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其中,明代饮食养生与四时节气造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饮食养生理论较为成熟,文章通过分析明代节气文化下饮食养生差异需求以及四时造物特点,展现古人造物的思维与规律,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禅意插花艺术相结合,自然、节气、季节、天地与人的情感思想相结合,让插花艺术更加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让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弥漫着花香、花语、花道。二十四节气传统禅意插花艺术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形态美;能够寄托情感,抒展情怀;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归属感、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增加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中国文化的气派。阅读二十四节气,体悟宇宙与人生之道,儒家"周而复始"、道家"阴阳万化"、佛家"人世轮回"三位一体,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小满,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是进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在心中喃喃有着些许的诗意。怪不得古诗中写道:"入夏迎来小满,林中小鸟欣欢,池莲青翠柳含烟。"短短不到二十个字,静中有动,婀娜多姿的小满就亭亭于眼前。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特别的,独立的,也是唯美的。在盛夏,有小暑,就有大暑,而冬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地域特征,它是一种"身份证",也是一种"护照",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贡献给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精神,必须有人去保护它、爱护它、传承它、发扬它。作为城市代表性物品,城市雕塑要能将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城市雕塑不但有着文化意义,也能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在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设计并建造城市雕塑,必须秉承一定原则,坚持文化传播理念,合理地找出城市雕塑应用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而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景观作为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就是借助一系列符号来完成的。景观雕塑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符号元素。研究作为符号的景观雕塑,有利于引导人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景观雕塑设计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8.
盛磊 《美与时代》2013,(1):121-122
现代图形设计在人们生活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实现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人们对现代设计有着趋同的认识倾向,但同时也认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一个理念。中国传统图形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一个重要反映,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传统图形不仅以图形样式而存在,其背后还蕴藏着对事物认知的方式和认知特征。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图形进行系统的认知,并在现代设计造型中自如地运用其元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的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向信息化转化过渡中出现的新型博物馆形态,是信息艺术在文博保护与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方式。从设计的角度进行"仪式感"塑造的探讨,将"过程的体验"向纵深层次延伸,将体验的"过程"规范强化,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设计审美方式和审美空间,开启数字虚拟博物馆的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不能一味只求"为设计而设计"而忽略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切忌雷同化、肤浅化的现象出现,这样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意味,更让往来的人群感受到每个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内而外的散发其独特韵味。以丰县汉皇祖陵的设计为例,分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展产业蓬勃发展,在现代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种商品交易会、博览会与展览会让人目不暇接,向社会各领域渗透。此外,会展设计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通过会展设计使人们更好的体会到文化魅力、展示地域风采,可见,会展传播信息的功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2.
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纪念碑作为纪念性建筑,有其纪念性、社会性、传播性的一面,可以将其放置在公共性空间让人瞻仰,但是将其放置在墓地中,让墓地除了是埋葬逝者骨灰地方,还可以给捐献者家属提供心灵慰藉和哀思场所并作为生命教育基地。其中方案一采用"生命永恒"这一主题展开设计,方案二采用"生命传递"这一主题展开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仿生设计是在仿生学与设计学基础上建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陶瓷艺术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仿生设计学理念。仿生设计学在陶瓷设计艺术中的运用,可以让陶瓷产品达到"瓷法自然"的境界,从而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与应用需求。人们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体中受到启发,并将这种启发运用到陶瓷艺术设计当中。仿生设计使陶瓷艺术作品更加人性化,将中国古代"师法自然"的传统思想融入到艺术设计作品当中,让使用者不仅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也得到满足。让人们更多地去关注自然,欣赏自然。陶瓷艺术中的仿生设计应用,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文化,并为现代的陶瓷设计师提供一些设计素材和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革成为我国许多博物馆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和保护文物的效果,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观众的局限,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参观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故宫博物院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新途径之中,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更加亲切和趣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博物馆"以物为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被受众所接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变革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作用,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正立夏。《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通常每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都会应节气习俗筹备吃的东西。我好像天然对这些不太敏感,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自然随意,不事对应。但总归要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接受强调体验和感悟,需要受众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进入现代,也即"机械复制"的时代,其呈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大众对作品的接受方式也随之由"凝神观照"转变为"消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看以及体验的方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被手机等信息终端彻底地撕裂成"碎片"。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状态,使大众的接受进一步简单化,节约了联想与思考的脑力,也节约了时间。所有内容都追求准确地"戳中一点",让受众产生直接、即刻而又相对具有冲击力的快感。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开发、推广,促进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成都作为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建设一个有历史底蕴的,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城市品牌形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成都地域文化为例,分别进行三星堆文化、大熊猫文化、休闲文化、川剧文化插画创作,梳理了数字插画传播文化的作用及数字插画造型设计方法,研究成都文化在数字插画设计中的应用。运用现代数字插画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成都地域文化的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8.
书籍原本是指印刷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现代社会,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和保存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首先要满足阅读功能,但是仅仅满足阅读功能还不够,人们还需要更美的书籍,更有品位的书籍。从书籍的"读""品""味"三方面来谈书籍与书籍设计,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传统的固有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受到激烈的冲击,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愈加激烈,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艺术,在这种多种文化相互交织又相互融合的复杂环境下,必然要面临着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传播的文化适应问题。要适应的不仅是某种单一的文化,而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形势、新要求,是对时代的综合把握能力。只有将国际形势、时尚发展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建构中国设计文化的"民族性",才是设计真正的"文化适应",我们的设计才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十二生肖中,猴是与人类比较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聪明而灵巧。在中原地区,因"猴"与"侯"读音相同,故又有了封侯的寓意,成了高官厚禄的象征。与猴相关的图案常用于民间建筑,如石刻、砖雕、木雕图案之中。可见,猴文化已经融入民间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东巴象形生肖猴的造型古朴自然,线条粗犷有力,极具符号性和审美意味。在东巴象形生肖猴的原始造型上结合现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促进东巴象形文字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提炼、变形、延伸,并以木雕作为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既保留其原始的直观形象,更具有装饰性特征,这对东巴艺术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