荀子后学对人性的看法的分歧体现于《性恶》之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香港电影导演以麦兆辉、林超贤、徐克、彭顺、彭发等为代表,开始了一次新的关于中国主流大片的拍摄高潮,如《非凡任务》《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3D》《逃出生天》《我的战争》等。他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将港式人文理念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融入到内地电影创作之中,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的关注,使得新主流大片展现了更多的艺术鲜活性。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为民主与科学奔走呼号,有“五四运动总司令”之称。1916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学长。1921年参  相似文献   

10.
因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所以,《手稿》发表后,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手稿》的热潮。在我国,《手稿》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性、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异化问题大讨论和美学大讨论中。促使人们大谈《手稿》的内在机缘,首要的是人们深受异化了的“社会主义”之害,人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和权利,于是欲借《手稿》之酒杯,浇胸中积郁之垒块,呼唤人性,伸张人道;其次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七宗罪》是导演大卫·芬奇导演的犯罪心理学电影。影片编剧巧妙,主题独特,在电影界赢得颇高赞誉。影片通过对人类劣根性的反思,对基督教中"七宗罪"永恒性的认识,引发宗教与法律对人类约束性的人性探讨。宗教与法律本质上是人类在意识到人性中存在的原罪后进行的人性自救,当人性在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下仍无法逃脱罪恶的时候,需要从道德入手唤起人性觉醒,进行人性的反思,营造和谐社会,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13.
1943年,《大公报》对河南灾荒的真实报道传到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耳中,为了一探究竟,他来到了河南,用相机忠实记录了灾荒场景,撰写文章在《时代》周刊发表,不怕误解而与蒋介石见面,使中国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河南灾民争取到了一线生机。白修德也因此成为河南大灾荒中不能被忘记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君子与小人     
正在《论语》中,将"君子"与"小人"对举,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十三处之多。毫无疑问,孔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对人性中的恶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我们都知道,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是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恶"的观点的,而荀子如此大胆的思想,肯定与孔子对人性之恶的深刻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将"君子"和"小人"对举,来系统阐释人性中的各种恶的方面。譬如这样两则:"君子喻于  相似文献   

15.
滕吉菊 《天风》2005,(11):6-7
经文:路15:11-32卢云以圣经为题才在他所著的《浪子回头》这本书里对浪子的比喻当中,小儿子、大儿子、及父亲的人性有很精辟的见解。甚至他把自己写进了这个故事里,因为他看到自己在比喻中是那个浪子,又是那个大儿子,他还看到自己应该作那个父亲。在浪子比喻中这三个角色中,他探讨了世人怎样离开神,成为浪子,也探讨了人心灵深处真正的渴望。让我们从他的角度来看看小儿子、大儿子与父亲之间的情结,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变革到土改时期,面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诡谲,丁玲始终用文字书写历史洪流中无数人的跌宕命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反映土改运动的扛鼎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详尽地展现了土改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蕴含着作家对于时代与人性的思考。1955年,由董洪元绘制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连环画出版,连环画对人物的塑造和诠释与小说相互辉映,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家复杂深刻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催生出的相对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较为崭新的一种艺术门类与表现手法;战争则是亘古以来人类社会丛林法则从未改变的最为激烈的行为手段和最具人类本能的情感表达之一。目前为止,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最具爆发力的20世纪20年代,以及工业时代下的战争和电影的产生几乎处于同一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电影所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相继结束,人类逐渐意识到现代战争模式下文明存在的脆弱性和人性层面的阴暗面,而亦步亦趋的战争电影也同样记录了人类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复杂观感。这其中诞生出的不同战争电影风格也在和平为大势的全球化浪潮中代表着各自创作者和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的思维表述及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8.
《黄帝四经》在肯定人性"自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的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的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经》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的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并非只停留在善或恶的一面,而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起伏变化。~([1])小说《蓝象》中叶海亚和谢里夫的人物刻画就是埃及社会转型期人性变化的代表。《蓝象》的问世,正值"阿拉伯之春"在埃及上演之时,埃及社会正经历由上层机构腐败、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反政府抗议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蓝  相似文献   

20.
电影《狼图腾》对原著的改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中西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民族中心式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导致了电影《狼图腾》对于原著的文化过滤。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从创作动机、叙事模式、主题表达以及电影的细节展现,都对原著进行了再创作。从文学之狼到电影之狼,从图腾降格到日常,究其根源,是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受西方文化框架的影响而采取的归化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