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考辨《庄子·齐物论》之"指"、"马"之喻所喻为何,对庄子借此以申释其齐"物论"而齐"物"的思想作了抉示。庄子因名家所辩"指"、"马"而为"指"、"马"之喻,但却从根本上抑斥言辩。而"物"与"物论"、"物"之齐或不齐与"物论"的齐或不齐在庄子这里是一体的,对这一体的最精要概括莫过于"物谓之而然"。对于庄子来说,齐"物"的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之一,基本属于庄子的思想。它以"道"为最高范畴,主题是"一",内含"道通为一""物通为一""知通为一"三个方面。关于"齐物论"的涵义,历来有"齐物"论与齐"物论"之争,但从全篇来看,二者都有论述,物与物论都是齐的对象。可以说,"齐"即是"一",根本方法是"吾丧我",最高境界是"至人"。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目,也是其核心思想。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是齐一的,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以前解"齐物"多在"通"上着眼,本文则进一步从"和"的角度挖掘其深意,认为"和"是理解"通"而达致"齐(物)"旨趣的重要方式和功夫。"和"是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融合、包涵,如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说,故在这一点上"和"与"通"是一致的。本文认为,在《齐物论》中,"和"主要有三义:一为涵纳、融汇;二为调剂、均平;三为休止、超越。因此,"和"不仅是诠解《齐物论》思想旨趣的新的切入点,也具有与现代生态文明相通的独特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余乃忠 《哲学研究》2012,(11):84-88
<正>一、"天地一指"与"大写差异"德里达曾说:"今天在法国确实有学者引用非欧洲的系统中的东西,我自很久以来也是这样,即使我不懂中文。我一直着迷于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虽然我应该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而未做到。"(德里达,2003年,第50页)那么,在"古老的中国传统"中,是什么东西拨动了德里达思想中后现代的琴弦?应该说是庄子思想的超越品格。后现代似乎偏重于异,而庄子则更强调同一。因为《庄子·齐物论》篇(下引《庄子》仅用篇  相似文献   

7.
<正>《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一、所谓"隐机""隐机"出现在《齐物论》第一句,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①陈鼓应先生将这一句解为:隐机:凭几坐忘(成《疏》)。"隐",凭,倚。"机",今本作"几"……近人李勉说:"‘机’为靠椅,似床,可  相似文献   

8.
导言:"物化"释义"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在魏晋玄学中大行其道。阮籍和嵇康是两位在任自然的旗帜下发挥庄子思想的名士。分析发现,阮籍对庄子的理解,大致来自《齐物论》。然《齐物论》对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排遣其对现实的不满,又给因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而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提供掩饰。嵇康学理上的表现在于,其“声无哀乐”的见解,以乐论的形式,对《齐物论》中齐是非的观点作独特的补充,同时,却又在讨论人格的公(诚)私(伪)之分时,把它同是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显露自己无法掩饰的价值立场。阮、嵇无论是言还是行的矛盾,都与庄子齐是非的悖论有关。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的基本旨趣在于,使人领悟"万物齐同"的精神。据庄子,万物皆是道的体现者,因此其存有本身理应被尊重,以至于万物齐同的和平境界。万物先以个别单位呈现于特定事态中。并且每件事物在其存在过程中,常与周遭环境连上关系,互相影响而转化为另一存有者。因此,使此世界总在变化之中。《庄子》一书所提出的"齐物"概念,要使人承认万物理应拥有按照各自的存有方式而存在的生命形式。那么,在《庄子》文本中,如何将"齐物"之论得到其内在逻辑根据呢?换句话说,《庄子》究竟依据何种内在的逻辑形式以确保"齐物""逍遥"等核心概念的证成呢?本论沿着"卮言"的语言特征而论证"齐物"概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此导出《庄子》"齐物"概念正合乎新科技革命时代所需的子学精神,即多元性生活世界此般结论。  相似文献   

11.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12.
苏杭 《现代哲学》2023,(1):128-135
道之不可言说是庄老体道经验的共同特质。相较于老子研究界的丰硕成果,近年对庄子相关问题的讨论未见进展。其实,《齐物论》的讨论语境是高度分化的“言谓世界”。在这一语境中,一方面,日常语言所承载的是个体之“是”,一切以名言证“道”的努力终将失败;另一方面,《齐物论》亦承认有“道言”。作为《庄子》所特有的言说技艺,曼衍之言作为不断从“此”转为“彼”的化中之言,实质是“物化”在言谓世界中的现身。  相似文献   

13.
《管子·宙合》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古代文献,文中多用战国习语,颇不易解。如"成轴",当指道枢,见于《庄子·齐物论》,又称为"要",马王堆帛书《易传》有《要》篇。又如"一薄",当读为"一夫",古无轻唇音,故薄读为夫,"一夫"见于《孟子》,指独夫民贼。《管子》旧有尹知章注,理解上亦多歧异,例如《管子·宙合》云:"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一其爱而无独与是。"尹注:"正臣,其爱宜一。"黎翔凤《校注》引戴望说,改"正"为"王",不确。"正臣"之论,见于《管子·形势解》。  相似文献   

14.
旦暮之遇     
正《庄子·齐物论》里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句话是"梦饮酒者"的结尾。万世漫长,旦暮短暂,这句话似乎也在企图颠覆我们固有的时间观念。好在句中还有一种假设,模糊了万世与旦暮的界限,假若有一天,一旦遇上一位大圣人,悟出了"梦饮酒者"那一番话的道理,可说是"旦暮遇之"了。  相似文献   

15.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的思想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流传的是经过晋人郭象整理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庄子》书中不完全是庄子的作品,就提出了《庄子》书中哪一部分出于庄子之手的问题。建国以来,这一问题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外杂篇为依据,而內七篇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决非庄子所作,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庄子·至乐》髑髅寓言旧注的检讨,重新抉示了该寓言所蕴含的幽微意趣,并就此对所谓"至乐无乐"之要旨及其与庄子寄托于"齐物论"、"逍遥游"中之所"乐"的关联作了相应探究。《至乐》作者借梦中髑髅之口称道"死之说(悦)",与其说意在以死避生,不如说是在以死劝生。这对世人作向死而生的规诫,与《庄子》内篇取不同话题讽喻劝世之风致并无不侔。生死影从,《至乐》由死的"无所待"警诫"有所待"的生,其初衷在于使生人更大程度地进于"无所待"的"天乐"之境,而较小程度地为"有所待"的际遇所牵蔽。  相似文献   

18.
四、关于相对主义的讨论庄子哲学是不是相对主义?这在六十年代曾发生过争执。冯友兰在《三论庄子》中说:《齐物论》认为是非都是一偏之见,这是它的相对主义理论的一部分。《秋水篇》发挥了这种理论,片面地夸张了对立面互相转化这一辩证法的普遍原则,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傅山曾尝试着运用佛教的思想去诠释《庄子》,希望能以此把握《庄子》的本意。他非常欣赏《逍遥游》中的大鹏,认为《齐物论》中的"吾丧我"说的是神识摆脱形体躯壳的束缚而获得解脱;他将《大宗师》中真人等同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之人;他指出《养生主》中的薪火之喻有多方面的含义;他为"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的道家观念与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教核心思想建立了一致性。他反对理学家的排斥佛老,欣赏佛老的"成己"之功。因此说,包括《庄子》在内的佛老二氏之学,成就了傅山不仕清廷、为明之遗民的志向和人格。  相似文献   

20.
《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本,其英译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本文比较冯友兰和Graham对《齐物论》的翻译,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特色,并由此引出有关作者原义与译者理解之间的张力等解释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