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后现代生态思想,阐述了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生态思想在宇宙生成论、有机整体论、生命价值论和天人合一论几个层面的基本理论特质。笔者认为中国的生态思想传统虽然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是它的基本观点与后现代生态思想是一致的。中国生态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西方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理性的互补,可能确立人类未来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生态美学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在学术界存在颇多疑义。我们认为,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生态美学的出现无疑是美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事实也证明,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成立,人与自然以及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之所以能够统一即在于生态美学,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哲学观。鉴于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中西交流对话为平台,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体系就成为今后生态美学发展的目标之所在,这同时也是我们对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入反省密切相关,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予以探讨,并进而申论其"后现代意义".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模式"则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而之所以探讨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后现代意义",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凸显其对寻求"现代之后"人类文化更为健康的存在形态所可能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生理学、神经哲学、认知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建构出现了延续至今的身体转向。21世纪以来的实践美学凸显其身体维度,强调身体与实践的原初关系。生态美学发现家园意识与身体意识密切相关,力图揭示"生态审美本性论"与身体美学的内在关联。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也承认生命/生活的身体性,有意识地走向"身体之维"。随着这种转向的深入,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在反对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时,陷入了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因而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提出"环境价值"概念,把环境价值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根据,从而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超越了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困境"。这种生态伦理学实质上就是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严遵继承了老子"无为""自然"的概念,对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解释。他认为"无为"是"道之身体而天地之始",是"治之元""政教之元""成功之主"。他又认为"自然"是"性命之理",在实质的意义上提出了"性分"概念和"自然之验"的说法。严遵还特别重视阴阳刑德理论和啬道,认为它们是"无为""自然"概念在政治方法上的落实。他以"文武""赏罚"等推演了"刑德"概念,提出了"名实为纪,赏罚为纲"的口号,具有综合名、法的思想特征。他又提出了"治国之道,生民之本,啬为祖宗"的观点,将啬道看作是保护政治主体(人主)之形神生命的重要手段。同时,严遵还吸纳了许多儒家元素,建立了政治人格系统和皇、帝、王、伯(霸)的历史观念,无疑具有综合、折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汉字自身具有的文学特性如何与德里达批评字母文字的"逻各斯中心论"过程中显露的"文字学"相遇,分析了它们是一种建立在生命—身体基础之上的文字哲学,进而显示了"字母之前的文字"所具有的当代意义。这种"新文字"的意义也属于图像哲学,它也回应了后现代文化所提出的焦点问题:为什么"后真实"中的真实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概念从深层次上暴露出"构造性主体"的虚幻,并在一个开阔的视野下,把人类"高尚概念王国"的有机母体——变动不居的"动态自然"思辨地牵连出来。"同一性"相互关联的四种形式与时代的发展处于互动过程中,时代的张力和机遇由此产生。"同一性"内在地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悖论,也存在着"同一性"到"非同一性"的辨证运动。  相似文献   

10.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科学与后现代医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后现代中心主任格里芬等人提出“后现代科学”与“后现代医学”的理论,认为还原论的科学传统是造成当代世界诸多问题的祸魁,因而在后现代科学中重新强调人类以及自然的经验和意识,建构整体有机的生态科学观,并进而提出“心身相关”的后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12.
大卫·雷·格里芬是西方较早持续关注生态问题的学者之一;生态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他的生态思想的形成。以怀特海有机哲学为基础,格里芬在一定意义上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以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后现代深层生态学:它一方面主张激进的自然价值论,认为非人类世界也具有内在价值,并且物种的固有价值是大致平等的,为尊重和爱护非人类世界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坚持个体内在价值分级论,以克服传统生物平等主义缺乏可操作性的缺陷,为我们处理现实的价值冲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引。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格里芬的后现代深层生态学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欲望与快感     
德勒兹区分了自己的"欲望"概念与福柯的"快感"概念,从而划清了他们的思想界线.就权力装置而论,福柯在《监视与惩罚》中指出,欲望装配与压抑使事物标准化也使我们遵守纪律:德勒兹则认为它们将事物译成电码且再度疆域化.德勒兹提出"快感何以激活一些反权力?福柯何以构思这个快感概念?"这两个问题,认为关键在于福柯赋予了力量关系、真理、快感以全新意义.福柯的基本观念是,权力装置与身体具有直接而正面的关系,德勒兹则指出,权力装置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强加到了身体上.  相似文献   

14.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有句名言 :“提出一种世界观 ,也就提出了一种宗教。”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当代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J B 科布 (Jr JohnB Cobb ,1 92 5— )。事实上 ,怀特海的哲学正是科布思想的源泉。科布的世界观是一种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 ,他的宗教神学是一种后现代的过程神学。科布的后现代思想以其建设性的旨归独树一帜 ,区别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话语 ,为后现代思潮的研究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在当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有关规定 谈论"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后马克思主义".目前国内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研究和理解上已经出现了分歧.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了"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这三个范畴来框定"后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出现的不同视角和派别.[1]还有其他研究者提出了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划分和看法.[2]我们认为,在研究伊始,对这一派别做一概要的划分很有必要.但重要的是找到"后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派别的根本特征,并依据这一特征使之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派别区别开来,进而廓清"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并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我们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视角来划分"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之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这一图景呢?根据近来某些观察家们的观点,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所表述的自然概念是生态自然概念,按照其中的一位评论家的说法,马克思的这一观念蕴含着,“就人这一有意识的社会存在而言,他理所当然地会为了所有物种的利益而合理地、有意识地行事,这样做也是为了人自身的长远利益,因为自然是人的机体”。然而,正是把自然视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同一个马克思,同样把“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描述为“人类头脑的器官”。充其量来说,我们在此似乎遇到了一种受到极大曲解的身体意识。 然而,我们也许不应如此鲁莽地将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肢解。正如华滋华斯警告我们提防鲁莽的分析精神,他说“这是谋杀和肢解”。与此相反,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关于自然的概念,及其同马克思更大的问题的关系。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存在比这些相互冲突的身体形象所表明的更多的一致性,并发现存在比许多人也许会提出疑义的还更为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在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中存在着和平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内在冲突。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冲突,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批评阿什克拉夫特的调和方案来揭示这一冲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澄清,确定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处于自然法之下的普遍政治状态,并由此指出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概念之内在理论联系,最终证明战争状态就内在于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之中,洛克的"自然状态"在逻辑上深陷于战争状态总是不可遏制地要突破和平状态这一理论困境。此内在矛盾根源于原子式个人无限占有权利的基本设定,它造成了洛克"自然状态"概念在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本文将对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括和评述,以期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广泛展开能有所助益。一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概念国内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科学实在论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科学哲学(postmodernphilosophyofscience)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性”向科学哲学渗入的结果;后现代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理性的圣门,同时也确定了"在场"的哲学特质。自然,"理性"、"主体性"、"自由"等术语在"现代性"那里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地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现代性"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笔者更愿意把"现代性"视为福柯意义上的"一种态度"或者思维方式。诚然,作为在批判意义上出现的"后现代"概念,笔者也把其视为一种与"现代性"对位存在的"另一种态度",即"后现代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后现代性"如何在态度上批判了"现代性"以及两者在"批判"意义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热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显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