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最与谢赫同样以"六法"作为绘画批评的基本标准,二人之所以在品评上产生分歧,主要是因为审美趣味的差异.姚最在儒家思想熏陶下,以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考虑主客观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身体与诗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沉重的实有,一个导向飞跃的灵魂。而王晓华教授在《身体诗学》这部理论专著中,不但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力图使文学理论建构回到身体和生活世界。从时代语境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为身体在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主体性正名,也为人类艺术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开启序幕。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美学大家,借由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潮对中国的诗学理论现象进行了阐释,《诗论》是朱光潜对中国诗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尝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专著"。通过采用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他用比较的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古诗的流变过程,从历史的维度阐明中国古诗和西方诗歌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诗学观。在今天的中国诗学与中西比较诗学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与春秋时期诗学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孔子诗论》同《左传》、《国语》所反映的诗学观念相比较,二者有三个相同之处: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和对风、雅、颂的认识是一致的;都采用“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乃至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这表明春秋时期的解《诗》用《诗》之风,不但是《诗论》产生的土壤,也给其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二者又有三个不同之处,即点滴论述和自成体系的不同;断章取义和评论篇旨的不同;大、小雅并重和国风、小雅并重的不同。这表明《诗论》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评论作品,是对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大学》《中庸》出于宋儒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但从思想内容来看,二者有诸多不同。如《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由此造成了修养方式上的不同:《大学》重在"正心",《中庸》重在"尽性"。此外,二者虽然都讲"慎独",但其内涵也不相同:《大学》的"慎独"与"心"有关,并包含内心"诚意"和外在"独处"两个方面;而《中庸》的"慎独"仅包含内在之"性"一个方面。最后,二者的最终目标大为不同:《大学》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庸》则要达至"与天地参"的理想目标,面对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因此,从理论建构上讲,《大学》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过程,《中庸》则是上贯下通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传统诗学研究中"在场的缺席者"。针对这个问题,王晓华教授新著《身体诗学》力图将身体的主体身份突显出来,特别是要重视身体所生发出的"行动"意义。他建构身体诗学,一方面是借此提倡"身心一体"观念,反对思想凌驾于身体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要把"行动"在身体美学中的关键意义阐释清楚。身体是诗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切身性体验。  相似文献   

7.
《雅典的泰门》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无论是故事情节发展还是主人公的遭遇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剧作中,对他们二者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较大的差别。具体而言,泰门的原始自然性和李尔的自负性,泰门转变后的反击和李尔转变后的反思;剧本的背景环境相似性和差异性导致二人不同的性格转变;人文思想在人物身上的覆灭与回归等。  相似文献   

8.
在米芾所有的书学理论著作中,只有《书评》是以"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书评》中的言辞与批评方法又与他书法批评观的"入人"思想似乎前后矛盾?那么米芾为何要模仿袁昂的《古今书评》写这篇《书评》?通过对《书评》的考释与剖析,揭示出米芾内心深处真正意义上的"倡晋尊古"的书法审美观,这也是他撰写《书评》并用"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易》为群经之首。它对古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共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从古代文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莫过于刘勰  相似文献   

10.
《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道教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并通过论乐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展示出来。一方面,在形而上体系中它构筑了相对完整的音乐本体论框架,"太平气"成了音乐的本源。另一方面,在形而下层面它也建构了以世俗"喜乐"为旨归的价值论系统。尤为重要的是,《太平经》又借助"以类相动"的方式,将其乐论思想与文论思想相勾连,形成了以"正言正文"为主的文学文质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美学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可以兴"作为人类"轴心时代"所创造的诗学范式,与西方人类学批评存在巨大的差异,奠定了中国诗学的人类性探索的基础。"兴"的本义是祭祀礼仪,孔子首次提出"诗可以兴"这个诗学命题,是将《诗经》的功能与祭祀作用相提并论,不是在宗教的迷狂中而是从对祖先的崇拜中寻求精神文化原型;"兴"的内在意义就是"复礼",精神文化原型不是回归到人的原始自由状态,而是呼唤人的理性精神的勃发;"兴"在形式上"托物于事","草木鸟兽"等自然物象作为精神文化原型的外在形式,不是泯灭人的情感成为精神考古,而是在与人的情感的会通中形成的,具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者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庸》作于汉代,因此作者不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子思。除了继续前辈学者的工作,从《中庸》的一些提法如“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确定其写作年代外,作者还着重孟子、荀子与子思的关系。他指出,孟子师事子思,荀子批评子思,但二人都未提《中庸》,也未褒扬或批评《中庸》内容。《孟子》与《中庸》都谈到“中”、“诚”、“仁者人也”,但据其思想内容看,是《中庸》抄袭并发展《孟子》而不是相反。作者还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作《中庸》”一语,不是司马迁所说,而是后人所增窜。  相似文献   

14.
任蜜林 《现代哲学》2020,(1):134-140
西汉今文诗学分为鲁、齐、韩三家。三家《诗》虽然都属于今文诗学,但其思想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而这些思想特征的不同,与它们思想来源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鲁《诗》与荀子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在解《诗》的时候突出了礼的地位;齐《诗》源自以《公羊》为代表的齐学,有着浓厚的阴阳五行思想色彩;韩《诗》同时受到荀子与阴阳家两方面思想的影响,这也是其既有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又有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的原因所在。从保持先秦《诗》义的原貌来看,鲁《诗》的贡献最大。但从汉代经学的发展来看,齐《诗》无疑最能反映西汉今文诗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晓华教授关于身体诗学与美学的研究形成身体话语的"当代史"。"身体"概念的复杂意指,决定了《身体诗学》运思的艰险。等身性提示出身体诗学对待物与世界的平等观念,而超越维度则显示出身体诗学具有的谦卑态度和神圣感。与现象学还原的路径相反,身体诗学的论证包括两个次序相连的操作:理念的还原与思想的还原,不妨称之为"身体诗学的存在还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心"是"身体"能动性的意谓。交心的实质在于互身。有别于认知学所遵循的主体理性原则,身体诗学依循关系理性展开生活世界。与人之存在的言说相伴始终的是身体观的演化、身体活动形态与身体对象化的呈现。存在关切下的身体观与身体化,分别相关于人类文明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宇宙之谜:它从何而来,如何终结?"在宇宙学领域,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哥白尼式的奇妙革命"。作者开诚布公地写道:"必须承认,我并不同情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基础:有创世必定有造物主的信念",或严肃或幽默地批评了宗教那些过时的观念。"无论美梦还是噩梦,我们都要清醒地体验。"该书关注当下,也关注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对宇宙学前沿现状做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介绍,描述了宇宙当前  相似文献   

17.
古风教授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有以下三个突出亮点:一是敢于直面“真”问题,发掘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的文艺学现象;二是综合运用研究方法,为学界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三是勇于探索,新见迭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总之,该书为我们绘制出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的地图.  相似文献   

18.
刘若愚是誉满全球的汉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西诗学的会同之路,他也努力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研究刘若愚的跨文化诗学思想既是中国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诗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今国内对刘若愚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对刘若愚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论研究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道路,已是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与<中庸>皆为早期儒家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二书成书年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献学问题,学界始终争论不定,很难从学术谱系上断定其关联.因而本文通过对二者文本中的重要思想、概念的比较,着重对"德"与"位"合一的论述,以为<中庸>未发之中,与<周易>变易从道之中有对应关系.在这种对应关系中构建出儒家"大德必得其位"的中道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文学艺术的向度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变发展的特殊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研究,都需要凸显"中国的问题意识",需要将其置放于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来加以考察。王杰等著的《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显示出中国学者在此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由此开启了一种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