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6,(4)
正本刊讯4月11日,斯里兰卡佛教学与巴利语大学副校长苏玛长老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副会长宗性法师的热情接待。在座谈交流中,苏玛长老向宗性副会长介绍了斯里兰卡佛教学与巴利语大学的有关情况。他介绍称,该校由罗睺罗长老于1982年创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作为方法的汉传唯识学"的理念。认为汉传唯识学有不同于天台、华严、禅宗等的独特的中国化方式,本文称之为"内发创新模式"。所谓"内发",是指其基本框架,甚至基本问题都来源于印度佛教;所谓"创新",是指在印度佛教的基本框架下,对那些印度佛教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的回应和新的开展。最能表明汉传唯识学"创新"特质的是,它是有相唯识学体系的最终完成。通过对汉传唯识学独特的中国化方式的考察,可以丰富乃至重构佛教中国化的多元图景。  相似文献   

3.
袁经文 《法音》2012,(7):7-12
唯识学作为佛教难治之学,是佛教义理的充分诠显和经教思想的根本依托。唯识学常被学界视为触及和揭示了哲学上有关认识论的诸多范畴和繁富义深问题的学理。唯识学对佛教内涵所具有的囊括性和表述的精致性,成为其最有待认识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因为唯识学常被学界误解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产物,其实,小乘"阿含部"经典就有隐  相似文献   

4.
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内丹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融佛色彩.道教内丹家从内丹学角度出发,对佛教的宗派、成佛境界、修行方法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中有的看法明显与佛教本义不符,属于牵强附会;但有的看法也能够自圆其说,对专门的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般若学对西晋玄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般若学对西晋玄学的影响王晓毅在西晋思想发展史上,玄学思潮对佛教般若学的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一时期的佛教对玄学是否存在着某种反作用呢?由于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玄、佛深入交流的东晋时期,故对这个问题涉及较少。学术思潮之间的影响永远是双向的。尽管佛教...  相似文献   

6.
斯里兰卡作为最早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一向自诩最忠实地保持了佛陀的原始教义。早期佛教重视禅修,其他南传佛教国家如缅甸、泰国都比较多地保持了重"修"的传统,然而在斯里兰卡佛教的历史发展中,却一再出现"学"重于"修","学"盛于"修"的情况。本文旨在历史框架下探讨兰卡佛教"学""修"关系的变化之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布施学——《毗耶娑问经》选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佛教的布施学》,为南怀瑾先生1991年8月16日至21日在香港讲述《毗耶娑问经》的记录整理稿。时值中国华东发生特大水灾,南先生开讲这部系统阐述佛教布施原理的经典,尤具理论和现实上的指导意义。时过七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发生比1991年更为凶猛...  相似文献   

8.
李勇 《法音》2011,(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观念,认为唯识学由于思想精深、论证繁琐,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唐代以后终成绝学,因此唯识学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不大。在近代的唯识学复兴运动中,以唯识学来反思、批判汉传佛教的思想也非常流行,似乎汉  相似文献   

9.
田青 《法音》2020,(3):63-66
知识分子要学一点佛教、读一点佛书,这不仅仅因为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与儒教是中国古典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不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因为缺乏佛教知识会使我们的学者、作家、知识分子(有时候还是"大知识分子")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分析五台山目前研究状况之后,一个明确的结论是:建立五台山学不仅有紧迫的内在要求,而且已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条件。并提出了五台山学的学科理论框架、学科工程建设,还阐述了建立五台山学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显扬圣教论》结构试析释迦世尊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佛教,佛灭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七百年后龙树菩萨(约公元150—250)创立大乘中观学,九百年后无著菩萨(约公元四、五世纪)开创大乘瑜伽行派。从无著开始创立瑜伽学,到玄奘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戒体"最初含义与印度戒律学哲学特征、"戒体"范畴与中国戒律学的思维方式转型、"戒体"范畴的地位与中国戒律学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戒律学中国化的历程。从印度戒律学向中国戒律学的转变,本质上是从因果业报戒律学体系向体用戒律学体系的转变。"戒四科"在戒体与戒法、戒行、戒相三者之间建立了本体与作用、功能、属性,本质与现象,知与行的多重关系,由此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戒律学体系。中国哲学的体用思维方式是实现从印度戒律学到中国戒律学转变的理论通道,由此赋予了佛教戒律新的神圣性、权威性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应县佛学培训中心是由应县佛教协会主办,由县有关部门管理的一所学校。该校由应县的高僧大德、善知识任教,面向全县佛教界招生。它的办学宗旨是:发扬祖国佛教优良传统,开展佛教学术研究,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培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佛教人才,为社会做贡献。4...  相似文献   

14.
东晋高僧慧远学兼道、儒、释三教,对礼学、玄学颇有造诣。这样的学术背景,对慧远弘赞佛法,并取得士大夫阶层的理解与支持极为有利。其生活于东晋时期,正是佛教开始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所谓中国化,就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向儒道理论靠拢。这里的靠拢,就是一个如何解释的问题。在不改变根本教义的前提下如何进行调整,就成为一个关乎中国佛教存亡的大问题。慧远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0,(3):35-37
2010年2月1至3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召开,惟贤长老荣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会主席。会议期间,惟贤长老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就佛教唯识学等佛教文化有关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以下是惟老与许老的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16.
寺学是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教育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式,但在寺学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方面,学者们大都拘泥于传统的儒家典籍,未认识到寺学以佛学教育为主这一性质。佛教入门读物,就是以宣传和普及佛教常识为目的,部分或系统介绍佛教名数、义理知识,使初学者得到基本佛教常识的书籍。本文通过对二者特点的分析,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思鹏 《法音》2003,(9):10-19
二、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一)部派佛教的出现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后称“大天五事”,便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  相似文献   

18.
因明学两次传入汉传佛教界,成为"无用"的理论而昙花一现。但在其发祥地印度,却是维护大乘佛教合法存在的护教理论;在10世纪以来的中国藏传佛教界,是各大寺院培养学僧的教学方法;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促使佛教学术登上大学讲坛,也促使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常正 《法音》2007,(6):54-54
本刊讯6月8日至10日,应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邀请,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访问泰国,并接受了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的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成  相似文献   

20.
谭世宝 《法音》2007,(8):25-33
一、悉昙文字及悉昙学的源流与传播简介"悉昙去声"是古印度佛教化的文字学名称"(拉丁文正确转写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