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玉蟾     
(1194—1229) 南宋道士。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幼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师事陈楠,学内丹,并相从浪游各地;至陈楠死后,复盘桓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时而蓬发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  相似文献   

2.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州人(今海南省琼山县),自幼聪敏过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后因任侠杀人,县衙下令缉捕,,白玉蟾连夜逃出琼州,改装道士,亡命于福建武夷山一带。自此,他对达官仕途生活的憧憬破灭了,潜心研究道教方面的理论,用发泄悲愤的心情写了好几部著作流传于世,其中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文集》等。(见《宗教词典》319页)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道士,只  相似文献   

3.
正白玉蟾,原名葛长庚,是宋代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交游甚广,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作。其作品在艺术审美上既受到道教审美标准的影响,又有意识地学习世俗文人的创作手法,极佳地融合了道人与诗人两种身份,留下许多"有道趣而不作道语"的诗作。历代修真人士都将琴视为调心、修身、养生的圣器,  相似文献   

4.
普明头陀(1613—1673),明末清初义士归庄,初名祚明,字玄恭,一字元功,又日圆功,号恒轩。姓好奇,又自称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鍪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江苏昆山人。为太仆卿归有光曾孙,处士归世昌(字文休)之子。好学敦行,为诸  相似文献   

5.
王徵略传王徵,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泾阳鲁桥镇王家堡。字良甫,又字葵心,号了一道人,又号支离叟,天主教圣名斐理伯(Philipe),乡人私谥端节先生。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乡试中举,后困公车近三十年,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登文震孟榜进士。王徵饱读经典诸书,才富五车。名理渊涵,躬行砥砺。任直隶广平府推官,辨清白  相似文献   

6.
娄近垣是清代著名正一派道士。他不仅深受雍正帝宠信,名闻朝野,而且对道教理论科仪和组织建设,都有所贡献。因此对其生平思想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仅就其生平作点补充,重点是对其与清正乙派的关系作些探讨。 据《重修龙虎山志》和《枫泾小志》等载,娄近垣,字三臣,号朗斋(或谓字朗斋,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浙江枫泾人。幼年出家枫泾仁济道院,师杨纯一。后去江西龙虎山屏上清宫提点周大经为师,从学五雷法及丹经玉决。  相似文献   

7.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8.
尹广源,字伯清,号在山(取“在山来水清之意”)生于1888年4月23日,属鼠;自幼读私塾四五年,曾一度随父尹松轩(字彭寿)经营玉器行商。因个性不适经商,又于米市胡同一学校补习(也可能是旁听生,同学有杨璇圃),自学当时中学课程,除英语外,史地  相似文献   

9.
金农生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居士等,有"扬州八怪"之首的美誉。金农有诗名,善画工书,尤"漆书"自创一格,为清代书法名家,亦是清代碑学运动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李道纯,字清庵,号元素,又号莹蟾子,南宋末元初时人,南宗五祖白玉蟾再传弟子,同时又是南宗最早合于全真道者.他援儒入道,创造性地以儒家"致中和"思想来阐释道教宇宙论、认识论和内丹工夫论,并主张融合三教、汇通南北,是道教史上著名思想家,以及内丹中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11.
使用EyeLink2000眼动仪,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窗口大小:5字、10、15字)×2(呈现速度:300字/分、600字/分)×3(字号:24号、36号、48号)多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了窗口大小、呈现速度和字号对引导式文本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1)字号的主效应显著,字号越大,越有利于阅读;(2)呈现速度的主效应显著,慢速更有利于阅读;(3)呈现速度和字号的交互作用显著,慢速和中号、慢速和大号更有利于阅读。  相似文献   

12.
道教发展至宋代,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获得长足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宋金之稳际,分衍宗派,出现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系。全真道南宗五祖中第五祖白玉蟾,对全真道教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拟对白玉蟾的一生事迹作初步探索。一、白玉蟾辛劳奋斗的一生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虫宀眉)庵、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武夷翁。生于南宋绍兴四年甲寅岁(1134年)三月五日。他的祖父葛大兴,福建闽清县人,任琼州(今海南省琼山)教授,父葛振兴随往。玉蟾生于琼州,  相似文献   

13.
王芸 《中国道教》2009,(1):52-55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等,是由明代杨尔曾编写的一部通俗小说.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又号夷白主人,又号钱塘卧游道人;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除<韩湘子全传>之外,他还编撰了<东西晋演义>等通俗小说,另有<仙嫒纪事>九卷、<海内奇观>十卷、<图绘宗彝>八卷等.他热心于书籍的编撰出版,与其从事书坊业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教》编辑部: 胡道静先生在《<道藏>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见《中国道教》总第五期35页第二栏六行)说:“清嘉庆时孙星衍的夫人王圆照校《列仙传》,也直接用南京朝天宫所藏《道藏》本核对,补足赞文。”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与胡先生的看法有些不同,提出来供商榷。一、嘉庆时校《列仙传》的女士不叫王圆照,而叫王照圆;她不是江苏常州人孙星衍的夫人,而是山东柄霞人郝懿行的夫人。此夫人祖籍福山,初名瑞玉,字照圆,号婉佺,又号芝罘梦人。嫁后改字为名,改名为字。虽然  相似文献   

15.
南岳禅僧释法智,工于诗文,精于草书,著有《石浪破门诗集》,草书誉称“怀素嗣响”、“湖南第一”,在当时禅林中,素以诗书成就著名。 一 释法智,明末清初人(明万历二十七~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599~1671年),名行诏,字允中,号破门,一号石浪,别号南岳七十二老人、破门和尚,衡山人,原籍江苏维扬,又据李元度所撰《南岳志》载,此人就是旺崇祯年间进士包尔庚。  相似文献   

16.
逸山 《中国道教》1990,(2):48-49
重阳万寿宫位于陕西省户县西祖庵镇北的蒋村,是道教全真派王重阳的故居,也是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据《甘水仙源录》、《七真年谱》和《金莲正宗》所记,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陕西咸阳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弱冠修进士业,后应武举,两皆无成,又逢宋亡和家遭劫难,慨然入道。金正隆四年(1159年)王重阳于甘河镇遇仙人,授以修道真诀,遂改名为喆,字知明,号重阳子。所遇者据传为吕纯阳。正隆五年(1160年)又遇仙人于醴泉,授其秘语五篇。  相似文献   

17.
潘谷神先生(1883-1946),原名潘善庆,字竹孙,号祖彝(后改祖诒),又号谷公,谷神乃其笔名.福建崇安人.早年留学日本,习铁道,“同盟会”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归国后短期供职于“南满铁路”(任工程师),继为国会议员,又在福州两次办报(先后任《闽报》、《福建民国日报》主笔),两次遭迫害,始终与共产党人无私合作,坚持革命活动.1928-1937年间居杭州,其家实即秘密联络点.潘先生通日、  相似文献   

18.
北七真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北方七位真人,均系王重阳嫡传弟子。因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被尊为真人,并得列元世祖的诏封。他们是: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创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南无派。著有《水云集》等。  相似文献   

19.
宋恕(1862—1910),原名存礼,字燕生,后改名恕,字千子,号六斋,晚年又更名衡,浙江平阳人。就政治倾向而言,宋恕属于维新派。同时,他也是一位在戊戌前后有过一定影响的思想家。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宋恕的地位影响自然不如康、梁、严、谭,但是他的思想很有特色。通过对他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对戊戌思潮以至近代启蒙思想有更为全面、丰富的认识。宋恕的学术、思想在当时曾受到学术、思想界的重视。但是,这几十年来,他却渐渐被人遗忘。客观原因是,其重要著作《六字课斋卑议》当年仅印20O部,利布不广;其他论著又因“贯弹射而不敢出…  相似文献   

20.
青州张仙洞     
李森 《中国道教》2008,(3):56-56
张三丰(丰或作峰),明代道士,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玄玄子,因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明史》有传。张三丰身材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一派仙风道骨的形象。虽寒来暑往,仅穿一衲一蓑而已。生平游无定处,湖北、四川、陕西、河北等地皆留踪迹。明太祖、成祖屡屡遣使求之,不遇。英宗时,赐赠"通微显化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