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漆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河姆渡时期,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多个流派,但总体来看,一直是南繁北衰。漆艺通过高校教育传到北方,黑龙江的许多高校中开设有漆画专业。在全国加强文化大发展的政策下,黑龙江省漆艺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并形成特有的漆艺文化生态模式,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黑龙江漆工艺品,探索漆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商业运行模式,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重视漆器的传承发展,对黑龙江省漆艺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伟 《美与时代》2013,(7):46-48
漆艺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得到完善的保护、传承和更新,甚至面临着生存问题的考验。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随着复兴之梦呼声的高涨,中国的漆器也面临重现光辉的新机遇。如何使漆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被打开,让漆艺的经济价值得到肯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深刻领会传统漆艺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当代漆艺传承发展以及漆文化的弘扬,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坚信,将漆艺生存发展问题植根于时代需求中,必然会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漆艺作品,必然能创造中国当代漆艺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漆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在校内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以创作参展作品为契机提高漆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实践教学中,发挥漆艺行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漆艺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漆艺元素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物质文化形式,不论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还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漆艺元素始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同现代室内设计工艺之间的融合,不仅将漆艺元素的内涵和功用展现出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室内设计的质量与品味。由此可见,漆艺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工艺之间的融合所生成的效应是巨大的。基于此,文中对漆艺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工艺之间的融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着重探讨了漆艺元素的历史沿袭、漆艺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工艺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漆艺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工艺相融合的机理,以及漆艺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漆艺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实践验证漆艺产业化发展对市场经济大发展意义重大。研究黑龙江漆艺产业化发展需建立在冰雪文化意识形态下,挖掘地域冰雪文化与漆艺产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创新漆艺产业化发展之路、找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利用黑龙江漆艺已有优势提高地域文化产业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广东传统漆艺源远流长,其技艺是中国漆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的漆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装饰漆画,一是现代漆画。装饰漆画由于应用传统漆艺的独特技艺,使用各种精美的材质,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艺术形式及审美多元化的需求,丰富了人居环境而得以长盛不衰。广东是现代漆画的先行者,见证了中国现代漆画的建立和发展,为广东乃至中国漆画的传承、发展及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漆艺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扬州漆艺更是闻名于天下。扬州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漆艺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扬州传统手工艺之一,这毫无疑问的让漆艺成为来扬州游玩的游客带回家作纪念的最佳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扬州漆艺并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介绍了扬州漆艺在旅游产品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有近50所重点艺术院校开设漆艺(漆画)专业方向,漆艺在专业方向设置与教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漆艺的工艺体系和实践特点决定了需要有建设完备的实验室,才能保证漆艺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下,规划与探索漆艺实验室建设,切实改善实践教学基本条件,建立与完善漆艺学科建设,对于高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9.
扬州漆艺家具在扬州漆器艺术中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形式,通常用中国传统美术纹样作装饰,这些纹样有"装饰性、审美性、象征性、交流性"的特点,赋予了扬州漆艺家具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扬州漆艺家具创新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阳江漆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日用漆器为主,从明清至今,和日常生活结合密切,结实耐用,优化了人居环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广东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江漆器、漆艺陈设品制作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典雅美观,雍容华贵,漆画以传统漆艺的材料与技艺为表现技法来表达各种艺术创作观念,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与保护价值,也具有很大的艺术发展空间。目前,阳江漆艺在传统漆器髹饰技艺的深层次挖掘、传承与保护,漆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以及有效的市场运作方面遇到一些困境,只有善于在现实中寻找新的契机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结合传统文化内涵、现代审美,才能不断创造出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新漆艺产品。  相似文献   

11.
漆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一般用于生活器皿,对其表面有装饰作用。漆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将漆艺与雕塑融合而产生的漆塑,结合了漆艺成熟的工艺和雕塑丰富的造型,是漆艺史和雕塑史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工艺性和装饰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漆器的发源地,是漆工艺的故乡。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大工业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制作成为历史的必然,包括漆艺在内的许多传统手工艺开始呈现衰退之势,有的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适应新的文化语境的转变,我国的漆艺专业人士、学者也在为漆艺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漆艺与其他艺术学科门类相比较,它最具有生活性,是用的艺术,而不是看的艺术。一旦漆艺失去生活的、民用的与通用的工艺特点,它的命运只能是进入博物馆而变成墙上的艺术。漆艺作为造物工艺,它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与美学有着家族相似性。在当下,漆艺就是生活的美学,美学的生活关乎漆工艺。笔者就此略论现代漆艺与美学的生活性与当下性,以期为当代漆艺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漆画与传统漆艺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漆艺在现代艺术舞台上的延续。现代漆画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属性,这使得它相较于其他的画种具有更多的发展潜力,自身的优势也有很多,如浓郁的民族性、强烈的现代感、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实用性等。当今世界的艺术潮流变化很快,为更好地发展现代漆画,必须要注重漆画的材质、技法、情感表达、肌理美等整体效果,并不断创新,使漆画的发展面向多元化,只有这样其发展之路才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15.
漆画虽然异于其他画种,但又有着同样通体表现意境和思想感受的神圣使命。传统漆艺技法被漆艺家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漆艺朝着大画种的空间发展。传统漆工艺的精湛让世人赞叹,漆艺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将漆语言发展得更加丰富。无论是它的材料、表现力,还是题材,都使人耳目一新,呈现特立独行的品质。漆工艺不断演变,形成了这种当下审美思潮,使得漆画材料、工具、创作理念得到开拓。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漆画作品,有些将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技法移植借鉴,它们在与传统的漆画技法相融合后,收到了亮眼的别具一格的艺术视觉效果,让人内心为之一振,画境与材料的相得益彰,也突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邢唯 《美与时代》2016,(9):134-135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是福建省省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城市之一。福州不仅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贸易港口,还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它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从事和发展漆艺创作的文化环境、适合漆艺制作的自然气候条件,加之优越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漆艺代表品牌、人物等因素相结合,使福州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福州漆艺作为福州特色文化代表,成为了福建省乃至中国漆艺品牌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漆线雕是一项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漆艺。在新时代,可以对其进行大胆的创新融合。一方面,将它与传统漆艺中的螺钿、蛋壳材料镶嵌工艺相结合,为其增添了更新的工艺亮点;另一方面,将现代插画元素融入到风格和题材的创新中,为其赋予了时代的艺术特色,这种创新和融合对于传统工艺来说,可以赋予它更多的艺术魅力和生命。  相似文献   

18.
扬州漆艺悠久历史,在当下也具有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潜力。将纽扣设计同漆器结合,可以构建具有独特审美韵味的新创意产品,成为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设计。作为扬州漆艺文创的一种革新尝试,将传统的漆艺元素提炼并应用到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漆艺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现代漆画是从古代漆艺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漆画由从属于漆器的装饰,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沈福文先生就在四川美院开设了漆艺术专业.  相似文献   

20.
线对漆艺亦是不可缺少的形式语言,可以运用实验交叉的设计研究方法,以漆艺为载体,线为形式,诗歌为媒介,蚂蚁为元素探讨当代漆艺中线的形式生成、诗歌意象的转译与蚂蚁元素的空间动态体验,试图探寻漆艺中线的空间叙事表现手法,建构当代漆艺语言中的时间与空间、运动与事件、身体与叙事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是漆艺作品的创作,更是一种概念衍生、类型派生、空间重生的练习方法,是诗歌、时间、空间、事件、运动、漆装置建构成的一个转译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