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既有保持本色的一面,也有濡染新风而变异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点:保持了一个儒者的本色、流露了隐逸的思想情趣、保持了两汉圣人感应天意和先知先觉的神异光环、被从民间百姓的视角还原为平凡的人。其原因主要与这类志怪小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玄学庄风、两汉谶纬迷信之风的影响分不开,也是小说这种特殊文体规范的结果;此外,还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原书风是一种书法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文化方面分四块再谈中原书风。一是中原书风与中原文化。中原书风有广义狭义之分。"二王书风"与古代的中原书风是一脉相承的。二是从中原书风的形成看其特点。中原书风就是把帖派的人文精神和碑派的创造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它是站在古法的立场上,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传承意识。三是对中原书风的当下思考。近30多年来,在河南省书协主席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确立了书法大省地位,正在向书法强省迈进。真正需要我们关心重视的,是70后、 80后、 90后的书家。四是中原书风与文化自信。中原书风要讲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个书家准确把握历史、时代、个人三个方面的基点,从而体现出个性、气质和学养。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原书风,书法家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走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康、乾时期的赵董书风及流弊 明末清初的书坛上有两股风潮,一股是提倡师法二王、继承传统的董其昌一派,追求雅致、妍美的书风;一股是主张冲破传统、摆脱束缚、表现个性的王铎、傅山一派,形成了变革书风。清军入关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安抚知识分子及遗民官员,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重用汉官、恢复科举考试等。清政府对于汉文化的吸收、弘扬使得两种书风并存发展。  相似文献   

4.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其作品是楷书风格的典范。颜书是中国书法审美研究的核心板块之一。但是古今书论中对崇高书风的研究一直语焉不详。因此,引入"崇高"这一西方美学范畴,尝试对崇高的书风进行新的阐释。颜真卿的书法不仅雍容方正,而且体现了崇高的书风与人格。颜书有雄浑之气、正大之象,书风的"尽美"与人格的"尽善"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明忠 《美与时代》2023,(6):129-131
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是儒、释、道,在此基础上,将站在传统大文艺观的层面展开分析和探究。文艺观说明文学、艺术审美观始出同源,传统大文艺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文学艺术进行美的评价。分析书法的美学品格,人品即书品论是第一要义,然后才能分析书法的传承和艺术风格。颜真卿、柳公权、伊秉绶无疑为正大书风的代表者,因此从对他们的研究出发,进一步剖析正大书风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6.
当代书家学黄草书书风明显呈现出风格面貌趋同、取法范本相对固定、重视觉冲击力、图像制作意味浓的特征,而其成因则是对黄庭坚"文字禅"思想的忽视、迫切需要依托于黄家草书基础之上的自我风格、展览书风的影响及当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革。此类书风的优劣之处皆有,学黄草书书家当首要从文化思想观念上把握黄庭坚"援禅入书"的思想,而重视楷书、行楷、小草的学习以及尝试与其他草书书风的融合则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颜真卿作为尽忠之臣,以儒立身,佛道兼修。其书法一生凡三变,最终确立了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典范。对颜真卿的书风演变和思想变化进行探究,并着重强调其书风及书风风格形成原因,论述了其在书法创作上的开拓性贡献,对于当今书法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原书风"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雄强拙厚的书风为共同旨趣的地域书风。文章主要从"中原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缘由、"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的优缺点以及"中原书风"在当代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杜旭光 《美与时代》2007,(10):66-67
颜真卿行草书风对宋尚意书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中期书风,更是宋尚意书风的先行.笔者认为,代表宋尚意书风的文人士大夫书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所追求的艺术思想,在颜体中期行草书中已有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健 《美与时代》2008,(5):49-5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王羲之书风的书法也不例外.王羲之书法是帖学的始祖,帖学的继承与发展,是无法离开王羲之的.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不仅是因为帝王的推崇,而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1.
郭星华 《学海》2001,(1):116-119
"秩序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一种深层心理状态,即使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里也是存在的."秩序情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对社会转型的速度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此外,虽然儒家思想与传统伦理道德仍然是主流,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这种格局既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又是社会进一步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新旧书风的交替期,在新旧书风相互影响的环境中,铭石书的形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书风繁盛的东晋,这种新旧混杂的现象在铭刻书迹中表现很突出,隶书有楷意,楷书遗留隶书的痕迹,而《爨宝子碑》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它以极高的美学价值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3.
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米芾,其书风融晋代书风的"萧散简远"与唐代书风的"沉着厚重"于一身,影响深远。米芾一生所书作品颇多,就他的行书作品而言,较为著名的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帖》等。其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作品的代表作,米芾"入古出新"的书法审美观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米芾将古人的优秀之处集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为其今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清中晚期碑派以阮元、邓石如和包世臣为先声,承前碑派发展余绪,造就清中晚期碑派书风盛极一时的局面,也为后世对碑派书风的探索提供了多重方向与经验。清中晚期碑派无疑是一个流派,其具有相对明确的书学主张和审美、传承有序的艺术家群体和大范围内相似的书风。  相似文献   

15.
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在理学影响下,对道统学说的尊崇也影响到了书学体系,时人将王羲之奉为书坛正统,与孔子之于儒家地位一般。纵观明代书论能够发现,明代对于王羲之的推崇比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大环境下,颜真卿仅仅只为书坛主流的一个分支,是以王羲之为主流的书坛分支派系,因此在关注度及影响上并没有十分突出。除此之外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书风有较大的差距,在以王羲之书风为主流的明代,颜真卿的不同书风也成为当时一些文人批判的对象。而明末董其昌在道统理念中则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颜真卿的行书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16.
章草书法起源于秦汉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章草的实用性慢慢降低。章草书法在唐宋经历了低迷之后,于元代得以复苏。杨维桢就是元代这一章草复苏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他狷狂的个性与颠沛流离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大胆的章草书法作品。杨维桢章草作品独具特色,有尖锐且果断的起笔、大胆浑厚的捺脚,大角度欹侧、强烈对比的结构,以及乱石铺街的章法。这种种独特的章草技法使他在元代章草书法家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正>杨维桢,字廉夫,“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由于后期生活动乱,异族掌权,一生仕途坎坷,最终对朝廷失去信心,转而醉饮交友,题书作诗,在“醉墨半醺”间感受生活的美好。下面以《元夕与妇饮诗》为例,浅谈杨维桢行草书中“醉”的具象体现和风格特征。一、“醉”的体现1.复古出新。“醉”是喝了酒的一种醉的状态,它在艺术创作中是某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功能,有时必须借助酒力才能使作品呈现自然之趣,  相似文献   

18.
军事工程辩证法苏恩泽一门新学科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一书世界闻名,它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有目共睹:“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上的困难。”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于“自然”二字也要有新的理解。除去传统的山、水、风...  相似文献   

19.
“国学热”的出现,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理解传统文化或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关键所在,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两重的。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有其时代局限。然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两重性,有其精华与糟粕。即除了时代性之外,还包含有普遍恒常的意义的内容。从这点看,它与马克思主义又有相容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武则天崇佛心态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有建树的封建统治者。但她为登上皇帝的宝座,又不能不激烈地反对某些封建的伦理道德、宗法制度,反对维护传统势力的森严壁垒。佛教作为一种改造后的中国宗教,既有同中国传统合流的一面,更有反传统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同佛教就产生了割不断的机缘。行为科学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