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面羊     
正我老家在冀南太行山下,翻过嶂石岩便是山西。逢年过节,到山西那边看姥姥,拜亲戚,总是稀罕她们做的花馍。做花馍,在我看来,是很浪漫的一种活计。我的姥姥姨姨妗妗们,一边做着花馍,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的高兴事、稀奇事,悠然,放松,笑语盈堂。然而,她们手下却轻  相似文献   

2.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面塑是发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从农耕社会乡土气息浓郁、同时蕴含众多文化内涵的节庆"面花"食品或祭祀供品,到近代市井街头的玩具"面人儿",再到成为今天观赏收藏的"面人"艺术品,历经了千百年历史沧桑,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梳理面塑艺术传承演变历史源流的同时,保护和传承面塑艺术更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改变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展现出新业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切实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永续传承,是侯马皮影保护传承中的新的课题。从构建"互联网+"的数据库、教育、文创产品、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营销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探讨"互联网+"视野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鲁西北地区面塑艺术的代表,郎庄面塑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面老虎名称中的镇宅消灾的观念与图腾神秘意识;二是它的题材中所折射出的对生命的讴歌和对幸福吉祥的追求;三是它的功能、造型、色彩中所包含的人们的基本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春天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相似文献   

7.
山西剪纸作为传统民间工艺,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可谓源远流长。民间剪纸来源于古朴劳动者的手中,他们将自己的美好生活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纸上表现出来,鹿头花、窑瑄花、长寿图等都是经典的剪纸作品。如今山西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逐渐出现单一化的趋势,要生存就要创新,传统剪纸的出路可以与现代艺术绘画形式——插画相结合。插画现如今广泛地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方方面面,若相叠加于剪纸这一元素,想必也将得到消费者对其的另一番喜爱与追捧。  相似文献   

8.
英山缠花是湖北英山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英山缠花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说起,来探讨传承与保护英山缠花的对策及创新发展思路,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是唯一的科学选择。从"数字五台山"的内涵、技术系统蓝图、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等,指出建设"数字五台山"必将对五台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着指导、引领和借鉴作用,带动五台山、忻州市乃至山西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亦将会对山西的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赢得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宋代,民间即有面塑作品问世。它主要取材于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和戏曲人物。发展到近代,已成为登堂入室、雅俗共赏的艺术,得到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的钟爱并予以珍藏。在面塑形成的不同流派中,北方的面人汤(子博)、面人郎(邵安)、面人曹(仪策)是著名的三家。中年作者刘荫茹即是已故面人曹的得意弟子。她18岁从师学艺,孜孜以求,极其用心,不但继承了曹先生作品精华,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富有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鼓楼建筑内部绘有大量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具有保护木质建筑和装饰审美等价值。它们多以侗族人的现实生活、图腾标记和民族吉祥物为题材,图案色彩绚丽,具有平面化和装饰性的特点,创作者以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侗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情趣,彰显了侗族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审美特性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12.
阎锡山故居是山西一代枭雄阎锡山的一座官家私邸,是一组规模宏大、格局变幻的近代建筑群。庞大的民国建筑群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又融合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既体现威严的官家气势又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三雕艺术"堪称精美绝伦。通过对阎锡山故居石雕的实地考察及文献研究,了解山西石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特质,弘扬山西建筑的石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吴瑀萱 《美与时代》2023,(6):126-128
陶印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篆刻艺术的主要分支。当代陶印大量出现在制印石材枯竭的环境下,是篆刻艺术承上启下的必然结果。对陶印的发展及特点进行概述,结合山西陶印名家与十二好印坊,对山西当代陶印风格、制作展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胶东面花是齐鲁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的必备佳品。从历史渊源出发,结合胶东面花的吉祥寓意、艺术特征、工艺流程等方面分析,通过对胶东面花实地考察,以及向龙口市代表性传承人曲丽荣老师深入学习等方面,力求对胶东面花展开相对细致的探讨,挖掘出胶东面花的艺术价值,希望对胶东面花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西寺观壁画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蕴含大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信息,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研究提供了多维角度和图像支撑。文章通过对山西寺观壁画艺术特点的梳理,追寻更加科学的方法,为其进行传承、保护、修缮等实践工作提供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盐城地区民间的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剪纸、麦秸贴画等,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造型、吉祥的寓意、精美的纹样,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充分体现着苏北地区的民俗民风和人文特色。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滞化"的困境,只有通过学者、政府与民间手工艺人三方通力合作,将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旅游和商业进行结合,将保护民间文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并举,才能将盐城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在构图立意上要有创意、有创新,努力实践"整散结合,画面构图有主次;虚实相生,三维作画有张力;繁简有度,层次结构有风格;有无圆融,构图立意有意境",引导学生掌握构图的原则,立意的方法,展示画面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在艺术世界里,享受"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贵州侗族鼓楼图案是贵州侗族地区中富有民族特色及艺术审美的鼓楼文化,这些鼓楼的内部都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图案,以描绘侗族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图腾标记和民族吉祥物为绘画题材。鼓楼图案色彩鲜丽,具有装饰性的特点。图案创作运用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艺术手法,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精神寄托。鼓楼图案的表现内容及艺术特点都表现了侗族人民的精神,因此对鼓楼文化危机、保护措施、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能够为侗族鼓楼图案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河南曲剧曾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的音乐主要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基础上形成的.鼓子曲有"大调曲子"(流传于南阳一带)与"小调曲子"(流传于洛阳一带,因多为短小曲牌而得名)之分.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标志和企业形象这类平面设计而言,吉祥物设计的起步是很晚的,它是现代设计中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是一种设计现象,从深层次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卡通文化的新应用。但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吉祥物设计不仅已呈现出了旺盛的需求态势,并且在经历着不断创新。因此,掌握好吉祥物设计动态的趋势,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吉祥物设计的实践,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心理而又能充分体现大型活动的主题或者企业文化的吉祥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