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派民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筑史上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古典美学幽深、空灵、淡远的意境在徽派民居建筑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徽派民居独特的视觉形式为当代纤维艺术带来的"镜像"表现形式,从设计观念上突破了建筑本体的时空格局,被运用于柔软的纤维载体中,使纤维艺术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2.
徽派民居建筑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兴建筑行业的兴起,徽派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人口流失,资金覆盖不到位,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旅游业过度开发以及建筑模式生搬硬套等问题。对徽派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材料的合理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民居建筑的装饰符号是研究建筑艺术文化的重要渠道,着重体现在门、墙、窗、瓦四个方面。白族民居的极尽装饰,徽派民居的天人合一,二者无论是在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符号上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本文以白族与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其重点装饰符号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豫南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分界线,其民居建筑即有江南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性。笔者以信阳新县丁李湾村明清民居为例分析村落的风水文化、院落及建筑特征、装饰特色等,并将丁李湾民居建筑类型归结为类徽派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5.
位于安徽南部的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所在之地。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6.
徽派建筑中的窗棂艺术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顶峰。作为一项非常成熟的艺术,徽派建筑窗棂艺术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例如古代徽州地区的文化环境、徽州地区繁荣的经济水平、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等等。它表达了徽州地区人民对于美丽事物的渴望,也是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依靠丰富想象力开展艺术创作的载体。各种形态的窗与精美的雕刻纹样在艺术海洋中熠熠生辉,并且它们在多个层面上也具有美学设计意境。因此,深入探索徽派建筑中窗棂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徽派版画独特的风格面貌。徽派版画在推动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版和拱花的发明,不仅把版画印刷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国内外版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十竹斋"彩色水印套版印刷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印刷史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外版画史上的伟大创举。徽派版画率先使用套色印刷术,对世界版画艺术和印刷术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徽派版画代表着中国版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对印刷术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晋南李家大院是晋商民居的典型,整体为竖井式的四合院,借鉴徽派建筑及西方哥特式的元素风格,有着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特色。大院建筑装饰讲究,雕工细腻、华丽,有着深远的寓意,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北方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分析李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挖掘晋南的建筑装饰特色和人文意蕴,使其在现代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徽派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流派,其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首先从建筑空间结构、建筑景观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徽派建筑的特色,接着介绍了徽派传承的意义,最后从徽派建筑设计理念、徽派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徽派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后期,徽州版画之所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号称中国版画之最,是因为有众多著名画家参与版画和墨谱图谱的绘画创作,与木刻艺人协力配合,融绘画与雕刻于一体,使徽州版画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丁云鹏是众多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为徽派版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墨谱版画的设计创作,为版画和绘制了大量的图稿,经过刻工精工细雕影印成书,这种图文并茂的图书,就是徽州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徽州版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徽派版画这一流派,徽派版画是中国版画其他流派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推进了中国版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是婺源著名景点"篁岭晒秋"的所在地。出于文物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的考虑,经当地政府批准决定,对篁岭村现存徽派建筑群落进行保护性开发——篁岭民宿式酒店改造。在本项目中,本人所在团队解决了传统徽派建筑结构梁柱加固问题,室内水电暖整体改造问题,并进行了室内空间功能性改造升级,传统徽派建筑样式与现代设计风格整合设计。  相似文献   

12.
徽州木雕是徽州明清建筑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建筑宅院的营建过程中,对木雕内容题材与构图表现的选择,并非由匠人依经验进行独立创作,而是以一种共同创作的方式来表现。整个宅院的木雕都会以统一的主题来雕刻,表现屋主的期盼与夙愿。文章以树人堂主体部分的木雕表现来分析民居木雕构思创作的主题,从而得出民居木雕创作构思以及表现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为研究对象,探索关中民居蜕变成特色民居的生命再生。整理并分析关中特色民居与传统文化缩影下民居之间的关系,挖掘传统民居改造和再造后的魅力。秉承"向史而新,折射未来"的态度,传承地域历史脉络,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关中民居的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14.
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地带,水碧山青,钟灵毓秀。卢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木雕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风格的三种地方传统古建筑雕刻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志诚堂里的木雕栩栩如生,被誉为“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花窗是志诚堂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木雕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以志诚堂花窗为例,研究木雕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从而为徽州木雕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及建议,弘扬徽州优秀的木雕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传统汉族建筑标志之一的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时的徽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徽派建筑逐渐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工艺和艺术形式,徽派建筑工艺对于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讲述了徽派建筑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皮革雕刻画是选取质地优良、细腻坚韧及伸缩性极好的植鞣革作为雕刻载体,通过手工雕刻、敲打或机器磨具压制使皮革表面呈现凹凸规则的美感图纹,并加以装裱而成。经匠人精心雕刻后的皮革好似"换容"一般,如同被赋予了新生命。  相似文献   

17.
李晨晓 《美与时代》2007,(3):104-105
徽州木雕的崛起是徽商在财力雄厚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些徽商巨豪们为了光宗耀祖、提高声望而大造府第、祠堂和书院,攀比之风遍及徽州村镇.但由于封建社会营建住宅方面的等级森严,庶人只可造三间五架之屋,因此,徽商们在营建房屋时只得从改进室内着手,尽量追求精巧华丽、工整典雅.徽派建筑装饰比宫廷建筑装饰显得更加生动活泼,风致雅趣.众多的木雕艺人,以优秀的中原文化作为背景,大凡在梁枋、雀替、桩托、轩昂、柱撑、门窗、隔扇、隔心、挂屏、檐栏、楼沿、床架、几案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镌刻、雕镂得新颖别致,以其匠心独具的艺术个性,精湛超群的雕刻技艺,创造出了无数佳作.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别与江西、广东、浙江三省毗邻,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依山傍海的天然地理位置以及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从古至今已经兴建了诸多传统民居建筑。而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态样式、风格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按照不同地域对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特色等内容,以三坊七巷为例,简要分析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木雕。  相似文献   

19.
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祥强 《美与时代》2004,(10):33-35
历史悠久的皖南徽派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形式与丰富多彩的设计思想,为我们后人建造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物质世界,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具东方人文环境特色的精神世界,它在世界建筑艺术文化圈中独具一格.建筑艺术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产物,它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它完全融合于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因而,皖南徽派建筑群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更能实现它独特的审美,同时,徽派建筑形式的艺术美,在审美体验中既具有"艺术感的因素"也具有"自然感的因素",这就更加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