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欧亚草原上众多部落和部族及其后裔经过长期错综复杂的交往和融合形成的。到13世纪初,哈萨克"已形成为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稳定的共同体"。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哈  相似文献   

2.
潮州木雕所反映的题材中既有与其他流派相趋同的题材如伦理教化、祈福纳祥、程式化的纹样等,又有最能体现潮州文化特色的地域性题材,表现出潮州人对现世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是了解潮州人及潮州文化的直观途径。潮州木雕因其植根于民间的沃土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其贴近民众生活而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基于地域标签所引申出的地域人群范畴,与族群研究领域中的具体族群分类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尽管相关的族群概念不少都具备所对应的"地域"属性,但相反的,拥有共同"地域标签"的群体却并不一定就能被称为族群。然而有趣的是,在私下话语领域中,将地域人群与"族群"混用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于将这一标签与所指涉人群的文化表述、精神特质等联系起来。因而,从这一点来看,对上述两个概念间联系的进一步细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旨在通过中国西北的一个具体个案来说明,地域人群概念与具体的族群之间切实存在着一种转化的可能,并且这一具体的转化可能并不需要相应的移民背景。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都必须考虑“表现性”所能带来的效果.因为“表现性”能使画面更具象征性意味,使广大群众都能够近距离接触艺术品中的思想或精髓,更真实地体味这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谛.由此可以推断,艺术的“表现性”不仅在昔日的佳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未来的艺术作品中也将展现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古代先民用他们的智慧不仅创造了陶瓷,而且还绘制了精美的装饰纹样。而当代房屋建筑、室内、产品等设计绝大多数都出自对西方的模仿借鉴,要知道中国本土的文化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应用也同样是如此,我们必须对其纹样进行深入挖掘,使其和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诠释,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和认可。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拍卖是艺术品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艺术品拍卖会中,往往会创造出高价,而这些高价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影响因素。拍卖公司的知名度、竞买人的数量和消费心理以及拍卖师的经验与状态等等,都对拍卖价格产生不小的影响。拍卖过程中,拍卖的现场氛围越浓,艺术品成交价就越高,整个艺术市场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因此,价格影响因素极为重要,正确运用此影响因素是促进艺术市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信息化时代,艺术品也随之进入网络销售时代。如今,网络艺术品交易集中涌入拍卖领域。但在网络艺术品交易中"在线拍卖"只能作为其发展的一种模式,国外艺术品交易网站中的"艺术家社交与交易平台"、"艺术家众筹"、"艺术品委托定制"、"艺术品租赁"都可以成为与之并行的另一种发展模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也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享有"亚欧桥梁"美誉,在地缘上极具战略地位的土耳其共和国,位于东西方文明相会交融之处,横跨欧亚两大洲,北滨黑海,南抵地中海,西邻爱琴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条件,旖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遗产,日益繁荣的现代娱乐和旅游购物设施,而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向往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10.
传统吉祥纹样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发展演变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语言,它们不仅在造型上是美的,在内涵上更是传达了中华民族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认识。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传统吉祥纹样,并非是对其造型形式的简单照搬,而是注重对其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发扬,重在追求"形"与"意"的高度融合,追求不断突破、超越、创新。  相似文献   

11.
"守约以治广"是汉代设计总的思想基础,其虽提倡简约,但目的是达到整体的稳定与调和。"守约以治广"设计方法以抽象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朴素真实的风格,而汉代装饰纹样具有质朴、传神、气势雄浑的艺术特点,充分体现了"守约以治广"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2.
美学无国界。中华文物中的艺术不但是一种创意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艺术美学的象征。中华文物中的纹样尤其体现出中国人在美学上的智慧与创意素养,同时对现代的中西方创意设计艺术美学也必然深具意义。中华艺术纹样起源于迄今7000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但真正进入艺术自觉、开启艺术纹样系统先河并对后世艺术纹样产生直接示范或启迪作用的纹样则产生于迄今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笔者认为进入艺术自觉阶段的认定应以出现手工绘制的纹样为标志,新石器时代早期纹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现成物通过拍印、按压形成纹样,如陶器上的绳纹、篮纹、编织纹等,这种初级的装饰手段尚未进入艺术纹饰的自觉阶段。故称中华艺术纹样5000年而不言中华纹样8000年缘乎是。行文的体例,则每一章取一种纹样,考述其产生.发展和式微的过程及各时期的代表样式、寓意、运用范围和表现形式等。本专栏希望通过对5000年中华艺术纹样的梳理和考述,能给中国文物鉴藏者和艺术设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用这种语言来表现草原马文化,是内蒙古特有的一种绘画表达形式。马作为草原上最有灵性的动物,已成为一种象征符号,通过"马题材"这一主题内容,能表达出草原文化的特征,更能深刻传达画者对人与自然抗争和共生状态的理解,水墨画《双骏图》的创作正是缘于此。  相似文献   

14.
美学无国界。中华文物中的艺术不但是一种创意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艺术美学的象征。中华文物中的纹样尤其体现出中国人在美学上的智慧与创意素养,同时对现代的中西方创意设计艺术美学也必然深具意义。中华艺术纹样起源于迄今7000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但真正进入艺术自觉,开启艺术纹样系统先河并对后世艺术纹样产生直接示范或启迪作用的纹样则产生于迄今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笔者认为进入艺术自觉阶段的认定应以出现手工绘制的纹样为标志,新石器时代早期纹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现成物通过拍印,按压形成纹样,如陶器上的绳纹、篮纹、编织纹等,这种初级的装饰手段尚未进入艺术纹饰的自觉阶段。故称中华艺术纹样5000年而不言中华纹样8000年缘乎是。行文的体例,则每一章取一种纹样,考述其产生,发展和式微的过程及各时期的代表样式、寓意、运用范围和表现形式等。本专栏希望通过对5000年中华艺术纹样的梳理和考述,能给中国文物鉴藏者和艺术设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7,(1)
中国自16世纪中期开始在自身的历史演进中浮现出近代性,王朝由"文明"形态的国家开始转型为"领土国家"。列强改变了中国在东亚政治中的地位,这种变化成为中国"主权国家""民族国家"化的动力:国家对外的定义和内部臣民的定义都必须清晰化,原本的多元帝国需要转变为内外分明的民族—国家;但中国传统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多元性,也必须得到保存。即使近代中国的革命政治势力奋力模仿包括"种族革命""民族一国家"等模式在内的西式近代化,最终仍然无法彻底摆脱中国自身历史演进的逻辑,无法彻底拆解中国自身历史演进过程所建立的族群政治架构。如果从世界史的角度来写中国史,将非汉人群体和"边疆"置于中心,观察在"现代化""革命"与"战争"等话语下的"边疆"和"族群"现象,边疆史和族群史在近代史研究中的意义和比重将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7)
正三、中国教会身份(identity)建设与合一异象1.逐渐清晰明确的中国教会身份一个信仰群体是在时代进程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自身特点的。我们以以色列民族~1为例,这个民族是从一个来自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名叫亚伯拉罕的人开始的。耶和华将他呼召出来,成为"多民之父"。他的后裔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由"共同的信仰"维系的族群。这个族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同时其内部需要"彼此相顾"繁衍承继下去。这段著名的出埃及叙事展示了作为一  相似文献   

17.
"义乌穆斯林现象"是发生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国际性流动的典型社会经济现象。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构成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群体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跨地域和跨国主义的特征,他们不仅在社会关系上形成了在原住地和羁留地之间的具有共时性多股绞合的特质,并且建立起了一种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领域的社会场域,基于此,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族群认同也因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和多元性的社会身份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9.
许章润 《学海》2014,(6):114-121
对当下中国而言,以"以自由立国"为鹄的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已然在中国生根开花,转化、涵化、泛化为一般大众的心智,蔚为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将之恰予制度肉身化,结成政治成果,还尚待努力。而儒家文明恰为之提供了一个比较能适应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混融、整合和凝聚多族群信仰的公共框架。正可谓,制度是文化的肉身化,一如习俗是文化的实践形式。因而,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落实政策导向,而且从大视野来看,更在于贯彻文化理念,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合纵连横,云蒸霞蔚,成就的是一种文明格局和文明气象。  相似文献   

20.
苗族服饰上的纹样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树木花草皆可成为崇拜的神灵对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苗族服饰纹样构成的来源。大自然的花草鸟兽及日月星辰,无不在苗族银饰上展现出来。纹样体现出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形式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