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2.
《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 ,论及其他家庭伦理。其伦理思想始于家庭 ,由亲及疏 ,由内而外扩展到整个社会 ,体现出层次性、泛化性。《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与政治制度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据统计,我国目前数百万人承受着失独的痛苦,并且陷入因失独而导致的生活困境。失独家庭充满对于伦理关怀的内在需求。无论从责任、正义还是关怀伦理的角度,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为失独家庭提供伦理关怀的道德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维护失独家庭的主体性价值,实现实质正义,帮助他们重拾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法哲学,其中包括:①抽象的法;②道德;③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法律、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在这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27页)这里极其深刻地概括了黑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呼唤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国家伦理的复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应了这一需要,它的伦理价值体现出需求伦理的色彩。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事实冲突与旨在协调的各种努力都使需求这个概念具有了独立的伦理研究价值,西方工业文明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与反思,都为需求伦理提供了丰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需求伦理的视野下显示出强大的伦理力量,它具有4个伦理分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价值,满足人的需要是其价值起点,构建和谐社会是其价值终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其始终不变的价值守望,其伦理实践主要落足于坚持公平正义和坚持科学发展,此二者分别体现了需求伦理的保障性原则和协调选择性原则,其伦理精神与需求伦理的三大价值观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家庭伦理三题散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 ,也是一个伦理的实体。家庭作为“社会的胎盘”,其伦理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加强对家庭暴力的伦理矫治 ,正确地认识和理性地对待“第三者”问题 ,是社会主义家庭伦理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父子伦理古今观曾春海在台湾《哲学与文化》发表了《父子伦理的古今观》一义,认为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个人找到根源感而可资认同和落实归属感的地方。人生的幸福与否,首先就看其家庭生活是否充实美满。一个人赢得了事业的辉煌,却失去家庭亲情的温馨,对中国人而言,...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是在批评界和社会大众中倍受青睐。《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都柏林景象。《阿拉比》是其中很具代表的一篇,也是儿童篇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求懵懂的爱情,以及最后爱情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目前,国内外研究《阿拉比》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男孩的顿悟。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作者与文本本身。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拉比》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乔伊斯在创作中不断地含沙射影、欲言又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其作品的意味大出意料之外,一再打破读者的先入经验,超出了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拓展了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亲隐原则是为解决情与法的冲突,依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法原则所确立的价值取舍原则,其现实基础是以血缘根基和家庭伦理本位为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社会。它适合中国过去的社会实际,对我国的传统伦理和古代法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立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在从传统到现代以及现代社会的秩序重建中扮演了重要的伦理角色。这种形态上的转变以及逻辑上的发展演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双螺旋"的独特结构。其一,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家庭伦理既有作为自然伦理形态面临解体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作为现代社会客观伦理开端的另一方面,家庭伦理在二者的相互交织之中获得现代发展。其二,在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家庭作为重建的中枢,一方面,面对民主多元化的现实不断调整家庭伦理关系趋向公平民主;另一方面,在新型家庭关系中培育的新公民在走向社会时也实现了对社会伦理的再造。因而,家庭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起始点与重建的枢机。  相似文献   

11.
《礼记》的伦理思想大体可归为三个部分:个体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理想。其中既有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实践序位的大学之道、体现对人伦道德之形上致思关怀的中庸之道,也有关于妇道、孝道等家庭伦理规范的规定。此外,《礼记》还提出了一套礼乐治理的社会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明代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为起点,顺藤摸瓜,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类似的“离魂”情节,但魂的柔情恰恰反衬出人的无情,这种“离魂”题材的承袭和发展。让人联想到其他更多文学作品之间题材的相似性,它们都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以不同的体裁展现着相似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3.
居住需求伦理是"现实的人"对居住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伦理认知和价值确证,因之不仅构成居住伦理的始基和本源,也彰显着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和要义。居住需求伦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化实现,进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社会伦理的民心向度和民族复兴伦理的居住梦想。居住需求伦理以"有居"为基本价值诉求,以"安居"为主要价值理念,以"乐居"为终极人生理想,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和相互连接的需求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任何宗教都对现实中的恶与罪有着大量的论述,都强调为善成义,有使人自觉为善成义的学说,并有使人能够为善成义的戒律。宗教的伦理特色,一方面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伦理的憎恶及对伦理规范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流传千百年的塑造人格、升华意境的思想精髓。 伦理、社会道德规范,是外在于个人的群体意志的客观外化表现形式,当它内在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准则时,人所生存的社会才能得以维系。正是由于宗教所具有的这些内容,一些人到宗教信仰中去寻求使人战胜自己罪恶本性的力量也就不…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以历史题材反映了作家复杂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安娜·卡列尼娜》就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集中反映了家庭道德思想。作家在创作这部巨著期间,一方面,俄国社会正处在激烈动荡的大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作家本人的家庭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1873年—1875年间,夭折了三个孩子,两人姑母先后死去。他的妻子索菲娅,也险些遭不幸。这些遭遇不能不影响作家的思想、情绪,甚或对人生的看法,特别是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他在当时给诗人费特的信里说:“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尽管这部小说不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11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当代湖湘伦理学文库·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丛书"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包括《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李建华著)、《国家治理与经济伦理》(向玉乔,周琳著)、《国家治理与文化伦理》(彭继红,向汉庆著)、《国家治理与生态伦理》(廖小平,孙欢著)、《国家治理与社会伦理》(周谨平著)和《国家治理与网络伦理》(李伦著)共6册。丛书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的宏大主题,紧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和重大伦理需求,深入分析国家治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转型中遇到的主要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与网络伦理问题,全景呈现了国家治理的伦理图式。  相似文献   

17.
北村是当代一位极具思想个性和艺术特色的先锋派作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意蕴远没被深入地理解,而其文学的社会思想意义与伦理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倍加光彩熠熠。北村的"爱情三部曲"——《周渔的火车》、《强暴》、《玛卓的爱情》,就是分别从纯粹爱情的失败者、传统观念的牺牲品、自私自立的求爱者的视角,以"三维立体图"向世人形象地表述了他对爱情的思索与理解。这对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对婚姻家庭的和谐构建,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伦理制度化将是一种社会伦理上升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地位的必然选择,它是建构和维护新型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当前传统乡村家庭伦理的运行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开始解体,伦理的权威地位遭受挑战,家庭伦理面临失守危险,而现实又亟须确立新的家庭伦理规则。伦理制度化就成为当前重塑乡村家庭伦理的必由之路。当代乡村家庭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制定符合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婚姻家庭制度,完善乡村家庭伦理规范的制度体系,培育乡村自治组织团体。  相似文献   

19.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在对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劝诫中渗透着诸多和谐的理念,它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及道德赏罚观,反映出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粮。  相似文献   

20.
正一、有待开垦:《河北基督教史》的研究价值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其产生、存在和发展有着复杂的自然根源和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又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无论基于学术研究抑或是现实需要,都有必要厘清宗教的渊源、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