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话旗袍     
郭晓霞 《美与时代》2004,(10):49-50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钟爱,是我们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代表.细细品味,如一首老歌,似一坛陈酒,这不禁让我们唤起对年轻漂亮的国母--22岁的宋庆龄女士素色旗袍的追忆;想起周旋在<天涯歌女>中的纯朴的旗袍穿着;还有横跨三个世纪的宋美龄女士对旗袍的钟爱;已逝著名旅法画家潘玉良女士对过世后服饰的要求就是要穿旗袍.特别是电影<花样年华>中20多套美轮美奂的旗袍,更是像一阵风,吹动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求.旗袍把中华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历久弥新的旗袍始终是无可取代的国粹,她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各个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风貌,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艺术宝库。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装饰图案的借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将传统图案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借鉴和运用;对传统图案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创作手法进行借鉴;对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进行借鉴。三个层次由表及里。通过对传统装饰图案的借鉴,可以使我们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3.
旗袍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服饰,再度成为了当今时装界的亮点。而这种复古风的流行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以现代形式予以新的包装与诠释。在现代服装、现代电影现代设计中,旗袍彰显出了一种变化的神韵,它独特的个性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共通性,使其具有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轶南 《美与时代》2003,(11):35-36
民国时期的旗袍设计艺术具有中西合璧之美,具体表现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袍服的形式,又吸收了西式裙服表现女性优美曲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旗袍是华夏服饰艺术的精髓,能够展示出中华女性独特的美。人们可以循着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针线去寻觅旗袍的美。旗袍胸襟的流动之美;衣领的端庄之美;开衩的朦胧之美;盘扣的艺术之美;色彩、刺绣的愉悦之美,等等,能让人们领略中国女性的大气深沉、端庄典雅。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中国艺术史的一座不朽丰碑,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在不断进行搜集和研究。汉画像的发现和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金石学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近代考古学研究时期;第三个即现代综合时期,每一时期的研究都对汉画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洪适《隶释·隶续》的研究,有助于探寻其对汉画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唐装,又称中式服装.作为中国特色服装,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身着旗袍的曼妙身姿,把中国女性的含蓄、端庄、典雅表现得淋漓尽致,折服了台下观众无数.引得大街小巷无数女性纷纷去店里定做一袭属于自己的旗袍。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国家首脑会晤,都有唐装的一席之地。因此更好地开发和设计唐装,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开始被提上日程。像《服装时报》和深圳服装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圳衡韵时装有限公司赞助的“衡韵杯”首届中国唐装设计大赛在深圳举办,设计主题为“时尚中国风”;像中国著名设计师吴海燕设计的中华衫;…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老的图腾符号虽发轫于原始社会时期,但在当下社会中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业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可将中国的图腾符号所包含的精神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设计语言接轨,共同融合发展成为现代设计艺术的新形式,并赋予现代设计作品以特殊的文化品格与深厚的历史内涵。我们不但要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更要不断创新、发扬古老的图腾符号艺术。  相似文献   

9.
北魏时期,佛教从社会上层向中下层传播和发展。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这一时期佛教物象的典型代表,窟中由女性信仰者参与创作的造像题记承载了大量女性群体佛教信仰心理信息。通过题记内容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北魏时期女性佛教信众发展非常迅速,覆盖社会各阶层;造像对象、主题及祈福内容反映出各阶层女性信仰心理呈现趋同化特点;伴随多民族文化融合及儒释道三教合流,北魏女性佛教信仰显示出多元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佛教之状况,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这一时期在日本当局蓄意推动下日本民俗佛教、缁衣佛教日本化的现象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1949年以来研究孔子的历史,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线,形成了三个时期。即研究的开展时期(包括试探和专题论争两个阶段),灾难时期(包括横扫和围攻两个阶段),兴盛时期(包括呼吁、拓展和倡导三个阶段)。研究遭受过摧残,但未曾中断。其主要原因在于孔子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太深。正因为这样,三个时期所论争的共同性问题,都集中于评价孔子学说的性质及社会作用,其中包括孔子学说的阶级属性及对当时社会的作用,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评价,关于孔子哲学思想的性质,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关于孔子思想的历史作用等。这些问题的讨论虽然有进展,但不同观点的分歧和对立仍然存在,只是研究和争论的中心,现在已经转移到孔子思想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其中又以探讨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为当前的热门话,在理论上出现了如何发掘和利用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的商讨,对“批判地继承”的命题提出了一些具体解说。笔者认为,对于孔子思想等历史文化遗产,可以着重提倡:在创建中吸收、改造。已经有些专业学科在进行创建中吸收、改造的尝试。今后中国大陆对于孔子的研究,可能会出现一个在各种文化形式的创建热潮中进一步开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设计师在运用旗袍元素时重在意蕴和保护传统,设计服装作品时不仅要符合时代潮流,还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在应用旗袍元素时,往往着眼于继承传统。而西方设计师在运用时强调服饰造型和破坏传统,他们在运用旗袍元素时完全没有民族使命包袱,旗袍元素在他们手里千变万化,失去了中国特色而成为异质服饰文化的点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其内部结构也日益多层次、多极化。分析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的结构,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 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是指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现代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必然会引发室内空间设计的重大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明清三个时期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原因,即在于社会变革导致使用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的变化对室内空间及装饰的直接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使用者需求的侧重方向,才能合理组织对象,使看似复杂无序的空间关系变得层次分明。  相似文献   

15.
徽派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流派,其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首先从建筑空间结构、建筑景观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徽派建筑的特色,接着介绍了徽派传承的意义,最后从徽派建筑设计理念、徽派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徽派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与人文环境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心理也在不断变更,社会对女性人体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女性晚礼服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到21世纪,女性晚礼服的廓形由追求人工三围曲线美的X、S形,趋于简洁修身的A字形和H形,内部结构越来越丰富精细,人体裸露面积也越来越大,形成了极力塑造女性修长高挑的身高比例、凹凸有致的优美曲线及高贵优雅气质的当代晚礼服形制。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为设计史开篇最早的国家,自19世纪就开始了对现代设计①的探索,它是以不断回溯自身传统,不断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与局限的路径进行的.特别是在社会基础发生巨大变化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设计面临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新课题,设计师和理论家进行了一系列设计改革,有的希望回归中世纪哥特文化,有的用新教伦理进行社会改良,也有的主张从机械文明内部来构建现代设计.本文通过探讨维多利亚时期设计变革背后的信仰、改良和功利三重推动力,来解析英国早期现代设计的自我建构和自我修正.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对话始于天主教来华传播,其代表性寺院模本的百年发展,表明天主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传播特征。本文以川西龙门山“白鹿领报修院”为典型案例,考察了天主教在中国西部内陆龙门山传播的三阶段特征,即冲突时期的扩张,隐休时期的幸存,融合时期的新生。  相似文献   

19.
桥梁是现代城市交通基础性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景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桥梁的设计要求日渐提高,而桥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外形除了需要符合城市历史文化、市民审美、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外,还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因此,对现代桥梁设计中的形式美问题进行研究是发挥现代桥梁设计在协调与促进城市景观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设计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对农村地区文化与生活的关注却远远不够。通过对城乡设计的不均衡现象的反思,以期能引起设计界对农村设计文化的重视,并通过设计来重建农村文化精神。在后工业社会,设计变成了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者第三因素。设计文化产生于"人造物"的生产过程中,又回归最本质、最基本的生活与生产中——即通过解决衣、食、住、行中的问题,来提供美的感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设计,是一种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