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深入幼儿园教学实践,从歌唱活动入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歌唱活动符合孩子天性,能够激发幼儿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教学中采用歌唱与其他艺术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开拓型人才和建设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组织课余太极拳活动,促进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潭市高校的18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太极拳活动的形势及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找出了影响湘潭市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太极拳活动的因素,提出了湘潭市高校课余太极拳活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扑面而来,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素养技能偏低,以致出现了以丑为美、美感缺失和审美弱化等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和美育的消极影响,进而扬弃传统法文化,创建新的现代法治文化;突出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营造校园法治和人文氛围。并将法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创造力;结合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人格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非常有必要,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升整体美术素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开设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创设一些与之相符的欣赏课,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欣赏课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可以培养当今多元文化下的创新型人才,达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肩负着人民的希望。但由于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美学知识,审美能力偏低,审美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审美价值观念淡薄,审美生存总体呈边缘化、碎片化式发展。为此亟需为之提供营养,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大学生以坚持真我、认知自我、自主独立的审美生存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激发学生内在艺术潜力,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人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然而,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在阐述高校美术及创造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现状,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家庭环境与创造力的的关系。方法:以问卷法对417名大学生进行创造力与家庭环境的测量。结果:①大学生创造力较强,突出表现为创造力富有挑战性。②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有显著相关,而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控制性相关不显著。结论:要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实践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不断将对审美的追求和创造渗透到桥梁的建筑中,并结合美的规律来设计桥梁。桥梁也正因它横跨于河流、峡谷或其它交通线路之上,呈现纵览河山之势,往往成为审美的对象。桥梁之美是结构、环境、人文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只有突出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那么色彩画教学更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此原则,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罗晓路 《心理科学》2006,29(1):168-172
运用问卷法对我国八大行政区10所不同类型学校的10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多侧面认识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研究发现:大学生有较强的创造潜能,突出表现为创造性人格富有挑战性;创造性思维核心品质的新颖性表现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典型表现中投射未来、评估力和通感特点较为明显;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为突出,社科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差;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年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生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桥梁。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共同的美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审美享受,促进学生审美鉴赏力、审美判断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高创造力群体的界定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前提,但迄今极少有研究关注以往研究中高创造力群体间的同质性问题。本研究以创造力问题提出能力测验调查了两所高校(一所地方高校和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975名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极端组方法(extreme groups approach, EGA)为大学生创造力水平分组,考察不同创造力分组之间的差别。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的高创造力大学生被试,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高创造力组间可能存在质的差别,因此相关研究在外推结果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和讨论文献结果的可比性时一定要关注样本的同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面临丧失审美主体性,审美品味物欲化、感官化等多重异化困境。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当铸造崇高的现代灵魂,恢复本真的浪漫诗情,超越异化困境实现灵性生存。解决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异化困境的路径在于完善高校美育课程,重视高校美术馆、博物馆在涵育新时代女大学生本真、诗意性情方面的功能,把审美创造作为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培养的基本目标,女大学生通过利用大众传媒等媒介,创造审美生命,让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创造力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新又是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伴随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早教专家与学者意识到了从小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各学科教育、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美术学科下的素描教学,不仅仅能让学生们对基本的线条、色彩、构图、设计有所感知,更能通过长时间的美术熏陶培养起他们良好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和创意设计的过程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们进行良好的审美启蒙教育,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侗寨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寻找文化成因,分析聚落选址、内部组织、边界处理、景观节点布局等形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侗寨聚落空间的审美特征。主要运用资料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比较法得出侗寨聚落空间设计具有三个审美特征,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之美、人地相生的适度之美、造物形态的秩序之美,并对侗寨聚落空间设计进行优势提取,提出"新型居住者"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微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深度用户,表现尤甚。通过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状况和特征,以探寻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点,并警惕审美趣味的泛娱乐化和审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论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慎独"作为原始儒家圣贤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对当今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须加强"慎独"之德的培养,而培养"慎独"之德的重要途径就是道德主体要心怀诚意和心存敬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罗晓路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6,29(5):1031-1034
通过问卷法对我国八大行政区10所不同类型学校的10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多侧面认识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从医学模式以及人格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统计技术———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心理健康、个性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将创造力作为内源潜变量,心理健康和创造性人格作为外源潜变量,三者构成的结构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受其创造性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即美育这一概念,虽然在近代才被明确提出,但美育思想却早已运用于中外的教育实践中.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筑,更是离不开美育.通过审美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可以平和他们浮躁的内心,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态度,使他们真正成长为“完全之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