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弗洛伊德一样,以拉康(J.Lacan)为代表的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仍然是以无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学说。拉康始终声称要回到弗洛伊德,这表明拉康与弗洛伊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思想渊源关系。然而另一方面,拉康的思想体系中也渗透着浓重的黑格尔思想成分。这表明,拉康在20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读者看到这个标题,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错位感:马克思如何与拉康扯到一起,并且发明了一个叫做“症候”的概念?其实,这就是目前在欧美激进学界后马克思思潮中的当红学者齐泽克(Slavoj Zizek)常常使用的一种理论绝招:不可能性中的可能。我们知道,症候是拉康晚年重新标榜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症候中,人没有原生的本质,人就是在对  相似文献   

3.
在齐泽克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阐释中,康德是其着力进行重新阐释的对象之一。透过拉康的视角,齐泽克阐释了康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和根本恶等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难题,并将其与拉康思想中的性差异和死亡驱力等问题联系起来。在拉康的理论视野中,康德的二律背反和根本恶等难题,通过幻象建构而达到了符号界,因而这个难题在拉康理论中得到了解决。齐泽克通过拉康的视角对康德形而上学难题的解释,至为重要地关涉我们对拉康—齐泽克思想的理解,也必然能够使我们获得一个理解康德哲学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是当代著名的拉康派哲学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俗文化批评家。自1989年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出版以来,他的思想对拉康精神分析学、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相似文献   

5.
欲望图式是拉康学术思想构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他在深入思考了镜像理论、无意识主体理论之后,认为应提出完整欲望图式,从而指出欲望不是弗洛伊德话语中的生理学范畴,而是一种能指与所指的意义性回溯,是一种主体如何融入到既定社会符号领域的全新建构。欲望图式的理解直接表现为两个特征:第一,作为主体的人,到底需要什么?第二,如何解读拉康欲望图式中的政治图谋。基于此,拉康大胆提出:无意识是他人的话语,人的欲望就是他人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平衡自然观是当下各种生态主义流派的共识,旨在恢复被人类干扰的平衡的天然自然。齐泽克却对其提出严厉批判,认为人类必须穿越平衡自然观的双重幻象:穿越平衡幻象意味着平衡自然只是人类运用符号对自然的理性投射,以应对人的生存性焦灼,蕴含着今日意识形态操作的核心逻辑;穿越天然幻象意味着在生物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天然自然早已走向了终结,技术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的操纵早已潜在地发生。齐泽克强调,人必须摆脱平衡自然观的束缚,激进地斩断自身的符号根基与自然根基,成为无根主体。齐泽克对平衡自然观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目前流行生态话语的激进解构,值得各种生态理论与绿色运动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关注全球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当代世界局势,与当代文化和神学思想积极展开辩论与对话。齐泽克在基督教的思想中发现内在的悖论与张力,并创造性地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力图应对当代文化和宗教面临的僵局。齐泽克并不囿于对基督教的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将基督教的批判意识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精神相糅合,从话语形式的重释、思想立场的祛魅、辩证视角的选择、逻辑原则的确立四个方面展开神学批判。无论我们对他的思想是赞成还是质疑,都能从他在理性范围内的享乐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8.
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的拉康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非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他努力“缝合”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这种努力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有一定的启发。一症状和商品形式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症状(symptom)[1]。症状是一种潜在的可以观察到的疾病表现形式,通过对于症状的分析,寻找疾病的原因,然后进行治疗。比如梦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所指称的症状。这个概念是基于表面与深层的分别,基…  相似文献   

9.
历来,认识自己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现代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的心灵却日渐迷失。寻回自我,重拾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人生存的新渴求。本文通过对正念的概念、特点及与经典心理疗法进行对比,发现正念作为一种有意地、非评判地、如实地对情感进行觉知的心理调节方式,虽然理念、手法与传统心理疗法不同,但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却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禾木 《哲学动态》2003,(5):41-45
想像、象征和实在是拉康自创的三个概念,在其整个理论中占据着基石般的地位。他本人对前两者的论述较为清楚、详细,对后者所费的笔墨则不多。鉴于此,后人的研究往往也偏重于前两者,而忽略了对后者的探索。这固然有其本人对实在论述甚少这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实在概念本身。因为实在作为一种缺场之在场是语言无法直接描  相似文献   

11.
在1974年的一次访谈中,拉康针对当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精神分析学的危机问题,明确回答说,弗洛伊德的学说并没有过时,精神分析学也远远没有走到尽头。不过,当时的精神分析学界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偏离,后辈们并不总是忠实于他们的鼻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面临着被教条化、心理学化和平庸化的危险处境。对此,他再次呼吁要回到弗洛伊德去。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学主要是一门实践学科,是言语的实践,并非行为的治疗。患者的言语,是精神分析的唯一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他人的问题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ean,1901-1981),在批判“我思”哲学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独特的经验,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现象学、又不同于存在论的主张绝对他性地位的“他者”理论。本文拟从自我与他人、主体与“他者”及无意识与“他者”等问题出发,探讨这一绝对的“他者”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姚文放 《学海》2003,(1):16-22
有一种理论偏向 ,即把“全球性”等同于“世界性” ,这并不可取。所谓“世界性”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凸现出来的问题 ,有其特定的内涵 ,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性”关系密切 ,但又不是一回事。“全球性”由多种图景所构成 ,包括经济全球化问题 ,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问题 ,流行文化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恐怖事件问题等。进而言之 ,“全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总体图景 ,在这一概念上还缠绕交织着多重关系 ,包括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全球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以“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与事实相悖的行政指令、不尚空谈面向现实”为新特点的务实精神,彰显对人生命的关爱,凸现了新人文精神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新人文精神赖以形成的基础,同时,传承和光大岭南文化的精髓。这种务实精神在对SARS的狙击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存在”的任何思虑不能不触及“科学”。科学是整个现代性的聚讼之处,也是整个现代世界的图景。任何关于哲学的或科学的思考都无法回避这一点。那种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已经取代“存在”而上升为“根据”。潜藏在诸多关于科学的“能指”背后的是一套精致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传统以及一种生活理念。现代性反思的关键正是在于要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不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存在”的遗忘问题就无从把捉;不准确地提出“存在的遗忘”问题,“科学”就没有来由。因此,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探索不得不面临诸种危险,于“科学”大行其时之际“…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研究的同时,又把注意力转向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有些报刊杂志即旋称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老三论”,而将突变论(CatastropheTheory)、耗散结构理论(DislsipativeStructure)和协同学(Syrergertics)称为“新三论”或“CDS 三论”。对此,有关专家,特别是专门研究耗散结构、协同学和突变论的科学家,认为“老三论”、“新三论”的提法并不科学。我国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教授,  相似文献   

18.
网吧里浏览“黄”页的大学生我所居住的小区旁边,坐落着好几所名牌大学,与之相伴的还有林立的网吧。不可否认,这些网吧的确给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娱乐场所,可也给他们提供另一种“方便”。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以来,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确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据此,有不少同志认为在当代中国存在着发展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即善善冲突。基于这种认识,有的同志对发展商品经济的道德后果充满悲观忧心的情绪,有的同志还提出了以道德退步为代价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和思路。但是,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并不存在商品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 首先,不能把商品经济可能导致的负作用等同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从笛卡尔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拉康-齐泽克,主体被一步步的肢解和瓜分,在笛卡尔那里的自我同一的主体,到康德那里就变成了先验统觉的我,而再到黑格尔那里,则成为纯粹空洞的思,拉康-齐泽克似乎将主体又充实了,但这种充实并非是主体内部的充实,而是以外部的质料予以充实。因此,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哲学中,主体是我思和我在的悖论式的扭结,正是这一悖论式扭结形成了主体的辩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