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什么是犹太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犹太教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但有最基本的两点可以肯定,即-是-神教或伦理-神教;二是犹太人信奉的宗教。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及与基督教等的比较,指出犹太教重如何行动而非如何信仰;在强调犹太教与其民族不可割裂的同时,分析其教义的普世性。作者认为,为要避免曲解,须按犹太教的观念去理解;为了理解,除信仰外还须探讨其与犹太民族的特殊关系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与服饰色彩运用同样承担着表意功能,可以起到人物性格塑造、电影情节叙事、文化内涵隐喻、电影风格催化等作用,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高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解读2017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血观音》中棠家母女三人的服饰与色彩密码,更深入地理解三位女性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史家通常关注晚清政界精英如何参与民间信仰实践,少有人解析精英自身人际网络中的宗教信仰世界。清代官方文本中对地方信仰、灵媒等的描述通常使用程式化、谴责性的语言,但私人文集中却呈现出与此不同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通过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丰富的奇闻异事,去解读分析俞樾本人的宗教文化观。并尝试解析俞樾对所处宗教环境理解的程度。不难看出,尽管俞樾看待民间宗教习俗受到精英阶层阶级优越感的影响,他仍通过与家中沉浸在民间信仰世界的妇女之间的讨论,对当地民间信仰的概念与做法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大宋三忠王信仰是中国人、尤其是粤闽侨乡在纪念南宋末年的三位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之爱国事迹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民间信仰。自明朝初年开始,粤闽侨乡以及台湾地区就陆续建起了很多供奉祭祀三人的庙宇,而三人也逐渐被人们赋予了宗教方面的功能并升格成神,承载了地方和宗族的相关历史记忆;后来,这一信仰又通过闽粤华侨尤其是闽南人的移民活动而传布至海外,这不仅使其所代表之精神得以在海外传承至今,而且海外相关庙宇对于这一神祇的供奉,也增进了海外华人的福祉、拉近了海外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距离,成为连结海内外乡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7.
电影《无名之辈》刻画了马先勇、胡广生、马嘉祺等城市"小人物"群像,揭露了小人物的现实生活状况。荒诞幽默的故事情节背后是小人物关于尊严与爱的情感诉求,通过电影中游戏化的表现、狂欢和谐仿反映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所展现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电影《父后七日》[1]借由一场近乎荒诞的葬礼,描绘了台湾乡村传统丧葬文化的现实图景。电影在讽刺了台湾乡村迷信荒诞的葬礼文化的同时,又对葬礼前后体现出的都市稀缺的温情、善良和美好给予无限肯定。电影中的五个人物——阿梅、大志、小庄、阿义、阿琴,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对照则是影片除了对传统丧葬文化的记录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叙事主题。该片不再像以往电影一样对传统乡村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予以简  相似文献   

9.
圣性是基督教学说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也是将神与人连接起来的重要概念。俄罗斯东正教对圣性的理解包含三重内涵:一是上帝固有属性的本体论内涵,二是全体基督徒的普遍性内涵,三是具体圣徒的个性化内涵。从圣性的第三重内涵出发,便形成了俄罗斯东正教丰富多样的圣徒类别,与此同时,在这些圣徒的身上又彰显出俄罗斯东正教圣性概念中所存在的遁世与入世之间,教权与政权之间,神秘主义与多元化修行实践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论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天命信仰是建立在进化论的“生命共同体”原则之上的。它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的世俗生命和天命的神圣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因此在儒家的“宇宙大家庭”关系里,可以推导出儒家式的公平和博爱价值观。在理论上可以用“性命之学”总括儒家的生命共同体信仰,其世俗与神圣相统一的精神主导了儒家科举考试的内容从汉唐的“五经”转向宋明的“四书”。儒家通过亲缘关系揭示的不仅是一种家庭纽带,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普世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在终极关怀方面的主体性、创造性;与西方的教堂救赎相比,中国人的信仰可以被概括为一种根植于“家庭生命延续”的世俗信仰。  相似文献   

11.
信仰     
王雷 《天风》2008,(14):40-42
在基督徒的生活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信仰是神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人得以认识神并实践神旨意的必要途径。不仅如此,通过信仰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属灵的经验和属天的福分,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缪以"荒诞"为出发点,在形象的文学作品和抽象的理论两个维度上描绘了一个充满荒诞和欺骗的世界,并提出了以"反抗"为中心、内涵丰富的生存哲学。加缪一直坚守着他的"人间信仰",去实践他的生之热爱。即拒绝考虑永生,坦然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并最大限度地热爱和享受它;拒绝考虑彼岸世界,坦然接受并喜欢我们真实感知到的这个世界。这是建立在对生命、对人的理解同情之上的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对于萨特而言,他人即地狱;而对于加缪,他人则可能是天堂。他让我们相信,人类的生命存在必须依靠正向价值的支撑,才能够不断找回一种承载生命的勇气,为突破困难、迷茫奋力前进增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尸解"是道教的重要信仰之一。通过分析修道人尸解成仙的身体表征及变化,将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的尸解故事重新分为"肉体死亡,灵魂飞升"和"肉体不死,蜕而成仙"两大类。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学、人类学、美学三重维度解读这两类故事背后的道教信仰、原始思维和美学意义,同时论证道教思想对原始信仰的传承、修正及创新。  相似文献   

14.
印顺 《法音》2005,(9):12-18
在生死轮回的六趣——六道中,鬼与地狱,是六趣中不同的二趣。鬼与地狱,可说是古代极一般的信仰;在佛法传来以前,我国也早有了鬼与近似地狱的信仰。佛法传来,在重信仰的民间佛教中,鬼与地狱有了混合的倾向。特别是盛唐以后,佛教偏重实行,法义的理解衰落,传出了国人自己编写的经典,鬼与地狱被混合为一,成为民间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罗光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韩国作家金英夏的小说<夹在电梯里的那个男人怎么样了>通过对一个普通上班族的反常的一天的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生活的荒诞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相似文献   

18.
二郎神,系道教及汉地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灵之一,安多藏区的贵德、同仁、尖扎等地也广泛流行着该种信仰,深受当地藏、汉、土等多民族的崇奉。本文通过对二郎神信仰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安多藏区的传播模式进行论述分析,得出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很可能最早源自氐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习俗,由于历史进程中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等因素,融合巴蜀氐人早期的"三目"信仰与傩舞、血祭等祭祀模式,同时吸收汉地二郎神传说与藏传佛教、道教等仪轨,从而产生了崭新的"安多二郎神"。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的全面反映与反思,是对自身存在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动调整,是对终极性人生目标的确认与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观念和生存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拙见,人类自古迄今的信仰,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即原始信仰,以自然崇拜和远古神话、巫术活动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宗教信仰,以主神崇拜和天国与尘世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哲学信仰,以人为本,以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与科学构想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如资产阶级理性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等。  相似文献   

20.
多马精神     
李忠远 《天风》2008,(5):10-11
我们的信仰绝不是迷信.有信仰的人很容易重灵性、凭感觉.而忽略理性在信仰中的重要性.理性是对上帝真理知识的辨认,灵性是与上帝生命的交通,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