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峨眉山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清蒋超《峨眉山志》引《华严经》卷四十五《萨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日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以此证明峨眉为普贤道场。近代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驳其说。他认为“峨眉山有佛光圣灯,虽可称为光明山,但峨眉不在佛说法处(菩提场)的西南,普贤也不名贤胜。”他又  相似文献   

2.
敬安禅师(1851-1912),又称寄禅、八指头陀,是声望卓著的奇僧,德高望重.他先后担任湖南六寺和浙江一寺的主持,出任中华佛教总会的首任会长.他凭着刻苦求学和诗歌创作的天赋,从23岁开始写诗,历经39个年头,写了1900多首诗,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八指头陀诗续集》八卷、《嚼梅吟》一卷、《白梅诗》一卷,成为海内外著名诗僧.  相似文献   

3.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4.
陆龟蒙七绝《白莲》是唐诗中的名篇,但是以往选家多从单篇论其风神华贵、高冷脱俗。其实这首诗是皮陆唱和组诗中的一首,皮日休原题作《木兰后池三咏》(《松陵集》卷七),分《重台莲花》《浮萍》《白莲》,陆龟蒙又有同题和作。《白莲》诗既是组诗中的一首诗,又是皮陆唱和诗中的一首诗。只有把这首诗还原到具体创作的情景中,才能品味《白莲》诗"肌理细腻骨肉匀"之情态。  相似文献   

5.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诗》的评论 ,其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着内在的关系 ,可以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体系而相互参释和补充。《孔丛子》“诗论”与上博简《诗论》都反映了先秦儒家早期说诗的风格和内容 ,而与汉代形成的《诗序》传统不同。《孔丛子》“诗论”对朱熹的《诗经集传》有一定影响 ,在从汉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日浏览元人文集,偶见张昱《可闲老人集》(四库全书珍本)卷二《辇下曲》中有一首记述元代回回人宗教生活的诗,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距今六十年之前,上一个辛巳年,弘一法师曾在福州怡山西禅寺掩关编著,辑录佛经和先辈高僧警句二卷,名《晚晴集》。其中选入诵帚禅师咏菊诗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弘一法师生平爱菊,由此亦可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8.
1.前言自从1955年列维-斯特劳斯发表《神话的结构》以来,已有30年了。这篇论文对于神话研究的方法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他又继续发表新作,主要有《阿斯狄瓦尔战功歌》,集神话研究之大成的《神话学》四卷本——卷一《生食与熟食》,卷二《从密到灰》,卷三《饮食方式的起源》和卷四《裸人》。看来,这些著作基本上完成了他的神话研究工作,后来在他关于神话的一些讲演中,并  相似文献   

9.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即《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  相似文献   

10.
这是宋人张商英《咏五台诗》中的一首,总括了作者几次游历五台山,在山中几处地方“祈祷感通”,目睹“文殊应迹”的大略情形和感怀。由此,张商英其人其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作的《咏五台山》组诗,也曾为许多名士所和咏。  相似文献   

11.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  相似文献   

12.
元照文集宋代有二十卷,而现知仅有《续藏经》收入的道询编《芝苑遗编》一卷以及不明编者的《芝园集》二卷与《补续芝园集》一卷。日本成篑堂文库藏有抄写于延文三年(1358)的元照文集五册,共十九卷,分别为道言编《芝园集》十七卷和道颀编《芝园文后集》二卷。这两部文集前人尚未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探讨它的底本来源、成书时间以及与续藏经本元照文集的关系,并略述其所存篇章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四川省暨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报国寺住持普超法师,因患脑血栓中风症,经医生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成都圆寂,享年八十岁。普超弱冠披剃,早年就对佛教的教理和修持有相当造诣。新中国成立后,他爱国爱教,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协助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他长期驻锡峨眉山,在带领教徒修学佛法、维护名山等事业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教徒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遗著有《宗派源流》等。  相似文献   

14.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全文,因此通常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关于《理惑论》的作者问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3)
《罗湖野录》,二卷。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江西沙门晓莹集。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二册。晓莹,字仲温,未详氏族,江西人。临济宗名匠大慧宗果的弟子。历参丛席,四众推重。“颇解吟咏。其《南昌道中》一律,载《宋高僧诗选》中。绍定间,释绍嵩作《江浙纪行诗》,广集唐宋名句,晓莹亦与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唐代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诗歌很多,卷5、卷7、卷9收录妃嫔公主的诗歌约53首,其中武则天、女学士宋氏若华、蜀太后徐氏在诗歌中明显使用了道教术语和道教典故,上官昭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道家林下风致;卷797至卷850收名媛诗歌107家,诗535首。其中李冶、鱼玄机、元淳是女道士,薛涛晚年常着道服,入道与否没有确凿的证据,她们4位的诗歌158首。根据诗歌内容,崔仲容、…  相似文献   

17.
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8.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诗与哲学之争由来已久",使得"诗与哲学之争"成为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会饮篇》中,不但明确涉及到"诗与哲学之争"的具体体现,更多次暗示了谁会成为这一命题的最终胜利者。通过对《会饮篇》的解析得出,在《会饮篇》中,由于哲学具有节制与理性的特点,所以哲学最后超越了诗,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20.
《藤花集》是唐跃最新出版的一套学术文集,共计六卷:《议文卷》《说戏卷》《读画卷》《谈瓷卷》《识人卷》《诵诗卷》。这套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书中新颕独到的理论见解、鞭辟入理的评戏论画,以及富含睿智的评人议事、隽永耐读的诗词创作,彰显出唐跃扎实的学术功底。这六本《藤花集》从侧面可以"窥见三十年来安徽文艺发展"的艰难足迹和可喜成就。不过,六本书中艺术水准也有参差之别。但瑕不掩瑜,《藤花集》确为安徽省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以一人视角较全面展示该省艺术成就的好书,也是一部有理论深度、有家国情怀的厚重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