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画像砖其画面表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汉文化及社会面貌,根据建筑构件石材、砖材表面的体量多变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画面表现,体现出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及艺术精神,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结合了我国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审美风格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汉代容纳万物的宏大气魄。汉人贾谊的一段排比文字很能表现汉画像砖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入荒"。随着时代推进,现代人快节奏的艺术追求往往忽略了以神构笔的汉画像砖,忽略了线条勾勒中汉朝人的天地宇宙。"在砖石上刻画,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生活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黄莓子 《美与时代》2004,(10):14-15
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因其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画像砖、画像石,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支瑰丽夺目的奇葩."[1]  相似文献   

6.
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时期,汉画艺术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汉画艺术在继承先秦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壁画形式,并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姿多彩的绘画样式,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器具画和壁画一起构成了汉画特有的艺术体系,也形成了绵远流长的审美价值。文章在分析汉画样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以期揭示汉画承载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中间没有断流过,中国的绘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面的图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绘画的三足鼎立、两宋时期的院体画,再到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出来的,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文章以及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中国画体现出的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其铭文等的合称)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早期道教题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保存有很多汉代重要神祇的图像及其名字的铭文,太上老君图像及铭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收集整理的51幅鸟喙人身图像和灵鸧铭文真切地反映了太上老君在汉代的真形与雅号,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这些以往不太被注意的汉画材料的有效识读,对于补阙纠正汉代信仰世界的原始面貌和早期道教基本形态研究中长期存在魏晋以前太上老君没图像这样的失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朝贵妇出游画像砖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县学庄村的南朝墓葬中。这件画像砖作品以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为我们提供了南北朝时期南朝贵妇生活的习俗和服饰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南朝画像砖艺术的真实范本,感受到南朝绘画艺术对画像砖的影响,为后人研究南朝的文化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早期道教教义的传播与汉画像石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地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12.
汉代画像砖石是中国宝贵的古代美术遗产,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显著。他从画像砖石的社会文化背景、分布区域与时代以及画像砖石所表现的社会景象和艺术表现手法四个维度来建构其研究图景。他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画像砖石进行实地考察,在把古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画像砖石重要材料的同时,还利用考古最新发现的地下遗物进行"文""物"互证。常任侠的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是全社会的呼唤,也是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徐州本土民间美术作品千姿百态、流光溢彩、绚丽夺目。自本世纪初,江苏各地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的活动,徐州市教研室美术教研工作者们依托汉文化资源,围绕着徐州的画像石画像砖,在各县、区也开设了有关本土民间美术的特色课程。目前,徐州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今朝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徐州美术教育工作者去摸索更多的常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综合保护到开展钻研、融入讲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以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民间美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埋藏在陵墓中的画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南朝社会的思想意识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朝是佛教开始兴盛的年代,很多学者在对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的分析中多从佛教的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17.
南朝帝陵寄托了墓葬主人祈求长生的愿望,这与神仙道教尸解理论死后蝉蜕成仙的理念相契合。画像砖作为陵墓的一部分,其内容表现的正是死后升仙这一主题。画像砖中天人们手持符节来接引墓主人升天,他们奉上羽衣、仙果等助主人进入仙界。在这一过程中羽人、天人或驾驭神兽,或手持法器,展现了升天场面的庄重与热烈。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等已悟大道的前辈神仙出现在这里,表明他们将是主人在仙界进一步探讨仙家玄理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不是一种与社会脱节或与生活毫无联系的产物,也不是一种没有社会作用的独立的事物,艺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生活现象的体现,是对生活高度提炼的表达。东汉的哲学家王充提倡美术反映现实,因而我们可以在古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当中感受到古代绘画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蒋兆和是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其画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传播力,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更利于大家去理解和吸收艺术作品中的理念、情怀。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当代所需要的,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是一种理想情怀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砖在今山东、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发掘。四川以成都周边出土的东汉中后期实心画像砖数量较多,艺术造诣较高,是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神秘瑰丽的四川汉代社会的活化石,它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画像砖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