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亚洲一批年轻新锐导演在诸多电影节中脱颖而出,频频获奖,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他们的迅速崛起在电影界被称为新现实主义浪潮中的后殖民一代。他们都有游学欧洲或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在实践中体现较强的先锋性与实验性,有意识地对抗好莱坞路线,在全球化语境下强烈关注本国的民生民态。其中尤其为人瞩目的是韩国导演金基德,在他所执导的14部影片中有7部获得国际大奖,3部入围各大电影节参选作品。近年来我国电影界也越来越关注这位当代大师。用拉康欲望主体哲学理论,从符号学与图像学的角度,对金基德主要作品进行精神分析,很多影片里,金基德都有意无意地构建了拉康式关于凝视三角公式的能指关系。他的电影是一堆介乎似醒非醒间的形象组合,是现实界[3]和象征界暧昧不明的混杂。  相似文献   

2.
电影《浮城谜事》根据网络热帖改编,由娄烨执导,这部作品成为入围2012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唯一华语影片,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极大反响。影片直击社会阴暗面,以一个家庭的婚姻、爱情为视点,对社会中的人性进行新一轮的解读,揭露了当下社会的某种病态生活状况。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对影片中与梦相关的场景、人物的性爱等行为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电影角色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挣扎。  相似文献   

3.
王绍坤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16-1721
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门试图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的学科,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 在其成立的短短10年中, 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精神分析学这拥有一百年历史的学科带来了新的生机。对精神分析的基石——压抑的研究是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热点。神经科学家试图从不同角度证明精神分析中压抑这一过程确实是存在的, 而且还存在相应的神经基础, 但是, 目前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4.
在1974年的一次访谈中,拉康针对当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精神分析学的危机问题,明确回答说,弗洛伊德的学说并没有过时,精神分析学也远远没有走到尽头。不过,当时的精神分析学界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偏离,后辈们并不总是忠实于他们的鼻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面临着被教条化、心理学化和平庸化的危险处境。对此,他再次呼吁要回到弗洛伊德去。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学主要是一门实践学科,是言语的实践,并非行为的治疗。患者的言语,是精神分析的唯一材料。  相似文献   

5.
韩国电影《辩护人》上映于2013年年末,观影人次超过1137万,是韩国史上第9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本土电影。2014年初,这部电影依靠互联网的力量传到了中国,在中国影迷间引发了轰动。在各类影迷聚集的"豆瓣电影"中,《辩护人》的评分高达9.1分,并且截至2014年11月11日其评价人数超过了71000人。影片之所以如此成功,与其叙事的时间魅力、叙事频率、叙事语式以及叙事人称的巧妙选择等叙事策略的运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精神分析学的地位的讨论,业已集中在什么是据以判定精神分析学是一门科学的标准上面,而且,集中在研究精神分析学能否满足给定的一组特定的标准的要求上面。K. 鲍波尔主张精神分析学不能被证伪,因此,它不是一门科学。A. 格律鲍姆(Grünbaum)则争辩说,有些精神分析的假设能够被证伪,所以,应该抛弃鲍波尔的标准而代之  相似文献   

7.
雷鸣梅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3):35-36,37
精神分析学是当今西方世界最流行的学说之二。精神分析学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已远远超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形成一种强大的国际思潮,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中,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尤其是上个世纪40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把传统的精神分析的方法继承下来,加以改造和发展,并推广到哲学、历史、伦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文化研究领域中,使精神分析学又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本文仅就精神分析学派有关理论探寻违法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学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始创,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革命对各个学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析学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始创,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革命对各个学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爆发一场影响全世界精神分析学发展的"战争"。以Anna Freud和Melanie Klein各自为首的精神分析师团体围绕潜意识幻想、本能与力比多以及精神分析培训与教学等一系列主题展开激烈争论,即历史上著名的"Freud-Klein论战"。这场"论战"就精神分析培训问题达成协议,并直接导致克莱因学派、维也纳学派和独立学派三"组"鼎立的英国精神分析时局。"论战"促使了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的分离,推动了精神分析研究从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范式转变,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银娇》[1],是根据韩国知名作家朴范信于201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改编而成.影片发行后,其以挑战大众伦理底线的题材内容,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与出色的制作功底,一举成为2012年韩国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一、小说与电影 对比小说《银娇》可知,改编后的电影在故事的情节上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在叙述方式及人物形象的处理方面两者却存在许多差别.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开篇就是诗人李寂寥的临终笔记透露的两则秘密——著名诗人李寂寥爱上了一个与他年龄相差52岁的少女,并谋杀了自己的弟子兼情敌徐志宇——这无疑为后续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悬念.而改编后的电影则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影片的开头展现了诗人李寂寥孤独的一天:昏暗的屋子、用开水冲食的剩饭、几碟简单的泡菜,以及在睡前,诗人裸身站在镜子前,面对自己老迈的身体,露出的厌恶而无奈的表情.  相似文献   

12.
试图把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的尝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至30年代就出现了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精神重新思考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一些初步尝试。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起,可以说“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在美国和西欧一系列国家中已广泛传播。当存在主义这一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发生危机并被它的其他“变种”所取代的时候,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整套原理开始渗透到心理  相似文献   

13.
艺术治疗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创造性心理疗法,它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多门心理理论的共同影响,其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是精神分析学。直观地说,如果没有精神分析学的介入,艺术治疗就不可能有动力疗法的发明和心理分析式的绘画解读。艺术治疗与精神分析的密切理论渊源,不仅体现在早期精神分析心理理论为艺术治疗的萌发提供了最早的心理结构原理,还体现在方法论和技术上对老一代艺术治疗师的思想启蒙和实践指导。过渡时期及新精神分析派在理论上的转向,同样渗透于艺术治疗理论的发展轨迹中,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毕加索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得到了灵感,将潜意识中的焦虑、愤怒宣泄于画布上,创作了大量扭曲、变形带有暴力因素的女性人体。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解读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时期具有暴力倾向的女人体作品,从而深入了解毕加索在这一时期心理中存在的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及其焦虑情感的防御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 1 980~ 1 998年间 6种“核心”心理学期刊所发表论文题目的关键词、参考文献引用杂志的分析 ,对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四种心理学流派在中国的发展做了研究 ,得出以下结果 :(1 )认知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略有增加 ;(2 )四学派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依次为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3 )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极少。  相似文献   

16.
将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科学与研究人类心智的精神分析相结合的设想,源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一直隐含和贯穿着一种神经学或神经生理学的模式。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个神经学模式包括神经元和能量或数量两个元素,其工作原理是神经元的惯性原理。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通过影像媒介讲故事的,而隐喻、换喻是电影修辞中的常用手法,因此,对电影中的隐喻、换喻分析实际上就是影像媒介修辞的分析。影片《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菲利普与黑人德瑞克的友情故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从影像媒介修辞的角度看,《触不可及》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换喻,这些修辞与人物弧线和电影主题息息相关。对这些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对影片修辞艺术性的认识,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自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其发展进路经历了自我革命、客体关系革命、自体革命、关系革命和神经科学革命。英国独立学派是客体关系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中间力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的“论战”,并在规模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师以开放和折衷的态度批判性地汲取各种现存的精神分析观点,形成不同于克莱因学派的客体关系思想,并表现出独立性、开放性、关系性和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和巴林特是独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建构出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促使精神分析范式从一元驱力模式转向二元客体关系模式,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将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科学与研究人类心智的精神分析相结合的设想,源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一直隐含和贯穿着一种神经学或神经生理学的模式.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个神经学模式包括神经元和能量或数量两个元素,其工作原理是神经元的惯性原理.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晚期以“偶然相遇”的方式对唯物主义作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理解,这一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判断之中。一方面,阿尔都塞对精神分析中的结构主义要素进行了批判,并从“偶然性”出发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特质。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推进了“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由精神分析所体现和催化的“偶然的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以意识哲学为代表的同一性学说的深度反思和批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则加深了对客观现实性的聚焦和关切。总体而言,阿尔都塞基于精神分析学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探讨,既构成了西方当代唯物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同时呈现出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