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板头曲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很多地方广泛流传。河南板头曲原为河南大调曲子的一部分,是在大调曲子表演前作为开场的器乐演奏形式而存在的。板头曲中以三弦、琵琶、筝为主奏乐器,而后各个乐器又吸收民间艺术风格元素,流传并演变出许多独奏形式。通过对河南板头曲伴奏乐器中的琵琶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河南板头曲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声乐作品是赵元任全部创作中最重要、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每首都堪称佳作。赵元任在声乐作品中重视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注意中国民族曲调的特点,并根据中国语言音调特点,去处理旋律与歌词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中国式的和声规律,实践了自己对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护跟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肖邦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把叙事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为肖邦首创.他在波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从欧洲各国的音乐文化中吸取养料来创造新型综合主题,把歌唱性的音调、舞曲的音调、富有语言表现力的宣叙性音调融合在一起.把声乐性和器乐性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用一个主题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内容.这种综合性主题表达多种内容是肖邦叙事曲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创作流行歌曲时,为了增强其旋律的可唱性,经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经典的和声布局模式,或按照段落将其进行新的组合来奠定新作品的和声框架。如果在创作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或有意规避某些模式,并结合特定的主题发展手法,就更容易创作出有新意的、易于流行的作品,同时也能避免创作中出现作品雷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曹雪枫创作的《赫哲新歌》是一首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笛子二重奏曲,是作者在我国竹笛重奏曲创作和演奏能力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被丰富灿烂的赫哲族传统文化所吸引而创作出来的。这首笛子二重奏曲采用的是多段式主题变奏的创作手法,用一个音乐主题通过改变节拍、节奏、演奏速度的变奏形式,将赫哲人们一天的渔猎生活和心情变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成语是对民族文化的浓缩和反映。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试图采用分类手法,将成语进行分类,研究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并以"刀耕火种"为例,尝试发现此类成语对于我国尤其安徽省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及指导作用,帮助推动文化乡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管子学刊》2007,(1):102-106
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绘出了“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社会发展路线图,奏响了进化的旋律;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践行古道,反对违背古制的“初税亩”、“作丘甲”、“作三军”,弹出了复古的曲调。进化的旋律与复古的曲调双重变奏,和谐共鸣,交织成衰世救失、匡正时弊的进行曲。何休进行的这场进化与复古的双重变奏,其实是儒家历史观内在逻辑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8.
<正>《炎黄风情》是鲍元恺先生创作的一部大型的优秀音乐作品,鲍元恺先生在第一乐章中共采用了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个主题取自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二个主题是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旋律重新改编、创作的。他通过改变旋律的音区、变换旋律的调性等作曲技术发展旋律,使得旋律的音区、调性都富有色彩变化,同时也加强了音乐对比。纵向的和声创作,通过同宫系统的旋律与和声及不同宫系统的旋律与和声两种方法,并运用了各种近现代的和声语言和多调性的语言,使得原本民族风格的旋律与和声变化多端,但又与西方的大小调迥然不同。他的这一成功创举,对中国民歌的改编,对弘扬我国民族音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动态     
《茉莉花》曲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最近,经过专家们的论证,认定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起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编导们在一次欣赏五台山佛教音乐时,偶然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摩演奏后,认为《茉莉花》曲调是颂扬茉莉花的,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而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五台山的佛教则是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的。从此茉莉…  相似文献   

10.
衆善奉行     
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由梵呗开始的。‘楚’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意思是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之省略,意思是赞颂或歌咏。用汉语唱梵呗,始创于曹魏陈思王曹植,因当时在东阿县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而成,故称‘鱼山呗’。此外还有吴国支谦制的‘菩萨连句梵呗’,康僧会传‘泥洹呗’等。史书记载的佛曲、歌赞名目很多,但由于没有可靠的曲谱记载,很难考定这些曲目的实际音调。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有些来自唐宋的音乐,大部分系元明之后的。其中包括大量南曲、北曲、明清俗曲,很值得重视。中国佛教徒自古以来很重视佛教音乐,认为它能达到‘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目的,在集众行香时,可起到‘静摄专仰’的作用。这种音乐对于非怫教徒来说,同样可以欣赏,领略佛教文化深邃的含意,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斯里兰卡留学僧威马来拉但尼谈起了怫教音乐。他告诉我:在斯里兰卡,佛教音乐极为普及,家家户户都会唱。每天晚上电台结束广播前都由斯国景著名的女高音唱一曲‘者恶莫作,众善奉一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一天的告别。说着他轻轻地哼唱了这支歌。曲调优美深沉,令人感动。每天临睡前听着这样的歌,想着这歌词的含意,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一种多么深沉的文化啊! 我录下了他的唱,准备记下谱来介绍给大家。由于他们的曲调不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听起来很简单的曲调,落笔竟是那样难!我又去请教北京与上海的专家才记下了曲谱,但都感到颇为不易,很难定准。梵呗进入汉地,至今早已汉化。斯里兰卡是通巴利语的国家,他们的音乐与印度也很相近。我个人以为他们的佛曲一定会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梵呗的特色。在这里介绍这支歌,是想向有志于佛乐研究的人提供一种参照,希望这声音能有助于探索从原始梵呗到中华佛曲的轨迹,也希望能得到广大歌曲、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或许有一天能听到传唱它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在戏剧这种综合艺术中,通过对不同戏剧学习成就者的音乐和语言感知能力进行比较,以高低学习成就的话剧和音乐剧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音符钢琴和弦、有意义普通话三音节词分别作为音乐音调与语言声调实验材料,探究对音调和语调变化的感知特点及其关系。结果发现:高水平的戏剧学习者,对单一或复合材料中的音乐音调和语言声调的加工能力均高于低水平戏剧学习者,高水平的戏剧学习者对音乐音调和语言声调的加工能力没有差异。结果表明音乐和语言感知能力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可以相互支持与迁移;并对戏剧人才的选拔培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苏剧的前身是苏滩,即苏州滩簧,原名为"对白南词",主要是由花鼓滩簧、南词与昆曲合流衍变而成。苏剧的音乐唱腔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滩簧曲调,第二是南词,第三是昆曲曲牌。苏剧音乐唱腔有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优雅细腻,清丽婉转;通俗易懂,易为人们接受;字少腔多,音调迂回波折。了解这些特点对发展和传承苏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网络穿越类小说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热点。穿越类电视剧《神话》在央视的播出把此类小说作品推向高潮,此后众多电视作品采用时空穿越类题材。此类穿越小说因其创作空间巨大、精神寄托性极强、空间时间交错、历史与现实交错等因素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小说进行分析,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试图对此类现象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谈谈此类现象的内在价值及其局限性。最终提出自己对此类现象的展望,希望观众正确对待“穿越现象”;通过开拓题材、加强情感、增强现实意义等方式促进此类小说健康发展,从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核心信念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3所大学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具体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并检验核心信念挑战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人患病或死亡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可负向预测PTG,并以核心信念挑战为中介;(2)目睹他人或自身相关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和自身受虐待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可正向预测PTG,并以核心信念挑战为中介;(3)自然灾害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和家庭冲突类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与核心信念挑战和PTG都无显著相关。因此不同领域的创伤事件痛苦程度引发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不同。  相似文献   

16.
儿童对图画兴趣和表征发展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兴趣的动态变化及表征的发展。被试年龄跨度为 4岁至成人 ,均未受过美术训练。通过他们各自根据线条画中所含的颜色或主题或情绪的特性匹配的特点 ,来发现内在的规律。实验发现年幼儿童以颜色为匹配标准 ,年长儿童和成人则以主题或情绪为主。中国儿童比英国儿童对图画中的语义联系 (表达的情绪 )更敏感。在主题 /情绪匹配中 ,中国 1 0岁儿童和成人都侧重情绪特征 ,而英国儿童随年龄发展由主题特性转向情绪特性这一兴趣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应用当代有关图画表征发展的理论对实验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儿童兴趣变化及表征能力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肌理,这种作为最直观的附生于雕塑表面的艺术表现手段,存在于一切雕塑艺术活动中。雕塑肌理有着独特的自我身份密码。通过可识别密码可以透视出雕塑家对作品塑造手法与媒材选择的特殊性情感需求。雕塑肌理的正确运用对雕塑作品观念的传达、主题的突出、氛围的烘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交通警示是指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其呈现方式主要为文字类、图片类和图文结合类。研究以120名青年人为被试,探讨了民众对三种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民众对不同类型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自由回忆成绩上,图片类交通警示的成绩最好,图文结合类次之,文字类的成绩最差;(2)再认反应时上,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再认时间最短,图文结合类警示标识的再认时间最长;(3)再认正确率上,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再认正确率最高,文字类警示标识的再认正确率最低。结果表明,民众对图片类交通警示标识的记忆效果优于图文结合类和文字类。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不打扫,则院有落灰,案生浮尘。扫之,则窗明几净,天朗气清。所以,许多时候都需要打扫:结婚庆典,宴客迎宾,逢年过节,检查验收……许多地方都需要打扫:大到广场街道、机场车站、机关单位,小至一庭一院、一几一案、一衣一帕。最需要打扫的,我以为,当是人的心。行走于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的喧嚣中,浸泡在物欲横流的尘世里,人纵使赤子之心,天长日久也难免染垢蒙尘。果真,要是心落了尘,魂迷了路,则居官昏贪,为民觑利,这以后的日子可咋整呢!  相似文献   

20.
果洛石经文化,是指近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发现的石刻藏文大藏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号称藏传佛教大百科全书的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也可俗称石头书。这种形式在金石学上一般都被称为“石经”。果洛石经是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两面镌刻佛经后,按一定规则或顺序重叠而成,远处望去,犹如一堵城墙,当地藏族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多卡”(R do K ha)或“多让”(R do R ing),意为“石经墙”。果洛石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文化的出现,主要受制于人的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因素。果洛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