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仇英是吴门四家之一,他是整个明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仇英的生平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其后从他的代表作《桃源仙境图》入手,剖析仇英的艺术风格,并从几大方面来详叙述其对青绿山水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是其在技法上的创新,进而准确地把握仇英绘画风格及其对吴门画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展现,他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风格和李思训的用笔技法,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技法和系统理论体系。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绘画体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匡庐图》的笔墨理论来源——《笔法记》《匡庐图》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是荆浩的  相似文献   

3.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吴门画派"的领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在文氏的山水作品中,以园林为题材的创作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徐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墨葡萄图》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的中国美术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习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互碰撞。徐渭能汲取前人精粹,不断更新技法,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大胆变革,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开创了一代画风,被誉为"明朝一代才人"。在徐渭的影响下,后世画坛涌现出许多风格疏放的文人画家。文章以徐渭《墨葡萄图》为典范,浅谈徐渭绘画风致及艺术精神对本人创作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义蕊 《美与时代》2014,(11):94-94
仇英,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工匠出身,功力精甚,多绘色彩艳丽,形象精确,工细雅秀的青绿山水,但在后期受吴地文人风气的影响,绘画中融入文人情趣,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竹林高士图》恰是仇英由青绿向文人画风转型时期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文学性叙事题材绘画,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通过山石树木作为衔接点将画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串联起来,使得一个个孤立的画面相呼应,不仅打破了诗画界限,还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完成了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化,营造了浓郁的诗画情意。同时,《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绘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注重传神、超凡脱俗的基本审美倾向,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颇具影响的地方艺术派别,吴门画派于明代中叶在江南地区崛起,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他们的艺术上承宋元、下启明清,为日后文人山水画题材的风格取向、画风演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本。云间画家沈宗敬曾经直接指称"文沈唐仇"为明四大家。文章从吴门画派形成的历史成因、代表人物、艺术风格几个方面重点介绍,来探索吴门画派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画坛艺术所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作于1973年。文章详细分析阐述了历史上《乞食图》的作品收集以及意义解读,分析了《人间乞食图》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以此对张大千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职业画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情愫以及心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10.
马麟,生于一个绘画世家,是著名南宋四家之一马远之子,主要活动年代在南宋时期,深得南宋宁宗欣赏。今天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马麟的《郊原曳杖图页》,其风格笔法是典型的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从中简单分析南宋绘画"一角半边"的绘画风格和诗意的绘画语言,并与北宋巍峨的山川古木的绘画作对比,最终,从中看出北宋和南宋绘画的不同,还有中间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3.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安画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北以陕西西安为主要地区兴起的一个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画派。是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一个绘画流派。主要创作了一大批表现西北地区朴厚自然、苍凉雄浑的西北风情,黄土高原绘画作品。展现了陕西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热烈感情,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人民红军,歌颂劳苦大众,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面貌。不仅继承了中国从古提出的"文人画"观,也对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论文主要通过对"长安画派"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探索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画坛绘画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仇英人物画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仿古绘画实践,尤其是对唐宋时期的画作摹写,继承并发展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统。就《诸夷职贡图》图绘人物本身而言,以各国朝贡使者形象为例,主要从服饰式样和冠饰这两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唐时期受到各民族和周边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侧面印证了中国古代与各民族或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歌川国芳《通俗三国志》浮世绘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在画面右上角的题为"关羽五关破图",而内容则描绘了关羽骑马于灞桥用刀挑袍、辞别曹操一行的故事情节,这实为其对三国文本的误读。"灞桥挑袍"在元代就出现在了《全相平话》中。"破五关"是罗贯中杜撰之情节,有关其插画作品始见于明朝。随着"破五关斩六将"情节的深入人心,明清绘本、插图对其的表现逐渐增多,对"灞桥挑袍"的刻画则逐渐减少。明、清的"破五关图"有分多幅表现关羽斩杀各个将领的画面和以单幅表现斩杀一将来借代其全部情节的两种表现方式。日本江户时代形成"三国热"的浪潮,浮世绘画家创作了许多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作品,并继承了明清"破五关图"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式,而在人物和场景刻画上则更为细致,且趋于本土化,将三国题材与浮世绘风格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作品,不仅适用于西方绘画研究,也适用于中国绘画作品。文章从图像学角度来分析仇英的绘画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面貌,剖析画作中某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与思想的深层意蕴。对其作品的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关注其在绘画方面的创新,并且结合同时代主流文人对他的评价,揭示其图像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髡残为"四僧"之一,他以特立独行的画风引人注目。观其作品有一种懋郁之气,显得生机盎然。他在学习以王蒙为代表的古人名作基础上,坚持己见,不随时流。他的《绿树听鹂图》更是古拙苍浑,笔墨老辣,意境幽谧,是难得的经典之作。将其与王蒙《青卞隐居图》对比可以看出髡残在章法、笔法上对王蒙的师法。王蒙的山水画作品以繁密为主要特征,但在整体面貌上还是显得疏秀空灵。而髡残在学习王蒙优点的同时,把王蒙的繁密、干笔皴擦同吴仲圭、沈石田的短笔沉稳用笔相杂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既有灵动飞逸的线条,又有沉浑苍茫的金石气。他经历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一步步蜕变,他耿直刚烈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被任何人所囿,必定形成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9.
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之一,"明四家"的代表人物,"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当时的创作环境和自身的际遇铸就了他绘画生涯的三个阶段,体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由细变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梁楷作为南宋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生平充满着神奇色彩。曾在南宋画院当待诏,后辞官归隐山林,他的减笔体绘画风格萧疏奔放,独具一格,被国内外画家所推崇,但他的减笔体风格绘画并非在他早年就形成,其绘画风格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早年画院待诏时期的细笔体风格时期,到细笔勾勒与粗笔写意风格融汇时期,再到减笔体风格时期,其绘画风格成长过程与其人的成长过程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图像学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梁楷传世作品《黄庭经图》探析,看其画风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