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俊丽 《美与时代》2014,(3):149-149
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为题材的美术创作作品进行探析,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现实主义题材风格的作品进行赏评,从而得出现实主义题材的美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们着眼社会现实、感悟生活和追求真善美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亲爱的》以一个真实的"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故事,通过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与影视美学的完美糅合,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拨开人们的精神困境,突出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3.
委拉斯贵支是17世纪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早期风格受卡拉瓦乔影响,形成以社会底层平民生活为题材的"波德格涅斯"风格。该风格以其"画中画"构图、暗绘式手法、注重细节刻画和暗喻等表现手法而独具特色,并对委拉斯贵支之后的创作生涯以及西班牙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一风格的电影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追求影片的记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拍摄等,而在电影语言上则是对长镜头的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其强调让电影艺术真实化、生活化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在美学的探讨与发展上曾做出深切的努力,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从"十七年"时期电影民族化发展的角度和战争电影中崇高审美的精神内核为出发点,学习并研究"十七年"电影美学的发展,为中国电影的整体建构起到了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6.
绪论 宁浩的电影创作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现象,像宁浩这样善于经营故事、又能在叙述语境中暗含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的导演并不多.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时代(或即将要迈入产业化时代)的制片环境下,宁浩电影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以游刃有余的叙事技巧开掘了题材富于观赏性的故事,以喜剧演员风格化的表演和流畅的影像风格,凸显了导演驾驭商业电影题材的能力;同时,在保持观赏性的基础上突出艺术品味.而来自台湾的魏德圣,因《海角七号》一夜间为观众所知的从影经历与宁浩有点相似.但很显然,魏德圣的电影创作之路比宁浩要艰难多了,尽管目前执导的两部长片中还不足以形成稳定的风格,但其骨子里的诗性情怀使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在关注的焦点,反映的角度,还是在工业体制和美学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现实到文化再到商业的转变。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透过对张艺谋的一系列创作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遭遇到的语境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也是新时期三十年中国电影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8.
《小城之春》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被推上中国电影的巅峰,获得重新的认知。《小城之春》的声画语言立象以尽意,以物象来表征人物的心理、情思;电影的构图,较多地借用了中国画的空白、静照等美学思想,使人们品味到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观照下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派"的动画创作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曾获得世界级赞誉。"中国学派"题材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美术设计中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音乐中糅合中国民乐和戏曲;结构形式借鉴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动画中蕴含中国式哲思;动画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绩,是中国动画市场化实践道路上的里程碑。一方面,主创们在传统题材里,挖掘出迎合当下观众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的内容与形式,传统与当代元素有机结合是取得国内市场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本土经典题材的当代重构,影片依然受困于美日动画长期在中国市场筑起的"围城",导致整体风格略显杂糅。学习、借鉴、融合是中国动画在以数字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审美裂变时代自成体系的必经之路,对本土美学风格与话语重构依然是中国动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商业美学是电影艺术作为创造票房经济需要遵循的法则之一。本文以动画电影为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中西动画电影在题材创作、角色设定、视听美学及剧作规律方面的异同,力图探究商业美学模式下动画电影的创制规律,特别是其视听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邵氏黄梅调电影类型片,在海外华人区引发流行文化现象,被评价为香港国语片的"第一步起飞"。在当代语境下,对代表影片进行精读分析,归纳其在布景、运镜、视角、主题等四方面艺术范式,探讨其所处社会历史与文化制度的场域形态,形成关于黄梅调类型片风格的理论结构,可以为当代歌舞、戏曲、电影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关爱自然、贴近社会、反映时代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歌颂革命历史,反映现实生活等重大题材是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特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主义创作对抗击在"文艺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伪艺术和反艺术的错误思潮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故事片和生态纪录片是生态主题电影的两种基本形式。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有相对明确的分野,同时也具有相互融通的基质。纪录片以"纪实"见长,但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故事片以"虚构"为突出特点,但也不拒绝真实。在生态影视创作中,纪录片与故事片在艺术手法甚至美学风格上,经常表现出互鉴、互动、互融的趋势。生态故事片《可可西里》与生态纪录片《平衡》的题材相同,但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它们以一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唱响了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之歌。  相似文献   

15.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气派""写生""笔墨"放入近现代中国绘画历程中进行定位和考量后发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画家们只有把握住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并通过锤炼能够表达这一艺术精神的笔墨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苏联画家叶福塞尼·叶夫谢叶维奇·莫伊谢延科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创作题材大部分都以军事题材为主,画面也极具表现力。他的作品不论是画面的构图,还是画面的局部或整体都处理得十分协调。他非常重视构图的形式感,每幅作品中都展现了对立与统一的艺术规律。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他的油画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从莫伊谢延科油画作品的审美价值来分析,探讨当代创作者在油画创作中如何进行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对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学艺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美学,提倡“文以载道”,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从积极影响来看,它对艺术家们的电影观念、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最大滋养,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趋赴,以及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的圆整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其原始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以及救天下之溺的道义承担所撑起的积极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美学研究,时有新的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的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的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的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的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的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的思潮与学派的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重思与重构中。  相似文献   

19.
梳理20年来贾樟柯的电影之路,他的作品近乎完美地勾勒出中国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巨大变迁。将贾樟柯整个成长与创作的历程置于当年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往上追溯往下延展,可以发现他在时代的裹挟中的突围、在风格坚持与商业诉求中的偏移与无奈、在东方与西方的腾挪中的镜像悲悯与逃离回归。在创作的历史语境下,其风格的形成有历史、社会、个人的原因。对贾樟柯一系列文本的内容和影像的分析,在市场与艺术、西方视野与东方小城的夹迫下,贾樟柯个人创作也发现其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20.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