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汕 《中国道教》2014,(2):62-63
正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是掌管百花生长的花神的生日。这一天的苏州山塘河上,装饰成"花仙子"的苏州姑娘会一边乘着画舫游船缓前行,一边撒下花瓣,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水上风景。街市上,鲜花叫卖、花神巡游,以及逛花市、品花茶、尝花露等一系列吴地民风民俗更是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2.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应用性民俗艺术图像,祝寿图像的意象构成和主题意涵的传达方面也会体现出功能性的吉祥心理诉求,这又往往会受制于寿主的社会地位和等级意识。在传统社会中,同样作为统治阶层重要组成部分的仕宦阶层们,其祝寿图像在主题构成、寓意表达等方面亦有着相应的范式,以及诸如"官运亨通""贵寿无极"等方面的俗信意涵。寿官题材的祝寿图像亦可视为探讨传统等级社会中祝寿心理和民俗艺术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4.
蒋晖 《美与时代》2015,(4):50-51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器物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明代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晚期苏州府各个县乡经济结构、行政结构、交通网络、城镇网络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化,为器物艺术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此同时,从明代苏州器物艺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也能够看到当时城镇化在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楚地自古有鼓盆而歌的丧俗,鄂西北武当山地区的丧葬风俗整体上遵循着儒家礼教传统,但又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一定的道教色彩。丧歌被当地人统称为"阴歌",因主要在夜晚伴以锣鼓演唱,通宵超度陪伴亡灵,当地又称之为"打待尸""夜锣鼓""阴锣鼓""围鼓子"。武当山丧歌在当地民歌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6.
《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关于庄子婚姻的唯一记载,但可由此契入,窥探庄子的婚姻世界。妻始死时庄子"概然",与《礼记·檀弓》"慨然"的用法比较,非如一些注家所说是"同于众人而哀",人哭亦哭的哀背后更多的是有所感叹,处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而先秦"歌""哭"对言语境下"鼓盆而歌"是乐歌;"逍遥游"的独立自由与"人间世"的入世随顺决定了有独身气质的庄子选择婚姻"寄""寓"于世,但这只是"不得已"的无心之举,"鼓盆而歌"是两种思想交织的题中之义;庄子对儒家"五伦"进行消解,虽特重"朋友",与惠施却不能达"外死生、无终始"之境,终至"朋友"一伦也被推翻。庄子由此真正在"逍遥游"与"人间世"间"两行"。  相似文献   

7.
谭建明深受西方雕塑的影响,但在创作中不断融入东方意象,将近代历史和湖湘文化融入到人物雕塑中。谭建明的历史和民俗人物雕塑作品有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艺术内涵。其雕塑作品有三个特点:"人物立魂——以肩负历史使命为创作动力""文化立意——以民族文化的精髓为创作能量""塑痕立色——以独树一帜的手法为创作语言"。  相似文献   

8.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处,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秀美的鹅湖孕育了荡口这个历史名镇,而建筑是历史无声的记录,因此对荡口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势在必行。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影响下,古镇民居建筑道路水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可以融入虚拟现实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荡口古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保护与导向系统开发的新设想和成果,对古镇保护和信息化技术促进旅游开发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婺源的饮食文化主要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影响。在婺源民俗活动、商业发展的促进下,婺源饮食从材料的选用、烹饪的技艺、形式的表达、意向的呈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俗话说:"无荤不可蒸,无素不可糊。"婺源人极爱吃"蒸菜""糊菜",烹饪方式以"蒸"和"糊"为鲜明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食材的原汁原味。在菜肴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十分关注"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中医养生原理,将日常饮食习惯与中医养生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了婺源美食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村落劳作模式是近年来生产民俗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主要指代因生计选择趋同性而形成的村落特色劳作模式。比起"生计模式"、"生产民俗"等概念,"劳作模式"凸显了劳作者的实践过程、主体感受以及因劳作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模式。村落劳作模式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研究对象主体性、民俗身体性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民俗产品是乡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民俗产品开发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功能和技术等方面的缺失,这些缺失也暴露了民俗产品开发中伦理导向的阙如。因此强化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伦理导向,辅之于以"用"为中心的技术伦理导向、以"和"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导向和以"适"为中心的经济伦理导向,规范引导民俗产品开发,均衡和稳定民俗产品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兼顾并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文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周易》经文中"天""地""再""户""禽""高尚""富""童""莫""快""帝""履""时"等字词进行了深入考释,并对它们在殷甲骨文、西周金文、《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中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证明它们在《周易》经文中的用法为西周晚期使用的词义,证明《周易》经文为西周晚期写成。  相似文献   

13.
苏州古桥的装饰艺术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艺术之美和民俗文化之美。而其桥身大量的装饰纹样在艺术美之外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历史的积淀下逐渐演化而形成的,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法则。民俗文化影响下的苏州古桥装饰艺术反映的是民众独特的民俗意识和集体人生观,体现的是地域环境中特殊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观念。正是这一类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符号,让我们窥见了这一艺术的本源及其民俗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7月10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兴奋的观众将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场地中央的一个人。那个人汗流浃背,激动无比,正用力地挥舞着五星红旗。他,就是被称为"耐力狂人""极限达人"的陈盆滨。他这次挑战的项目是马拉松,不过,不是一个马拉松,而是100天100个。今年的4月2日,陈盆滨从广州出发,每天都跑出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最终在7月10日抵达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其间总长4219.54公里。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6.
郑开 《中国哲学史》2020,(1):128-128
本书拣选了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道家学说中的"无""无为""因是",儒家学说中的"仁""心""性",名辩思潮中的"名实""指物",以及作为公共话题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通过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刻画,宗旨则是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道物、德性、伦常与名理的论域中讲道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道"字古义的哲理升华、老子之"道"的价值取向、老子之"道"的形上品格、老子之"道"与其"德""教""治"诸范畴之关系等角度,扼要而系统地阐发了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文中指出,《老子》五千言虽多涉及"德""教""治",但"道"一以贯之于其中。  相似文献   

19.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对越在天"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此后在魏晋隋唐有"对越两仪""对越天休""对越三才"等词语出现。到了宋明时期,在理学家的影响下,"对越上帝""对越神明"等"对越"词组广泛流行。在理学家的诠释下,"对越"成为儒门自我修养的重要工夫,同时也赋予了"对越"以新的思想意义。与晋唐旧注中的意义不同,"对越"在理学中更多地具有"面对""对接""通达"等意思,体现了人心与天心、上帝之心的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