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了解淮南市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利用"产业化"思路创新"非遗"保护方法,以发展代保护,发掘"非遗"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需要创新,但创新的标准与尺度常常难以把握,在与现代社会接触、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恰当的传承方式会破坏"非遗"的精华之处,对此需要探索出两全的方法,即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又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台湾艺术剧团"汉唐乐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创始人陈美娥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以南音为基础将其运用于古典乐舞,巧妙地吸收各类艺术形式的"非遗"基因,成功地为现代人展现出宫廷雅乐的盛世风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遭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新一代的青年人追捧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不甚了解,很多的本土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亡。在这样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非遗"的概述,价值,现状,实践与展望的叙述,阐释了"非遗"进入地方学校美术课堂的过程与思考,使得"非遗"能够以"活"的形式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也对深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舞蹈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将"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方面的转化,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走向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从2006年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非遗"开始,"非遗"保护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从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民间保护组织开始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民众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也为"非遗"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美术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如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相关课题研究的重点都集中于各种"非遗"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当前高职高专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仍沿用传统的图片展示法教学。若将"非遗"的各种特色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中,这将会为当前高职高专美术欣赏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会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发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能够传播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其中蕴含着区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的重要来源。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文创品相融合为例,对沈阳"非遗"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符合"非遗+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思路,为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推广提供一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技艺与智慧的集中体现。赣南客家地区的"非遗"文化素有"种类丰富、底蕴深厚"之称,尤其在宁都、定南、崇义等纯客家地区更是占有大部分省级以上客家"非遗"项目。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地方"非遗"文化的大力扶持,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和长足的发展。但从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来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探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文化系统性、全面性的缺乏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陈卓 《美与时代》2021,(2):46-47
文章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大众旅游兴起,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天神"厄莎"出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拉祜族的一部长篇创世神话史诗《牡帕密帕》,其人物形象饱满,极具感染力,对拉祜族精神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影响深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下,挖掘天神"厄莎"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内涵,并创新性地应用于设计创作之中,探索创新设计的更多表现形式及途径,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遗"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是设计重要的文化源头,设计也成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徽州民间板凳龙,分析"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具体包括:以板凳龙传承信息为内容的传播设计;以"戏龙"为主题的儿童文创设计;以"喜龙"为主题的节庆文创设计,旨在为该项"非遗"支撑起腾飞的翅膀,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王耿晨 《美与时代》2023,(2):123-125
以“非遗+会展”为代表的非遗会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传播的新平台。基于浙江非遗展14年办展实践,非遗会展已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渠道,能够为区域非遗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同时也是振兴传统工艺,使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成功路径。注重策展主题定位与业态融合、注重整合展览内容与展览空间延伸、注重创新双线展陈模式等多元办展路径,将持续推进非遗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既丰富多彩又大同小异、既有南北之别又有大一统的格局,大运河沿岸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体现了这种融合的特点。无论是完整保存在宗教活动场所中的各种非遗项目,还是融会在民间音乐中的非遗项目,通过世代相传,共同成为大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