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大陆得以持续传播,并于20世纪末一度形成了中国的"本雅明热"。中国经济及文化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社会条件,中国文艺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内需",则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根本动力。本雅明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界,普遍地把它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文论的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 2 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艺学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时代巨变中 ,审视和剖析它所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历程。认为 :新时期的中国文论处于旧的文论范式将破未破、新的文论范式将立未立的新旧交替状态中。从一元文化时期意识形态话语的宏大叙事 ,到社会经济政治转型中文论话语的多元并峙 ,以至市场经济及全球化过程出现后 ,意识形态重新整合所带来的文论话语多元对话 ,中国新时期文论经历了一个由超离政治话语束缚、走向理论之本位常态 ,而最终又在新的多元综合的时代重建其意识形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宗教的发展或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常以"宗教文化"概念来予以取代,而"宗教文化"一语,甚至也被视为宗教发展的一个策略性话语。可以说,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这个三段式的学术史演进,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宗教功能的"鸦片论"争论,继而则以宗教文化的研究形式陆续展开。进入1990年代,中国宗教学界已经将宗教作  相似文献   

4.
杨予宁 《美与时代》2014,(9):100-10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马克思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与文艺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形式及内容上都有所突破。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极大的受到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影响,推动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陈龙 《学海》2001,(4):204-205
用学术痛史来概括中国 2 0世纪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可能有点夸张 ,但用悲壮惨烈来加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为什么科学的、美学的文艺理论大厦始终难以建立 ?为什么百年文论史上庸俗社会学、庸俗政治学始终阴魂不散 ?为什么创造一个自由的、活泼的、健康的学术空间竟是那样之难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庄锡华研究员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的新著《文艺理论的世纪风标》(江苏文艺出版社 2 0 0 1年版 )中 ,他对 2 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独到的阐释。80年代以来 ,对 2 0世纪文艺理…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文艺暴动"期。该时期,"文艺暴动"的参与者、卷入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乏感以及紧迫的革命文学形势,触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论、唯物史观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都纷纷被翻译到中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迅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核心话语,取代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主导位置。但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学术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文学界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总体上理论成色相对不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分别体现为: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仁秀 《美与时代》2005,(10):20-21
文化批评的出现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必然,它为西方文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的视角,大大促进了西方文论的繁荣.在新的世纪里,文化批评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9.
伦理-经济关系是道德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课题.20世纪的中国道德哲学的发展,历史而共时地存在三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的"理想类型",还有所谓"经济伦理".三大理论范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但也都内在着深刻的矛盾.21世纪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21世纪道德哲学和道德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既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气质论"和"立法论",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融摄三种范式并扬弃它们的内在局限的"生态论".辩证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既是21世纪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必须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在发展经济学的文献中,文化与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关联。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与文化间的关系问题却受到了普遍关注。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复兴,正接近于明确提出一个新的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或人类进步范式(参见亨廷顿、哈里森主编,第7页);也有人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为经济文化化;甚至有人认为,新经济的不同形式的共通之处正在于文化,我们将进入一个文化力说了算的时代,即文化经济时代(参见杉浦勉)。这些不同的表述,包括由此引发的与反对者间的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化已被…  相似文献   

11.
当代艺术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空前活跃,无论是经济、文化,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艺术家们全面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图式和语言逻辑。"85"思潮后,中国艺术家们力图冲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绘画观念与形式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自由个体艺术家出现,他们利用具有政治符号的波普风在国外崭露头角,之后的艺术家们立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发生了实质的碰撞,西方艺术逐渐将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艺术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版画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有过"体面的历史",在民族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在80至90年代其进行了版画本体的探索,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定式"的中国版画审美范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普及,版画创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文章围绕近些年版画创作中的文化与主题、形式与风格、技术与图像等问题展开阐述,探索版画创作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沈洁 《学海》2006,(3):189-19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无论在历史认识上还是在叙述范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以及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历史研究实现了“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的范式转换。通过对文化事象的再发现与叙事方式的革新,历史学不再被当作单纯的事件排列和描述,而是在追述文化事象、文化情境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创造。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对于中国史学极具启发意义,而如何在中国情境中有效地内化并展开这一范式转换,同样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学者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里的独特贡献,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则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中。这门学科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日益为学界所接受。对文艺美学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论析,对文艺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首先由张岱年先生明确提出的"综合创新"论已经有了三个发展阶段.张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创造的综合"论,80年代继续发展为"综合创新"论.经过包括方克立先生在内的诸多学者的阐扬和论证,"综合创新"论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方克立先生高度评价了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赋予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并在2006年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论,把"综合创新"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并多次强调这个思想应归于张岱年先生.  相似文献   

16.
梁宗岱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正如他的代表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的名字,"求真"是他探讨诗作秘籍的唯一途径。该著作体现出其独有的诗学品格,梁宗岱的诗学思想不仅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影响,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其内在精神以及外在语义表达,也颇有中国古典诗学的意味。梁宗岱对待古典诗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批判性创造:去儒家诗学的"尚用"功利观念,取诗美的意象品评,追求中西交融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文化转型 ,学术界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多次大讨论 :一是鸦片战争之后 ,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大撞击 ;二是“五四运动”时期 ;三是2 0世纪 80— 90年代。在历次争论中均有激进与保守、“西方”与“国粹”之争。这三次大讨论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的研究 ,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主张 ,如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彻底重建论、西体中用论等等。进入 2 1世纪以来 ,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讨论 ,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问题。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风美雨”开始袭击古老的神州大地。由“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论争,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中西文化论争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2时至今日,这场论争远未结束。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文化热”,实质上是这场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历程,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众说纷法,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即“中体西用”论、“西体中源”论和“西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校开设伦理学和公共德育课程,已有近三寸年的发展过程。1994年读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料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伦理文化与道德建设”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9年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建设”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同时在“九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