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炜 《学海》2023,(6):211-216
网络文学阅读是中国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网络文学属于书面语体,但网络文学依存的新媒体语境使网络文学语言呈现出口语化特征和休闲化特征。网络文学的语言表达整体上是随意、散漫与不严谨的,文字、词汇、句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常有不规范的表现,其并不具备语文的示范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不良影响作用。如今,网络文学作品正走进人们的视野,吸引人们阅读,并有逐渐取代经典文学作品之趋势,这对中国全民语言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提升网络文学作者的语言规范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对网络文学语言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刘依平 《现代哲学》2012,(6):122-126
《大学》经典地位的抬升和确立是宋代理学发展的产物。北宋学者对《大学》的理学化诠释推动了《大学》由礼学研究范式转向理学研究范式,也使得《大学》由经典诠释的边缘迅速进入中心。南宋朱熹最终赋予了《大学》权威性、超越性、完整性、普适性、系统性和唯一性的经典属性,确立了《大学》"四书之首"和"群经之要"的经典地位。《大学》作为宋明理学发展的文献符号,蕴含了宋代理学的整个目标,也表征了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纸介文学的一大特征,是其内在指归与外在表征统一于鲜明的娱乐至上的审美向度.其成因主要有三:一是因特网娱乐经济的属性,为其奠定了生成学意义上的根基:二是数码技术为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多媒体文本等游戏性、娱乐性的艺术范式提供了可能;三是后现代主义与因特网的亲缘,为网络文学的泛娱乐化精神提供了文化学层面的根由.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阅读经典文献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阅读经典和阐释经典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考察经典文献阅读史,主要立足阅读文献的中国化、经典化,考察阅读主体、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效果等问题,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多维面相。对经典文献阅读史的研究,要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方法。从经典文献阅读史维度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研究,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间,启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  相似文献   

5.
<正>《尚书》于儒家经典中最为古老,也最难懂。从语言文字而言,韩愈、朱熹等人已明白承认它的一些篇章"佶屈聱牙""已不可解"。而从思想内容而言,其所记多为上古帝王的为治"心法",因而为后世学者追溯"道统""治统"的主要凭借。唐代刘知几对《尚书》评价甚高,认为《尚书》是"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史通》卷四《断限》)近现代学者对于《尚书》的研究,大体有两个方向,一是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因为学者不能完全看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孔子与《周易》经典化的现代议题为中心,首先针对学界一直以来的争论予以分梳,结合易学界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经典化理论,探讨孔子对《周易》的经典阐释与建构,揭示其对于该书经典地位确立之独特作用与历史性贡献。孔子与《周易》经典化问题,凸显了当代学术论域中经典化研究与传统经典观之胶合,有助于从思想史、中国文化角度回应日益深化之国内外经典化理论研究,同时对当下经学之重建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8.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翁再红 《学海》2014,(4):103-107
一件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成为艺术经典的过程也并非完全一致。以《三国演义》为例,其成书前一千余年的素材准备与文化积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其"成书前史"这一特殊文学史现象息息相关。这不仅为理解具体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也提示我们:对艺术经典的认识,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位列艺术史的孤立文本来看待。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思想特色是"心学",但"心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自解读经典,这正是"心学的经典化"与"经典的心学化"一体两面的过程。王阳明认为,"心学"与"经学"是一种"道"与"经"的统一关系,"心之常道"就是"经之常道",对"经"的宗旨及源流的考察须以"正人心"为本,孔子删述《六经》等也正是围绕着正人心、塑人伦进行的。一言以蔽之,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而是对经典诠释的心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写作成为传统写作模式外又一重要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模式共可分为四大类型:一、电子邮件及电子公文;二、网络文学;三、网络评论;四、网络交流。这四大类型各有其特点。电子邮件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易于保存,被广泛地应用,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是对传统邮政书写业务的颠覆和拓展。电子公文传输可实现"一对多"的收发功能,简化工作环节和程序,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网络文学是以文学网站、博客、微博为传播载体,具有自由特质与民间特性、商业化与快餐化、时代性强等特征,有与传统文学融合趋势。网络评论可分为文学作品评论、新闻评论等,具有非官方性、自由性、公共开放性的特征。"网络交流"包括电脑即时通迅交流、手机版网络交流,其形成的文本主要以对话录形式呈现,内容则主要是文字和符号,也有少量的图片或动画,呈现出书面语言的形态,但其语言风格更接近于口语。  相似文献   

13.
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回到马克思"、"走进"或"走近"马克思,这无疑是必要且卓有成效的。但是,随着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深入,在相当程度上又出现了"书斋化"与"学院化"的倾向(近几次的马克思哲学论坛都探讨了这个问题)。而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学者们则更多地把精力投放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学、及至对美英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但对我们的近邻——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实际  相似文献   

14.
对非经典知识,尤其是"知道是什么"的研究几乎是与对经典的认知逻辑的研究同时开始的,并且近来此类研究又吸引了诸多学者的注意。此种"知道是什么"算子能用来表达认知主体对个别变量的值的知识,但仅靠其自身却无法表达主体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本文尝试提出一种算子来表达主体对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知识。不同于相关研究中类似的用于表达函数依赖关系的其它算子,这种算子的语义引入了一个先验函数域,用以表达认知主体对函数依赖关系的先验可能性的限制。我们将讨论该种语义下由不同的先验函数域引出的三种单主体逻辑,然后将其统一到一个逻辑当中并扩充为多主体逻辑。  相似文献   

15.
龚隽 《中国哲学史》2005,75(3):83-94
一、经典诠释与正统性(orthodoxy)的建立 唐以来的中国佛教,天台已经逐渐式微,而处于社会思潮的边缘,思想上是禅、华严与唯识三家的天下,"三者率皆以道行卓名播九重,且为帝王师范,故得侈时其学".所以当天台湛然开始试图重建正统性的时候,他面临着与诸宗抗衡,"横身受敌"的局面.①在义学上,天台一直以华严宗系作为自家主要的敌手,特别要辟华严为"异端","两家(台贤)学者,枘凿冰碳".②<起信论>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一部颇有争议性的论典,但在唐代经过华严祖师的努力(特别是法藏),该论已经被经典化并取得了权威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的道派比较复杂,各派互相交融,如何梳理派系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学者面前的一块巨石。就道教本身的结构而言,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经典等构成道教的整个体系,学界对组织、经典、教义等研究较多,但对涉及道法这部分内容却往往语焉不详。道法是道教研究中很细微的方面,内容庞杂,对研究者而言往往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较难反映道教研究的整体意义,因此研究者也不多。从经典的角度看,现存明《道藏》中有数量不小的一批宋元道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法"来  相似文献   

17.
秦际明 《哲学动态》2023,(10):85-96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源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意义焦虑,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典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传统。余敦康、景海峰、李清良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建构中国诠释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将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中国文化的建构作用。洪汉鼎、傅永军等学者则力图借助西方诠释学使中国经典中的传统思想经过哲学化后进入普遍的世界哲学,融入其所理解的现代性。二者对哲学普遍性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诠释学本身不是思想表达的主要理论形式。中国话语的当代建构有赖于对文明结构的深刻把握,而诠释的技艺是促成此项思想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无论是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还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作现代性转换,事关思想本身,而非诠释学理论所能负载的使命。中国经典诠释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思其普遍性的文明意义,是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华严经典在华翻译发端于东汉,而后单品经与集成经并行、经与论并译。最初由西方来华僧人担任主译,精通梵语的汉人为其襄助,后逐渐形成官方译场。翻译的方法主要由"音译"转变为"意译"。华严典籍的早期翻译历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大乘佛教中菩萨信仰的逐渐兴起及其在判教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华严经典的早期翻译史是中国佛教经典翻译史的典型,彰显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经典解释,我要嘱托三件事。一、不要试图洞彻启示的全部,这是我通篇想要表明的目的。因为那是不可企图的。人们应当记诵真主的这一言辞:"你们只被赐予了很少的知识。"(15:85)不应该认为经典中的一些奥秘不会对伟大的学者们遮蔽,遑论普通学者。人们应当知道,宣称洞悉了先知所有传述的本义的学者,他的宣称是出于理智短浅而非深厚。  相似文献   

20.
梵高和徐渭都是在中西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们共同的画家身份和相似的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使得研究艺术史的学者经常将他们放在一起,其因此成为中西艺术比较的经典案例。文章着重从他们的性情、经历与其画风的同一性关系,探索他们在各自绘画上对表现"自我"的革新性成就,并以此展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突破传统、推进艺术进步的难处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