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立的理想社会,这一意象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不断丰富。而绘画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花源"意象为题材,将文学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桃花源意象在新的媒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内涵。具体表现在: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对"桃花源"意象发挥了"双向"锚定的功能,绘画对"桃花源"意象的单一呈现与连环叙事呈现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自我想象,画家通过现实生活内容和趣味的转喻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自我赋意。  相似文献   

2.
道德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做人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进行道德选择而逐渐成"人"的过程。"爱"具有"伦理"属性,是道德选择合理性的标准。"爱"与道德选择需要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而尊重人之生命又是建立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最重要特征,是人类自身朝着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人摆脱野蛮和愚昧而实现文明高尚和超越的重要环节。人要不断摆脱时空与自然力的限制,不断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并不断创新和发明来展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4.
刘强强 《哲学动态》2022,(7):78-84+128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理学存在着“理性压倒感性”的倾向,但“圣贤气象”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和谐关系。于宋儒而言,“圣贤气象”是具身化的道之显现,具有感性的美感并不断呼唤着他者的感知,成为了儒家经典诠释的重点和儒家示范伦理得以维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李超, 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201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研究"。李超的水墨与他的丙烯作品都有着相类似的画面效果,即是充分运用以水化墨以水化色的媒介媒材的作用,通过纸本(尤其是宣纸)的特质呈现幻化多端的意象。水墨的洇化、渗化、迹化与走笔所产生的皴擦、叠合及拓印意趣构成的线面,对于这位美术史论家而言,绝非狭隘的视觉  相似文献   

6.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寂"不是物不存在,而是人对物的存在无感应,物不在人的意义世界之内,不与人构成生命共同体。接着阳明的思路讲,心外无物的义蕴可展开为:(1)"存在应当被感知",即人应当通过感知与物相通,构成意义世界;(2)"存在应当被关切",即人应当让外物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与之构成生命共同体;(3)"存在应当与人为一体",即人应当通过致良知的道德实践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使自身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同时得到澄明和提升。"南镇观花"本质上表达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成为圣人的一条路径,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5):141-146
贯穿《存在与时间》的思想,作为一种"在场呈现"的哲学思想,始终与当时处于运动中的海德格尔本人的反思过程紧密相关,也自然紧密地与作者此前此后的思路保持内在联系,尤其是集中地显示海德格尔个人对自身生命自我呈现的反思深度;因此,有必要就生命、存在、思想、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复杂性循环互动游戏进行考查,必须集中显示"存在"的生命性及其"在场显现"的实际生命活力,并进一步超出《存在与时间》的范围,像海德格尔本人那样,沿着其活生生的思路,从《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出发,透过《存在与时间》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到它发表之后的"流浪"旅程,探讨海德格尔哲学思路的活力及其在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门"和"窗"集中体现了人以自己为中心打量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卡夫卡营造的艺术世界,处处充满了"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具有存在论的功能,在探索者与他熟识的世俗世界之间起到一种间离的作用,向主人公昭示着通往存在之路。它们帮助人们摆脱事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摆脱了人自身"此地"和"现在"的局限,让人深入到事物的深层空间,那里流露着事物本源的自由。在一切呈现的同时,人又能反观到纯净的、全部的自身。同时,卡夫卡艺术的想象与身体的自虐意识息息相关,身体的痛苦往往成为他艺术之思的起源。对艺术的执著与忠诚越迫切,对身体的痛感和不适感体会就越深。卡夫卡率先从身体性探索艺术的本质,揭示艺术对于身体性的关联,使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社会在艺术中寻觅到了接合点。而通过对卡夫卡小说进行文本转译空间图解更,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其小说中的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王玉彬著《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一书于2015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庄子在"轴心时代"的哲学贡献称为"心的突破",并认为其有三维内涵:"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本体化心灵"之呈现以及"心灵化生存"之创辟。"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意味着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如何独立而逍遥的存在于世间的问题;"本体化心灵"的呈现是经由"心"与"道"的理论融合而实现的,庄子由之而营构出了蕴含着"虚"、"通"、"真"、"和"等特征的"常  相似文献   

10.
史学锋 《美与时代》2016,(10):64-65
德尔沃是比利时20世纪最出色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他在创作中将潜意识的梦境呈现于画面,其作品着上了一层鲜明的超现实主义梦幻色彩,从而确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如梦如幻的绘画风格。通过对他作品的剖析,力求阐述其画面中所蕴含的如梦如幻的神秘美感,以及画家对时间与空间的意象化表达。  相似文献   

11.
具有集"说听一体"二重性特征的个体有声语言,怎样突破源于身体又迅疾返回身体的有限时空而获得无限的意义,就成了个体之于有声语言的身体美学困惑。为此,首先从声音的意象存在,探询有声语言二重性的发生原理;然后,针对身体的意识现象,回顾了有声语言双向性的进化功能;最后围绕生命的意义彰显,思考了有声语言多样性的人文价值。从声音到身体再到生命,讨论它的二重性存在的意义,与其说是要解答个体之于有声语言的身体美学困惑,不如说是要为有声语言之于个体的存在价值、传播效能和现实意义来一次生命美学的解惑,即从生命活动的审美实践层面来考察个体有声语言,它的时间性支撑听觉意象的愉悦感受,它的空间性揭示身体意识的自由状态,它的时空性创造生命意义的澄明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指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主要包括意义存在(Presence of Meaning)和意义追求(Search for Meaning)两个维度。生命意义缺失(Absence of Meaning)指个体缺乏生活的目标、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感的感知。意义缺失的体验一方面会带来焦虑、抑郁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将激发起个体强烈的重构意义的动机,引导人们进行意义追求。未来研究应增加对生命意义的获取和提升、意义缺失的原因、含义与结构、意义追求的动机和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于洁 《美与时代》2013,(3):45-46
肖形印的形式样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实质所决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必然视觉化的结果。而现代图形设计与肖形印一样,同样也必然是一种文化自觉后的视觉呈现。传统肖形印的特征在于:化繁为简,贵和尚中,意象造型,追求意境。现代文化的时代性语素更加丰富,对于自身文化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中找到组织这些要素的方式,并且是有生命可传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良知所具有的先天性道德意义是阳明学得以建立的基石,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对于阳明学来说,良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本体,因此也应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良知的道德意义。王龙溪以"虚体不变而妙应随缘"来解说良知,指出良知的道德意义源自良知本体的"虚",即舍弃"人欲"所带来的对于对象性存在的扭曲,使得对象性存在能够在良知的"观照"之下,成为其自身,这即是良知之本体论意义上的呈现。在人的真实生存经验中,这一良知的呈现源自人的孝亲之爱。孝亲之爱正是在生存体验中,最为先天的舍弃"自身",充分尊重"对方",良知充分"呈现"的时刻。  相似文献   

15.
人是具身的存在,身体是人与人交互对话的场所,人的生命作为种生命与类生命的统一不仅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生命通过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的身体呈现出来,身体与生命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存在;人的存在需要以身体为准绳,人就是如其所有的头颅、躯干及基本生命体征而独立存在的具身个体,胎儿的肉体尚不具有文化、情感交互等具身功能。与常人一样,植物人的身体仍承载着社会关系的属性,植物人拥有生命的尊严,生命尊严的享有并不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文"的古义是"纹理"、"花纹","美"的初文描摹的是一歌人头戴羽饰、手舞足蹈的形象。"文"与"美"在"形美以感目"的意义上存在着悠久的渊源。"文化"和"美育"在使人的生命朝着自由境界的生成过程中和充分对象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质上是一回事,没有"文化"就没有促使人类进化的"美育",没有"美育"有就没有超越功利的"文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内容是人化的话(所谓"文而化之"),那么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美化(所谓"美而育之")。用"文""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美""育"我们的现实生命,我们一旦抓住了阿里阿德涅的彩线,人类便登上了希望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7.
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可以看做是一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史,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来具有伦理学的旨意和目标:寻求存在之意义,但由于其定位于"理论"(思辨)而使得"存在"的意义经过"知性"的"范畴化"而失去其"实存"的生命本质,从而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但"实体论"在斯宾诺莎那里,"存在"的本质被置于"实存"中重新思考,而"自因"的"实存"作为神或自然的"自由"存在的存在论意义获得了肯定,因而人作为神的存在样态的伦理意义也能在这种实体论的存在样式中得到重新思考。因此,"实体论"作为"伦理学"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一个部分,而是其从存在论意义上对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之命题的原创性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慕义教授从临床医学实践到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应该说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性境遇"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体悟与践行,是对生命精神内在价值认识的一种多重审视与深切透悟.自1986年转向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以来,孙教授融自身的生命于整个研究过程之中,长期致力于对生命伦理学思想理论与精神渊源的研究与寻踪,在科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融通中追寻和阐释生命伦理及其精神本性,以一种与"问题式"研究路径相异的、"体系"建构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与思维路向为生命伦理精神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确立形上基础和道德哲学根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性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光 《管子学刊》2005,(3):105-110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即“气”本体论、“阴阳五行”与“四时五方”的理论.风水的操作性与理论形态实际都是具体化、现实化的生态学理论;其运行的整体脉络,其实就是自然——社会——文化而构型的复合性生态系统;其构筑的是系统整体化和生态化的生存论.风水理论的“美学成分”呈现着生存论视野中的生态审美体认,其生态审美和谐化的表征在于:一是对人的生态化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一是体现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心理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生态化整合,因而还呈现了学科间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