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遗"中的传统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重组与创新可以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设计作品,为"非遗"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南通"非遗"中典型的传统造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非遗"特点,从外在的造型到内在的文化深入研究非遗创新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慢慢被人们忽略。分析沈阳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将沈阳市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柳编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而安徽霍邱柳编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多样、形式丰富、技法精湛,更是沿淮地区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工艺造物的综合体现。但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统霍邱柳编技艺的生存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于这一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非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技艺与智慧的集中体现。赣南客家地区的"非遗"文化素有"种类丰富、底蕴深厚"之称,尤其在宁都、定南、崇义等纯客家地区更是占有大部分省级以上客家"非遗"项目。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地方"非遗"文化的大力扶持,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和长足的发展。但从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来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探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文化系统性、全面性的缺乏等。  相似文献   

5.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汉绣,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楚绣,是以湖北武汉及其周边城市圈为中心的一种区域性绣种。以荆楚地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汉绣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出振兴传统工艺的政策导向后,汉绣生产性保护方式的构建及其框架下的绣品开发策略,对未来汉绣更深层次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能对当下汉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产生有益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确定以贵州苗族非遗村寨的姑娘为题材,是顺应时代精神,是对贵州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个主体性创作主要采用了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创作构思中,从题材,构图,艺术特色中进行分析。通过绢本工笔人物的表现形式来完成再现生活场景和表达人物情感,从而分析苗族非遗村寨女性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弋阳腔"备受关注,但焦点多数是留意其"声腔"而冷落其背后的舞美因素,尤其是作为"弋阳腔"赖以生存第一要素的戏台。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戏台的形成背景、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建筑艺术等,有益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弋阳腔"以及对古人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精覃思,并希望通过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和大众多一些对祖先存遗的重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对于非遗文化与本土活态传承并没有进入到教学研究的深层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民间美术课程都是较为"平面"和"停滞"的。在国家大力举措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承继变得弥足珍贵,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普及性和专业性是将本土非遗技艺跨界转化的有力助推,往往在地方上能够达到很好的传承效应,这种不可或缺的抢救力量必须充分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也对深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舞蹈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将"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方面的转化,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走向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2006年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非遗"开始,"非遗"保护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从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民间保护组织开始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民众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也为"非遗"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美术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如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相关课题研究的重点都集中于各种"非遗"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当前高职高专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仍沿用传统的图片展示法教学。若将"非遗"的各种特色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中,这将会为当前高职高专美术欣赏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会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剖析制约河南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瓶颈"因素,探讨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相应融合对策,以期河南非遗文化弘扬的同时,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18.
"非遗"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是设计重要的文化源头,设计也成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徽州民间板凳龙,分析"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具体包括:以板凳龙传承信息为内容的传播设计;以"戏龙"为主题的儿童文创设计;以"喜龙"为主题的节庆文创设计,旨在为该项"非遗"支撑起腾飞的翅膀,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9.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20.
在保护与传承牙舟陶烧制技艺的核心技艺与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如何将技艺与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同时,又不至于一味迎合大众而悖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初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牙舟陶实施产业化与创新的主体应该与传承主体区分开来,二者各行其道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牙舟陶长远传承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