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众对"明星"藏品,比如对《清明上河图》的追逐,是博物馆工作中的常见现象,这关系到博物馆"公共性"中的美育是否完善的问题。文章从本雅明的"光晕"说出发,对这类观众行为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探讨,分析观众可能被现代语境塑造的热点所遮蔽,离藏品"本真性"渐行渐远的现状,同时也提出博物馆应交还并帮助培养观众审美自主权的任务,实现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孙文青,(1896—1986)著名文博学家,河南社旗县人,解放前曾任南阳县教育司长、县志馆副馆长;解放后先后任河南省文管会副主任、省博物馆馆长、省文史馆馆员。一生致力于汉画像石的收藏和研究,出版《南阳汉画像石汇存》1-5卷,研究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5.
山西盂县永清寺水陆壁画残留东壁一墙,其图像以《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为依据进行创作,按此排列的神祇图式能够证明此"北水陆"盛行于晋地。壁画由于漫漶,题记消失,但根据寿阳普光寺壁画能够推导出完整神祇图式,这种"以图证文"、"以图证图"是考古双重证法的有效运用。壁画中的天学特征代表了明代水陆绘画更加走向世俗,宇宙观想成为水陆画在悲忏与超度之后,另一延展而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翎 《宗教学研究》2022,(3):122-125
以往学者对敦煌壁画《弥勒经变》中“老人入墓”图的研究,通常将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违背传统孝道与弥勒信仰方面,从而偏离了问题的重点。本文通过印度“四行期”传统,讨论“老人入墓”的来源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老人入墓”是一个不准确的命名,同时揭示了印度传统色彩观与老人白衣的原由。  相似文献   

7.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雕刻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壁画,壁画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1)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经》,于是中国出现净土信仰。初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  相似文献   

9.
佑国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壁画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山西现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壁画保存完整,画面庞大,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是以北宋佛国禅师惟白赞偈、孤云居士金俊明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为粉本绘制,是研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华严信仰在五台山的盛行提供了可考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日渐得到重视,观众对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解和欣赏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当下的社会已经全面处于互联网时代。面对这种形势,文章以广东美术馆"画说馆藏"公共教育项目为例,指出藏品是艺术博物馆进行公共教育的最大资源库,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教育传播渗透力,而艺术衍生品则可以让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得到更好的延伸,将这几者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架接起典藏和观众之间的教育桥梁。  相似文献   

11.
"古佛遗留先天文榜"手卷是华北新见民间宗教经书中较有代表性者之一,其中两幅手绘插图尺幅巨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三佛图画面的主体为三世佛,但突出的重点则是弥勒佛尊者。这是三佛图构图上有别于传统的一大特点,也是三佛图意象表达的主旨三佛应劫说之所在。在教派实践中,弥勒信仰则转化为现实版的教祖崇拜。九阳关图采用传统散点透视法,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动态画面。九阳关作为银城的关防要塞,可谓天堂路上的漫道雄关,既是信众通向彼岸世界的门户,也是凡圣之分界,寄托着人们对银城的无限向往和虔信。在民间宗教的语境中,银城有三重含义,即天上银城、地上银城和人身银城,从而集宗教性、地理性和内在性三者为一,共同构成了银城信仰最基本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正刘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等多类大展,并多次获奖。多幅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了《刘赦画集》,著有《近代名画》、《中国历代国宝精品100例赏析》等。  相似文献   

13.
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博物馆物陈列的物质保障。作为表现地方化、突出地域化个性的贵州酒化专题博物馆,对与酒有关联的民族物藏品的研究更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4.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壁画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绘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和墨色壁画,堪称我国汉代绘画艺术的最美地下博物馆,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弥陀净土之观想──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壁画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在中国新疆吐鲁番石窟的禅观壁画中,绘有阿弥陀净土的禅观图、简洁净土图和不净观想图等,这些图像在考虑作为实践意义的观想与净土教美术结合方面,是极其重要的资料。吐峪沟石窟壁画尽管目前不多为人所知,而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观想图为中心介绍。吐峪沟石窟壁画不仅可供了解净土教美术的初期形态,尤为重要的是,能启发我们认识《观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观想图是如何形成的。所谓观想的实践与美术作品密切联系这一状况,似乎与中亚的风土分不开。据本世纪初欧洲与日本探险队的调查,以及近年来中国的多次调查,…  相似文献   

16.
规矩     
正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墨林博雅好古,不走仕途,倾其一生所能,购买心仪的藏品。据后人统计,他的书法收藏总量相当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半,几乎撑起了半部中国的美术史和书法史。世界上很多博物馆的中国书法类藏品都来自于他。项墨林出身名门望族,富甲一方,他继承了家族的大部分财产,有雄厚的资金满足这个"奢侈"的爱好。只要是看中的藏品,无论价格多高,他都会买下。  相似文献   

17.
陈东 《孔子研究》2019,(2):83-93
所谓元代画家王振鹏所作《圣迹图》,其实是明万历年前后的假托,其构图及序、赞均抄自明张楷的《圣迹图》。明张楷《圣迹图》原赞词有"夷不谋夏"、"用夷遏夏"的字句,清康熙年间有所篡改。张楷《圣迹图》最大的失误是为"先圣小像"配上了"述中庸赞",误将孔子与颜回当成了孔子与子思。何珣所增补九事,其中"观庙欹器"一事两图,国内版本皆已遗失,仅存日本。  相似文献   

18.
戴晓云 《佛教文化》2010,(3):116-120
<正>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公主村,寺内水陆殿保留有大量明代弘治年间的水陆画壁画,是迄今艺术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水陆壁画精品。本文就公主寺水陆壁画人物造型及图像做一探究,并结合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仪文《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对其进行具体的图象分析与释读。从我国汉传佛教水陆壁画的仪轨和绘画风格来看,公主寺水陆壁画属于北水陆系统,其北水陆仪轨与水陆壁画的艺术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9.
周祝英 《佛教文化》2009,(3):102-107
弥勒是佛教中影响广泛、地位重要的佛菩萨。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慈氏。他与释尊是同时代人,随释尊出家修习,释尊曾预言弥勒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先于释尊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尊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继续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终究成佛。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云:  相似文献   

20.
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宗教学研究》2006,(1):171-174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中所特有的一类经典,它们尽管受到种种鄙视和排斥而难以流传,但是,从佛经目录中可以看出这类经典在特定时期仍然大量存在和流行,有些甚至保存至今.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弥勒信仰的疑伪经,是反映弥勒信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中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