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玥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7-197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和环保思想家。他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之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瓦尔登湖》。许多对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解读和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瓦尔登湖》中的东方哲学以及作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研究。但详细地从美学视角解读该作品的研究还很少见,且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研究态势。这篇论文欲采取将文学分析超验主义与美学原理结合的方法,通过赏析《瓦尔登湖》字里行间的美学价值,进一步探寻作品时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智慧语丝     
正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梭罗《瓦尔登湖》越长大越发觉,不是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是因为时间对我们越来越重要。——摘自网络坚持早起,但第二天起不来,就放弃了;坚持读书,但刚读了几页忍不住看手机,就放弃了……自律最难的地方,在于它没法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3.
浦立昕 《孔子研究》2012,(3):112-116
通过考察《瓦尔登湖》中十条儒家引语,分析其与《瓦尔登湖》主题的联系,同时梳理梭罗研读儒家典籍的过程,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对梭罗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梭罗借鉴和吸收儒家"安贫乐道"的观点,丰富并阐发了自己"自愿清贫"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论虚拟生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英健 《哲学动态》2006,1(7):24-29
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研究,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果把生存论的研究放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生成的网络时代这一语境下进行思考的话,我们便会发现,一种与人的现实生存不同的虚拟生存,正在演化为人类在当代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并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展开对其有意义的解答。一当代人生存方式的虚拟性对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通常是在人的生存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行的,它关心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生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人怎样生存或者生存样式是怎样的等问题。所以,人们也经常在生存方式或存在…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多有谈论“生存哲学”或“生存论哲学”的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或者大相迳庭。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 ,换言之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生存”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生命哲学”或“存在主义”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中国,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城市为主体的国家形式的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越来越凸显,对拯救现代人迷失的灵魂和批判现实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的"丑",越来越体现出了它深刻的认知价值和社会意义。"丑"表明了我们所取得的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扭曲我们的人性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异化为代价的,它并能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生存的现实,并反审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7.
二十多年前,日本家庭生活问题研究会制定了一个《家庭宪章》,它表达了一部分人对家庭的热爱与期望,反映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家庭。其文如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使我们更好地生存的生活共同体。家庭生活是文明的产物中最高尚、最美好的东西,它养育了人的活动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家庭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 ,人类日益需要仰赖各种复杂的技术系统来满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我们甚至为技术所形塑——尽管我们自命为技术的创造者。另一方面 ,技术又带来了我们时代的最高危险 ,它使人的生存状态异化和非本真化。事实上 ,不管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恩赐还是灾难 ,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不可逃脱的命运。技术在今天给人类所带来的这种特殊境遇使得在哲学中 (乃至社会科学领域中 )普遍出现了一种可称之为“技术转向 (technical turn)”的重要学术现象 ,——现代技术的渗透性影响 ,迫使 2 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与流派都不得不把技术当作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这次研讨会的主题 ,我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讨论时参考。1 如何更切近地把握问题 ?  近些年来 ,我国学术界兴起了关于生存问题的讨论 ,进而扩展为关于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哲学的敏感神经捕捉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表明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很实际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个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种种矛盾和危机。现在 ,我们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面临挑战。马克思指出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相似文献   

10.
王三元 《天风》1996,(2):6-7
圣经常以果树作为信徒的象征或比喻。 主人种植果树,目的是从它得果子。它只有往下扎根,才能向上结果。所以,往下扎根与向上结果,是我们灵命最关键、最重要的两件事。因为扎根是关系到生存,结果关系到生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本身不是神学.现象学描写我们的非永久的、总是处于生存和消亡中的现实.但现象学对于神学不是无关痛痒的,不是中立的.正如它对于把相对的生存的诸向面的各种绝对化的做法是一种纠正一样,它也是一种对只在一种我们的生活现实的维度上设定和寻求永恒者的片面做法的纠正.它面对那种单一的灵魂深处的神秘论、那种单一的仁爱形而上学、那种单一的以自然为根基的形而上学,召唤我们回忆起我们生活中这个或那个被其忽略的和遗留下纯粹无常所带来的痛苦的向面.现象学只有从"三位一体"的宗教出发才能有助于拯救我们的整个现实.  相似文献   

12.
消费时代的来临促进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个人形象设计将艺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人的现世生存最终成为一种美的生存方式,它的迅猛发展体现了人们处于现代社会消费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对生活艺术化的极致追求。  相似文献   

13.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杨丙安我们经常说:要振奋民族精神,为把我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什么叫“民族精神”?什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怎样去落实它?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觉性。“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其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行使拒绝权     
正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分离的密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人生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没有比生命再大的问题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讲这样大的问题,恐怕只能是些结论性的话,这一点想先请各位原谅。我们普通所说的“生命”,从出生开始到死亡为止。有着生命,也就是活着,这是从自然方面所说的肉体上的生命。这是眼所能见的生命。但是能使我们作为人而生存,使每个人能生存的原因,它的起源,则是眼所见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说,21世纪是网络空间(Cyberspace)支撑的世纪。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一个万维网的时代,它意味着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信息世界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消除了地理距离的障碍,使地球上相距遥远的人们之间变得近在咫尺,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快乐。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滋生着前所未有的人类犯罪与伦理问题,如  相似文献   

17.
"无用之用"是庄子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它引导我们通向庄学的内涵.它还揭示了人的生存哲学,包括"用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生态美学的提出及研究被公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冀慎杰 《天风》2007,(15):14-15
读经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圣经的知识,乃是为了让属灵的生命得着滋润和长大,使我们向着神的心灵不断地更新和复兴。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边读经边祷告,好像面对面与神交通、说话,这样必能使我们与神有更亲密的关系。祷告是我们与神亲近的最有效的途径。它在我们的属灵生活中,是重中之重。它犹如呼吸一样,离开它就无法生存。祷告是蒙恩得福的途径,是我们最重要的事奉神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方华 《法音》1995,(10)
弘法利生是当今和今后佛教中的一大主题方华佛门中有句值得赞叹的话:“弘法为事业,利生是家务。”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了,过去有着辉煌的一页,但它毕竟过去了,如今我们佛教的状况是众所周知的。今天中国佛教要生存,要发展,无非高举弘法、利生这两面旗帜。在现...  相似文献   

20.
李世峥 《天风》2009,(8):21-23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教授出版了《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作者在前言中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者详尽阐述了网络对人类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以其精炼的文字和独到的见解征服了无数读者。出版当年就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中文译本也于1996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该书进入我国之时,我们的网络尚不发达,其时的人们未必认同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