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吉祥意识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群体意识。传统吉祥图案成了民族传递情感的符号。吉祥意识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的形象思维,增加了艺术语言的含蓄。但是,常常打比方拐弯子说话给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设置了障碍;举国上下一片祝祷之声,容易助长说好话、说假话的风气,不利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吉祥题材和吉祥图案过于程式化,失去了汉、唐艺术的创造活力。笔者提倡打破封建迷信,还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以健康质朴。  相似文献   

2.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作家以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小说中的婚姻问题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婚恋问题的态度。尽管受当时社会的限制,奥斯汀无法将父权社会套在女性群体思想上的枷锁打破,但她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人格对于唤醒女性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后期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的修道院医学使超自然疾病观死灰复燃,从而严重阻碍了对疾病生理机制的探讨。但从医学社会体制的视角看,它孕育了近代医院与医学院的雏形,打破了古代医疗活动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促成了古代个体医学向近代群体医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的修道院医学使超自然疾病观死灰复燃,从而严重阻碍了对疾病生理机制的探讨.但从医学社会体制的视角看,它孕育了近代医院与医学院的雏形,打破了古代医疗活动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促成了古代个体医学向近代群体医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美的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些艺术上的群体意识。书法作为抽象艺术,群体意识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书学的繁荣。传为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是一篇早期的书法理论文章,该文把魏晋及之前与书法领域相关的群体意识作了理论概括,明确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由于当时书法审美日趋自觉,传统美学思想融入了书法艺术,人们对书体形式和实质有了一些统一的认识,《笔阵图》中的法象、意象、笔力等观点正是对书法群体意识的提炼。  相似文献   

6.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影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道教文化的态度,这也生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道士群体交往密切,创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仰慕神仙、崇尚清虚的道教感情,赞颂神仙高道的功业事迹,记述与道士隐逸的交往、与道教徒的诗歌唱和,描写道教的各类活动,对名山宫观的题咏等。  相似文献   

7.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描述性精神病学、心理测验和精神分析的研究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是由若干个异质性的亚群体组成,不同的亚群在症状表现、病因、心理病理机制、对治疗干预的反应和预后等方面可能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将其进行亚型分类,而使同一个亚群中的个体差异小于不同亚群之间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文化在时代的演变中,研究者适应不同学术的需要逐渐归纳出了不同性质的文化概念。比如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还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角度和不同纬度分析能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的演变方式和规律。文章主要着重于时间这条轴,认为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大众文化是关联的,现代大众文化起源于传统民间艺术,它们之间是一个产生与再生产、演变和裂变、遗留与继承的关系,在这里我将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民间文化产品、现象和现代大众文化产品、现象提炼出来,依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系统分析,用几个案例呈现文化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村生活和秩序观念受现代性等因素冲击而日益呈现出"个体化"特征,与之相悖的是,村落宗教信仰并未完全退居私人生活领域,其在公共领域的作用甚至有所增强。以信仰为核心的集体仪式既为村民制作共享的历史记忆提供叙事场合,又为村民打破世俗规则挑战世俗权威提供狂欢情境,同时还为村民积累社会资本提供生活场域。本文立足田野作业及日常生活整体研究视角,尝试解读集体仪式生产村落公共精神的过程及具体表现,进而理解集体仪式的社会意义及其存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描述性精神病学、心理测验和精神分析的研究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是由若干个异质性的亚群体组成,不同的亚群在症状表现、病因、心理病理机制、对治疗干预的反应和预后等方面可能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将其进行亚型分类,而使同一个亚群中的个体差异小于不同亚群之间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商品发展的历史,梳理了狂欢传统对当代广告文化的影响.并且指出广告作为一种欲望化消费的表现形式,继承和隐涵了新教伦理的神圣仪式性以及狂欢文化传统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宋代收录民间志怪故事最多的小说合集,《夷坚志》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了道士群体在南宋人心目中的形象,体现出了道士群体在当时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对《夷坚志》中有关道士的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有关其它宗教人士的故事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其典型的“专业、可靠”的职业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与道士群体在当时的宗教市场上所面对的多元竞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本研究发现,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并从社会制度、参考群体、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普遍心态进行了解释,最后从打破各种制度壁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纠正传媒偏差等角度提出了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形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间美术图形也适应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发生变化,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符号,使得这些民间美术图形更富于时代气息。论文针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咸宇 《美与时代》2016,(10):118-119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且文化底蕴丰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我国民族众多,56个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其中,大大地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性。从传统民间美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人们了解我国传统美术与平面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2-243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与群体成员在联系与交往方面的新困境。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与发展中的大学生,在合群性培养方面需要以新的理性原则为指导,要考虑他们的本性,树立理性观念,打破亲疏远近的传统亲情等级观念,培养他们的群体协同感与群体精神文化认同感,在群体活动与交往中培养群性,塑造群性,使个体达到由于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形成自由全面发展状态,但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个性与群性的双彰,个人与他人的融洽相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这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岁月的流逝可能会让我们渐渐忘记传统民间文化这种东西。当下的孩子们也因课业的负担而无暇顾及这美丽的文化,所以应该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找寻这些传统文化瑰宝,让他们体验搜寻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唤起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考察汉代的社会与思想时,会发现汉代史籍中记载的大量的“谣”与当时的社会特别是政治生活密切相联.这些“谣”往往以曲折的方式对后来出现的政治事态作出预言,表达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及一般社会民众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态度,因而它们构成了汉代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对汉代作为预言的“谣”所表现的社会批判意识作一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现代都市聚集了诸多不同的群体而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却也常常导致群体冲突甚至是群体对立,继而引发各种都市问题。电影《追龙》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再现了都市发展过程中殖民群体与华人群体、本地群体与外来群体之间的系列冲突,折射出不同群体在融入都市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符号边界。群体的都市生活与生存状态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都市人类学为视角,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这部反映过去社会现实的电影,旨在解读当时都市中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反思香港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的身份危机与群体间的符号边界问题,提出平等的"都市人"身份建构是化解群体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