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陶纹饰是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它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某种认知、感受、规律和情感,也体现了原始先民们早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彩陶纹饰起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并经历了由再现向表现的转变,走向符号化、抽象化。彩陶纹饰所呈现出的审美意蕴是独特的,主要体现在符号性、独立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这一原始艺术从一开始便渗入交织着社会性观念内容,它启示着艺术创作中应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共同情感、个体性与群体性交织积淀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是指生活在湖湘大地的人民在繁衍生息和认知迭代过程中,蕴育形成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从生态位理念的视角,深入挖掘与利用湖湘文化资源,对湖南境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传统图形图案、纹饰纹样以整体造型形象进行系统研究,从宏观层面归纳总结蕴藏在湖湘传统图饰艺术中的四个审美基因要素,即色彩玄妙、造型流动、氛围幽远和理念革新,并分析了形成这四种基因特征的根源,构建出一套湖湘传统图饰艺术审美基因分析的理论模型,从而为湖湘文化中的图饰艺术价值探索与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彰显与传承湖湘艺术特色,服务与推进湖南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丰富内容。"真"包括认识论意蕴的真和本体论意蕴的真,后者更为根本。"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是社会自我批判的两个环节。前者在于,社会主体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批判,在对社会现象否定意义的反思中达到与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相联系的彻底性,以形成认识论意蕴的真。后者在于,社会主体通过意志的中介,使体现为理想蓝图的社会价值观念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以部分社会基本制度变革为成果的客观实在,以形成本体论意蕴的真。这两个环节既是因果关系,又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且两个环节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两种意蕴的真之间的相互作用。黑格尔把真与美相联。美是由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本体论意蕴的真的客观实在在表象中的感性显现。社会自我批判既是追求真的过程,又是创造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交往是表征人在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及作为其产物的精神交往等社会关系总和的整体性范畴。个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不断通过交往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旨趣和价值关怀在社会中的回应和反响。正是在交往中,人通过与他者的相互作用反观自身,并不断地调适自身,从而在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在商品化逻辑的冲击下,货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殖  相似文献   

5.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晚期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模式的变迁是空间批判理论从"隐性逻辑"凸显成为"显性逻辑"的关键要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现代积累模式推动了资本同质性空间的建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掠夺式积累模式引发了资本异质性空间的对抗;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弹性积累模式导致了资本差异性空间的生产。资本积累模式的变迁不仅是空间批判话语不断嬗变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对于批判当代空间现象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沿用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把舞蹈艺术仅仅视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观点是片面的。在新实践美学视域中,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身体的自由运动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一种人类身体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一种人类身体运动的美。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最强的艺术,它本身就是原始生产劳动的预演或者再现,它也是以符号化的身体或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实践自由,即美,它内蕴着人类生命实践的精神意蕴,因此,舞蹈艺术是人类的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的最高统一。远古时代,文学(诗)、音乐(乐)、舞蹈(舞)本是三位一体的艺术整体,它们的统一就在于生命的实践本质,在生命实践的节奏、韵律、情感的自由显现中,诗、乐、舞融汇为一体,现代舞蹈艺术应该回归诗、乐、舞的三位一体,把文学内化为舞蹈艺术的精神和生命。  相似文献   

7.
以清代沈鸿宾故居为中心,通过对故居中人文历史、建筑艺术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沈鸿宾故居中"物性"与"人性"的文化价值,对建筑中楚文化艺术形式和装饰纹样展开研究,探讨楚文化装饰艺术在故居建筑设计中所传递的时代艺术思想与精神文明,从而总结名人故居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对当今荆楚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游热"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人们在购置纪念品的品牌意识和文化内涵薄弱。针对这一现象,以陕西瓦当为研究对象,以瓦当的装饰艺术性以及其对当代装饰艺术所产生的价值为研究重点,分析汉瓦当的装饰艺术性对当代装饰艺术可能潜在的借鉴价值,提出旅游衍生品设计与瓦当纹饰结合的合理性、规范性、传承性,注重怎样将瓦当的文化传承最终体现在旅游纪念品设计。通过地域文化的分析,从而探寻汉瓦当对地域旅游衍生品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界首彩陶又名三彩刻花陶,是伴随淮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产生并延续至今的民间工艺,作为中国民间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装饰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界首彩陶的纹饰、釉色及造型艺术体现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意蕴,具有明确的美学特征,反映了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社会潮流等一系列的美学思想。因此以界首彩陶的纹饰艺术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其美学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一种有别于成文法规或"显性制度"的"隐性制度"。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道德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与其他"显性制度"交互影响,推进了社会制度的创新,参与了社会秩序的构建,维护了社会发展与稳定。在实践维度上,道德自身的时代性与在地性、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及治理作用的有限性,制约和影响着道德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过程。  相似文献   

11.
特质激活理论旨在阐明适宜的外部情境如何激活个体的内在特质, 以及这种激活如何促使潜藏的隐性特质表达出显性的行为。文章综述了特质激活理论, 剖析了其从思想诞生到基准模型, 再到拓展模型的两次飞跃, 重点阐释了情境分层、情境特征、激活后果的反馈等系统, 辨析了特质激活的内涵及其与“人-环境”匹配理论、与情境强度理论的异同, 从深化验证、拓展现有理论模型等视角提出未来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13.
从对"艺术"、"现代"、"价值"的本源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到"社会互动的影响是理解艺术机制的关键".只有在艺术之于社会、社会之于艺术的多层面的交互阅读中,才能真正把握"艺术的价值",即它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形式、人的情感的传达、人的确证.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校学生工作即德育工作,虽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这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的。高校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及特征,客观确定其价值取向,科学设计其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与服饰色彩运用同样承担着表意功能,可以起到人物性格塑造、电影情节叙事、文化内涵隐喻、电影风格催化等作用,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高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解读2017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血观音》中棠家母女三人的服饰与色彩密码,更深入地理解三位女性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家不断寻求更加"夺人眼球"的表现手段来呈现自己的作品。其中"危险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有较多应用,具有隐性和显性两个特征。"危险元素"能够留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改变观众的观看方式,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触动观众,影响到观众的情绪。  相似文献   

18.
虎像有着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社会生活层面的"虎威吉祥";其次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里的"龙虎和合";最后是在精神与人格理想层面上的"虎虎生生"。而欧阳巨波、欧阳雨梦的《中国瓷上虎文化》是一部以"瓷上虎纹饰"为切入点,探讨虎文化在陶瓷上传播和发展的专门著作。在多年有针对性地虎纹饰瓷器收藏基础上,作者通过实际藏品的研究,以图并文的方式整理出虎纹饰的瓷上艺术史与审美文化史。该著以博物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艺术学的视角,借助美术考古与民俗学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品鉴、文化溯源、民俗揭示。它既是一部艺术史的专题著作,又是一部古代艺术品收藏与品赏的文化推广读物。  相似文献   

19.
邢庆华 《美与时代》2015,(2):9-18,1
当代设计遵循自身的美学规律,首先从构思创意进入富于变化的秩序过程,并将变动的美学思想纳入新的视觉冲突,再经过变幻的假定、预想和抽象的精神凝聚,将深藏在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潜质逐步体现于律动美的现实之中,使充满隐性特点的"动态因素"在设计过程的深层状态下有机会为作品带来创造性的审美活力。正是这些充满内在审美活力的动态因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审美显现,才得以保证千千万万的个体设计在自身逻辑运动中朝着新时代审美设计风格的大方向行进,也才能真正获得当代设计整体意义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纹饰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宝贵素材。云冈纹饰作为北朝石刻艺术的典范,其造型体系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土后各民族纹饰交流、交融的发展轨迹,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本文在分析云冈纹饰风格流变及造型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云冈纹饰的宗教意义与历史价值,构建了云冈纹饰编绘谱系框架,对云冈纹饰造型和符号体系做了系统梳理,补充了云冈学研究图像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