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强 《孔子研究》2020,(3):17-28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大行其道,蔚成风气。而阳明之诗学与诗教,及其与经学、实学之关系,则乏人问津。事实上,阳明心学之建构,绝非空诸依傍,标新立异,而是源自对经学的深入涵泳,以及对圣贤之道的本心觉悟。其"敦本尚实"之诗学观,与其"良知"心学一脉相承。阳明反对"繁文",主张"实行",故其"诗学"主张,实可以"实学"目之。不惟如此,由阳明豪放洒落的性情所决定,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相似文献   

2.
《周南·樛木》一诗有两个关键词: 一为"樛木",一为"君子"。二词的解说,与整首诗义关联密切。无论"樛木"还是"君子",现代诗学背景下所作说解与古典诗学背景下之说解均相去甚远。对待传统说解的态度,不能简单斥为 "好笑"或 "附会",而应当审慎地理会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思想内涵,方有可能真正理解《诗》义,并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术传统的接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儒家诗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理路,决定了其内在架构与本质特征。儒家诗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功用,并以功用为起点建构起了诗教体系。儒家秉持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正向的、直接的反映,是客观的再现。功用强调普遍性,其实现的前提为内容的普遍性。公共性的"志"成为诗教的必要前提,故儒家主张"诗言志"。通过话语阐释,儒家把《诗经》政教化,将其本旨阐释为"言志"。志形于言乃为诗。志需要普遍性的表达方式,即普遍性的言,才能确保诗教的顺利实现。赋比兴是儒家认同的普遍性表现方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经典范式。儒家把言道德化,确立了诗教的形式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诗学视角看古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群 《世界哲学》2009,(5):18-25
本文首先检视了晚近十年国内古希腊文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回顾并总结近十年国内古希腊经典作品和研究文献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近年来国内新兴的古希腊诗学研究,尤为关注古希腊诗学研究的新取向。结合“诗与哲之争”的复杂关系,从诗学视角出发,重新思考古典诗学研究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关系及定位。本文指出,打破国内古希腊研究的学科分际,从诗学角度全面展开对古希腊经典的研究,对于推进国内古希腊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可以兴"作为人类"轴心时代"所创造的诗学范式,与西方人类学批评存在巨大的差异,奠定了中国诗学的人类性探索的基础。"兴"的本义是祭祀礼仪,孔子首次提出"诗可以兴"这个诗学命题,是将《诗经》的功能与祭祀作用相提并论,不是在宗教的迷狂中而是从对祖先的崇拜中寻求精神文化原型;"兴"的内在意义就是"复礼",精神文化原型不是回归到人的原始自由状态,而是呼唤人的理性精神的勃发;"兴"在形式上"托物于事","草木鸟兽"等自然物象作为精神文化原型的外在形式,不是泯灭人的情感成为精神考古,而是在与人的情感的会通中形成的,具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孔子诗学理论圆融而通透,彰显了孔子创立的儒学的诗性价值。其诗学体系显现出浑然一体的多元化特质,主要表现在:注重《诗》的实用属性,整合出了一个尚用诗学架构;探究《诗》的社会属性,拟就了一个社会诗学方案;强调《诗》的伦理属性,创立了一个伦理诗学版图;关注《诗》的文学艺术性,开启了一个审美诗学天地;注意《诗》的人性化的意义,构建了一个生命诗学蓝图。孔子诗学体系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棱面看去会得到不同的影像;但孔子的诗学体系又是一体的,其不同的棱面反映出的诗学光辉却没有什么不同,都一样无私地照耀着后来人。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作者借林黛玉之口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观。这些观点基本和前代诗歌理论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作者个人独到的创作体悟和诗歌审美倾向,可谓是生动的诗歌创作教程。  相似文献   

8.
战国楚竹书的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不同形式,彰显出孔子的诗学理论。汉代诗学虽曰传其衣钵,却背离了孔子诗论宗旨,以经学家法训诂释义,把诗变成穿凿附会的道德品行说教。体现朱子诗学理论的《诗集传》,其论虽有依其旧说之嫌,但辨识否定,认同人之情感,与孔子论诗不期而合。遇合之中又在文本体味、创作群体、天性人欲、赋比义释说、意象审美上有着删减增益,彰显出朱子诗学改造、发展、拓新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一直是中西学界瞩目的焦点。他既是哲人,也是诗人;他既反诗,又引诗;既把诗人逐出美好城邦,又允许城邦容纳有德性的诗人。他的双重身份和对待诗人的矛盾态度使得“诗学问题”的讨论困难重重。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人物在进入中国的语境时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对他的接受和研究也几经沉浮,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之“兴”有三义:在根柢上是源于“心”的创造力量,在性质上是“善意”不已的冲动,从存在状态看是道德生命的活动。“兴”开启了“诗”与“仁”对接的思想通道,确立了“孔子诗学”的内在依据。“孔子诗学”是孔子儒学的一种哲学形态。“兴”从横向、纵向上撑开了“孔子诗学”的思想体系。“兴观群怨”是一种与“风”“雅”“颂”不同的思想结构,是对儒学人生意义的全幅涵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道德生命的形成与实现历程。“兴”提升了“孔子诗学”的道德理境,赋予了孔子儒学一种诗性智慧,开创了儒家诗学思想又一经典阐释传统,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身体"是传统诗学研究中"在场的缺席者"。针对这个问题,王晓华教授新著《身体诗学》力图将身体的主体身份突显出来,特别是要重视身体所生发出的"行动"意义。他建构身体诗学,一方面是借此提倡"身心一体"观念,反对思想凌驾于身体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要把"行动"在身体美学中的关键意义阐释清楚。身体是诗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切身性体验。  相似文献   

12.
伴随经世实学与朴学的发展,儒家诗学在清代得以重振,并成为清代诗学话语的重要一脉。沈德潜是清代儒家诗学的代表人物,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并以《诗经》为核心来建构其诗学体系。在诗歌溯源方面,将诗歌源头推溯至《诗经》;在诗歌体式方面,不仅就《诗经》体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将诸诗的文体渊源归于《诗经》;在诗歌技法方面,对比兴多有阐发,且要求诗人创作不仅要重视技法,更要重视温柔敦厚之诗教。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作为清代格调诗学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和诗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沈氏诗学理论与实践却存在较大偏差.其论诗之法与自身创作实践的落差,选诗理念与诗歌选本之间的异步,颇值得注意.对于这些偏差的探讨,是全面理解沈氏诗学及其地位,进而分析其与清代诗学流派离合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杨慎一生坎坷,其诗歌成就却十分卓著,其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杨慎诗学思想根植于《诗三百》,倡情主艳,强调诗歌的艺术审美性,同时杨慎还十分注重诗歌风格及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国内的文艺工作一直受"意识形态决定论"影响,关于柏拉图的研究也跳不出"阶级定位"和"学说归结"的枷锁,而将其归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一派,这使得对其美学和诗学思想的解释也总难免片面。如何摆脱这种固有的研究模式,竭力与西方古典研究接轨,已成为新时期研究者的奋斗目标。王柯平先生对柏拉图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以往对其"评而不析"的层次。他立足于古希腊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相关词汇的语义分析,借助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二次反思的方法,将古典时代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古代生活的风格和习俗以及柏拉图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理论根源,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主观武断地妄下结论,有的只是有理有据的事实论证,从而达到了对《理想国》诗学思想进行了重新探讨和定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意逆志"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是孟子诗学的两大核心命题,随着历史与学术的演进而不断受到后世学者的阐释与再阐释。然而与后世的发明有所不同,《孟子》语境中的"以意逆志",是为针对《诗经》教学传承而发,"文""辞""志"的评价层次条理清晰,"意"指读者阅读理解之动态过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章说明了《春秋》类同于《诗经》的"文""辞""志"三层次,在此基础上强调"孔子作春秋"接续道统的重大文化意义。"迹熄"是对时代陵夷大势的形容,不可遽指为某一断限。此二题共同构成了孟子诗学思想的主体内容。回归原典,既要突破现代学科界限,亦需自觉明辨探求本义与理论新创之间的分野,唯此方能正本清源,接近先贤本相。  相似文献   

18.
梁宗岱通过中国古代诗词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对话,寻到"纯诗"这一创作理想,借以大胆面对现代诗、白话文的浅陋弊病。他的目的不仅在于改造新诗,还在努力解决中国语言文字发展至新文化运动后的转变断层问题,为建设"中国诗"的本体出谋划策。他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音乐性、文学与思想、文学与生活乃至与抗战之间的紧密关系,呼唤创作的精思、新格律和新的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19.
<正>"诗性"与"思性"的区分,是西方二元思维的产物,与西方反思传统思维的现代思潮密切相关。受西方文化思潮与思维方式影响,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大量借用西方"诗性思维"和"思性思维"的概念,给中国诗学思维研究造成干扰。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应当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汉学的研究中国诗学思维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等作品多追求"天趣自然"的淡雅风格,所摹物象多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且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农民题材或者与农村相关,展示农民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说,他可以算作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农民画家。他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农民画上升到文人画的高度,在思想表达方面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世人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