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减压类APP的主要目的便是缓解用户自身的一些压力,在这种特殊类型的APP产品中,情感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其情感化设计要在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三个维度引发用户的情感化体验,就必须充分了解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以提高用户使用的忠诚度。因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产品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样用户会对产品产生相对应的黏性。目前,市场上很多减压类APP,其情感化设计体现得并不够明显,应从视觉效果、功能构架以及互动形式方面,深入挖掘目标用户的特征与情感需求,优化用户体验品质,让理性的APP设计带上一层情感的色彩,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激情。  相似文献   

2.
数码照相机设计是科技与艺术、工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照相机在走完机械构造之后从复杂的界面中解放出来而获得新的形式。数码相机造型情感化产生的诱因既有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也有技术和审美因素。数码照相造型设计的情感化表现,就是指在产品具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情感内涵,能触动人们的情感世界,促使人们喜欢它。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在设计老年人产品时应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建立产品与老年人之间情感联系,提供积极的使用体验。通过对老年人心理特征和怀旧心理效应的分析,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提出基于怀旧的老年人产品情感化设计思路及方法。怀旧式的老年人产品设计可从老年人曾经生活的年代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产品的视觉感知层面和使用认知层面对产品外观和使用方式进行再设计,引发怀旧的情感体验,提升老年人产品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4.
改良性设计是一种针对人潜在需求的设计,是创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居产品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设计者在设计时需要避免造型的同质化,在为产品注入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的同时,还需加入文化内涵和情趣特性,实现人性化、趣味化的设计,将产品变成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家居产品的改良性设计所追求的改变并非颠覆性的创新,而是推进设计的微创新,正所谓在不变中寻求变化,才能在不断的变化中坚守住设计的初心,从而同时满足人们对家居产品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避免将今天的设计变为明天的垃圾。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以及科技对功能的完善,使产品设计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和情感化,这里面包括产品外观的审美满足和使用过程的心理满足两种情况。在设计产品的外观中,形式与色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形与色并不仅仅有承载功能与装饰审美作用,它还具有抒情性、表情性和象征性的心理涵义,也包含有对技术的心理审美。合理安排视觉元素,将心理学运用在设计中,使之具有人性化、人情味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在设计理念中变得日益重要,情感化设计让产品与消费者有情感的交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使用热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要打动消费者就要找到设计的情感触动点,找到影响情感触动点的文化因素,研究他们的生长经历、情景元素,探讨他们的人文情怀背景及其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当前的工业发展需求,织机产品的创新已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将产品造型与技术结合起来考虑。在设计之初,依据工业设计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课题项目,探寻在织机产品设计中影响其造型的因素。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的方式,得到影响造型的环境因素;再应用工业设计原理,从人机工程、设计心理、视觉审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造型分析,找到了较为全面地决定织机产品造型的因素,以期为后续的织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工程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机电产品结构造型美学问题、色彩设计问题以及人-机-环境美学问题;追求技术产品和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的统一,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协调性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和谐性的统一;机电技术美学研究对于改善劳动环境、改善人类的生活、提高劳动效率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书架的植物仿生造型设计为例,通过对外观造型、色彩材质、人文理念等一系列设计成分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在这一造型领域的创新理念,探讨植物仿生元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植物仿生设计产品"绿色、自然、品质"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情感化设计是指能让操作者使用产品时主动地与产品产生交流并建立某种情感联系的设计方法。在产品机构置换设计的方法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产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中介触发情感的原理,并总结了机构置换产品主要采用的颜色、材质和形态语意三种设计表达方式来达到情感化的共鸣以及对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钱峰 《美与时代》2013,(5):121-123
"设计色彩"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造型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从目前开设设计色彩课程的院校来看,大多仍基于传统工业设计的"三大构成"之一的"色彩构成"的教学体系,但随着设计艺术中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艺术的新一轮变革,设计色彩与当下设计教育的发展,凸显出一定的不和谐性。传统的色彩构成只注重对色彩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使学生的创新性和设计感知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产品设计,在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商业性和科技性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消费者对产品情感的需求。结合实例分析仿生设计的方法和理念,根据形态仿生、色彩仿生、功能与结构仿生的理念与原理,结合产品系统设计程序与方法提出仿生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程序设计,并从人机工程学原理角度分析仿生设计在产品设计中要遵循的原则。丰富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的灵感,加强消费者与大自然的沟通,增强产品设计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家具设计包括外在表象和内在实质两大范畴。外在表象即为能指,如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等,是家具这一载体本身的表象给人的第一感官的具体形象及特征;内在实质即为所指,是符号所表达的内涵,是通过能指(包括造型、色彩、结构、材质等)加以表现的。此外,家具产品还具有一些隐晦的和不可感知的意义,如产品的功能指示、文化价值等。因此,家具设计是一个能指(设计表现)和所指(设计意义)的双面体。家具设计师们常常通过包括造型、材质、色彩、图案搭配这样的能指的设计,以及能够表达设计师自己的意向、追求和性格的所指来完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绘画,其艳丽的色彩搭配和程式化的造型始终蕴含着老百姓的审美情趣,与文人绘画的风雅意韵相比,总处于低调的语境之下,究其原因是农民绘画的局限性和年画精神诉求的实用性相汇而成的结果。同样,年画的土气和对功用性诉求的倚重造成了人们对年画艺术特征的漠视。年画作为民间原发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别,虽同属精神产品,但两者截然不同的创作动因与创作需求使年画成为了实用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男性偏理性,女性偏感性。表现在产品选择上,男性喜欢实在耐用、有金属质感、颜色偏冷色调的产品,而女性则喜欢具有更多亲和力的情感化产品。通过采用"意象尺度法"对市场上女性MP3的情感量化实验发现,女性在产品形态上更倾向于选择圆润、饱满、简洁的造型;色彩方面更喜欢明亮的、浅色系的产品,同时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其色彩选择也不尽相同;材质层面,那种表面细腻、光滑的金属材质很受女性欢迎,并且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对产品材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功能方面,女性似乎更注重MP3的基本播放功能,离其本身特性相差太远的功能则不会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陶瓷灯具并进行适应于现代生活需求的情感化应用与转换是当前陶瓷灯具设计的必由之路。从现代陶瓷灯具创新遇到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传统陶瓷灯具推广进程中的当代审美需求,并立足传统文化探讨当代陶瓷灯具情感化设计的创新方法,让传统陶瓷材质注入现代灯具设计并帮助其活化再生,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这一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对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而言,情感化设计能够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同时兼顾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满足,突出设计"以人为本"的重心。本文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城际高铁站的视觉导向设计中,以增强标识导向系统各方面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珠宝首饰行业中,对首饰产品设计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多独特的想法与自由的灵感被融入到首饰设计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首饰产品。与此同时,对新材料在首饰中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软珐琅是一种树酯材料,颜色多样,填涂到金属表面,通过低温烘烤或风干,能形成色彩斑斓的釉面,要丰富软珐琅首饰形态内外两方面的内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软珐琅色彩纯正干净,而且可调和,颜色可千变万化,如果能利用其材料优势,在设计上发掘色彩与造型语言,它必将成为增加首饰产品多样性的一种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作为造型和审美教育主要手段的色彩课程,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三段五步式"色彩教学,凸显色彩的设计与造型作用,体现课程对建筑设计人才的职业素质养成,为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克里姆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长环境,并根据克林姆特绘画构成的平面化、夸张变形的形式化以及画面色彩的情感化等有意味的形式处理,主要分析其女性艺术形象在其个性化的装饰性绘画语言背后隐藏的情欲、新生、死亡的时代寓意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