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研究,是系统考察南方道教符箓派历史、道法的关键环节。据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早在五代,龙虎山张天师已经颇有名望。龙虎山张天师不仅成为百姓民间传说、民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日益受到官方的推崇、敕封。在这样的背景下,龙虎山张天师往往成为宋元明清时期雷法道派实现正统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印度宗教在亚洲的角色和传播"的命题,学术界长期聚焦于佛教的研究,却欠缺对印度教的研究。本文在梳理韦伯命题的基础上,进行以南诏的"梵教"和当代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大黑天神为个案的初步探讨,认为处于"南方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云南各地,在历史上主要是受到印度教湿婆派的广泛影响,或推而广之,受到具有渊源关系的"湿婆-观音"神祇系统的持续影响。这些后来被夹杂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中的印度教神祇,不仅以其长期实践诠释了韦伯命题,并且以宽容与接纳、融合与融入的云南经验,为中印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江西贵溪境内的龙虎山,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的发祥地。道教来自民间,源于上古,具有土生土长的汉民族特点。随着道教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扩人,道教文化对民间文化,又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上,不仅民间戏曲染上了一层宗教色彩,而且还出现了民间道戏。这种民间戏曲和民间道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既属于民间文化,又属于道教文化(宗教文化)。它们之间构成了你扯着我,我扯着你,互相影响,彼此交渗的关系。道教文化的涵盖面是极宽的,共印痕随处可见。贵溪的民间戏曲和民间道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历史悠久,班底雄厚,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素有“戏曲之乡”和“无贵不成戏”的说法。正如《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所指出的:历史上,贵溪的班社,自成一派,  相似文献   

4.
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祭祀蝗皇时行赛所用的神祇排位册子,《祭文簿》是祭祀文本的集合,二者能较全面地反映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朝《排神簿》及民国《祭文簿》的分析,当地道教、民间信仰的一些特点得以呈现:这一时段的信仰体系是比较稳定的;道教、民间神信仰的广泛性远超佛教;它是以道教为中心的多神灵、多派别、多区域中心的信仰体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及民间神成为信仰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正民间信仰固化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文化,如流传的故事、场所神祇、碑牌、题字、壁画,乃至选址、民俗活动、文物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和推进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温州民间信仰历史久远,社会基础深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6912  相似文献   

6.
正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文脉相亲,文化同源,港澳地区许多民间信仰神祇都源自广东或大陆其他地区,长期以来,民间信仰在促进粤港澳三地交往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法律、文化、制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粤港澳三地在民间信仰治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省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丰富,场所和信众数量大、涉及面广。据普查统计,全省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约28000座,各地供奉的民间信仰神祇超过千余种,在闽台两地和海外侨胞中拥有广泛的信众。近年来,在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通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人为宗教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对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加以吸收与改造。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司命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魏晋南北朝以前,其职责主要是掌管人的生死祸福,隋唐以后,司命渐与灶神合流。司命地位的变化就是这种规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神祇和自然崇拜,也有忠臣名将及祖先崇拜。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民间信仰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民间信仰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019年1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发现的民间经书《灵宝还天王愿科》为中心,探讨近代道教与武陵山地区民间信仰的交融互摄机制。从中可见,道教传入武陵山地区和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仪式和神祇上互摄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道坛。这种融合源于包容的道教系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系统化的需要等,为我们分析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方仙道和黄老道在燕齐地区流行;而在西北地区,有王母道流行。西王母信仰早在殷周时期便存在,逐渐成熟。以西王母信仰为核心的王母道在战国时期产生,盛行于两汉之际,并在官方和民间流传甚广,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倪彩霞 《世界宗教研究》2011,(1):97-105,194
20世纪30年代,在瑶族传抄文献中发现"梅山教"的存在,由此展开了梅山教的研究。湘中雪峰山脉,古梅山地,是苗瑶祖居地之一,梅山教的发源地。魏晋以来,这里生活着荆蛮部落,巫信仰盛行。唐宋之际,梅山猎人张五郎到龙虎山学习道法,开创"梅山教"。宋熙宁间,朝廷开发梅山,汉族大批移居梅山,梅山蛮主体逐渐迁离梅山,梅山教随之流播各地。在梅山地区,梅山教奉地方神祇张五郎为教主,到了广东瑶区,奉应三郎、黄三郎、李三郎为"三元法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以后,奉道教神"三元将军"为祖师神。梅山教在族群迁徙过程中,逐渐在南方山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民间道教的一个流派。而另一方面,在汉人佛、道、民间宗教的影响下,梅山地区的宗教信仰在数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梅山师公教已经迥异于"梅山教",而是以汉族宗教信仰为主,留存了"梅山教"部分成分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炎帝信仰所建构出来的三种信仰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信仰"仪式承包者"这一概念,并且以炎帝祭祀的仪式承包者为中心,论述炎帝信仰过程中三种信仰精英、仪式承包者的形成及其影响,讨论民间信仰精英如何以其仪式承包者的身份,构成了炎帝信仰三大类型;进而通过炎帝信仰的官方和民间两大话语体系的梳理,说明"正祀"与"淫祀"两大信仰传统的整合与分别,并没有直接转换为当代信仰类型的合法性要求,而是在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体现出炎帝信仰类型中不同的仪式承包者与各种人群、利益、资源和权力关系间的复杂交织,最后形成了以炎帝信仰为基础却体现为三种信仰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福建省坚持在依法管理基础上,注重正面引导,发挥民间信仰在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公益慈善、民间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一、挖掘传承民间信仰优秀文化,融通福建精神福建民间信仰神祇大多数为历代人们敬重的忠良义士及慈善施恩的传奇人物,妈祖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保生大帝是慈悲济世的医神,陈靖姑是陆地上的妇幼保护神。福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气氛浓郁。妈祖、城隍、潮神、关公、蚕神、陈靖姑、黄大仙、胡公大帝等各种神祇以及清官廉吏、英雄人物、行业神数不胜数。这些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历史上就是百姓道德教化的主要场所。民间信仰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保护、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了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但民间信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华侨华人民间信仰具有如下特点:(1)与华侨出国同时向海外传播;(2)寺庙与会馆同处一所;(3)创造海外本土神明。本文还探讨了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两种发展前景:(1)由于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宗教信仰(包括民间信仰)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以及民间信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民间信仰可能继续维持发展;(2)随着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社会,他们的民间信仰也会逐渐融合进当地宗教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18,(12):42-43
民间信仰固化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文化,如流传的故事、场所神祇、碑牌、题字、壁画,乃至选址、民俗活动、文物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和推进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佛道教发展息息相关却又独具特性,民间信仰的区域化既是民间信仰地域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更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主题。本文以我国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福建为中心展开研究。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民间神明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南宋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佛道教信仰式微,民间信仰取而代之,并在民间神明的敕封总量与信仰取向上与内陆趋向分异。沿海神明信仰的区域化进程相应展开,明清时期尤为显著,进一步形成与内陆分散化态势明显不同的体系化格局,而这一体系化又是在"高层—低层"之间形成地域层级的转换中逐步实现的。这不仅是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层反映,更隐含着地域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内在关联中经常被忽视却又是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被认为是"私人事务"。而民间信仰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一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内容之一。组织化的民间信仰改变了乡村社会力量结构,影响到乡村秩序的形成。尤其在"信仰危机"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信仰的民间信仰角色较为关键,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势在必行。为此,必须要正确认识民间信仰,重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强化科学理性的政府管理,积极创造民间信仰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均衡点;加强法治建设,营造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的氛围;加强乡村建设,构建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史家通常关注晚清政界精英如何参与民间信仰实践,少有人解析精英自身人际网络中的宗教信仰世界。清代官方文本中对地方信仰、灵媒等的描述通常使用程式化、谴责性的语言,但私人文集中却呈现出与此不同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通过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丰富的奇闻异事,去解读分析俞樾本人的宗教文化观。并尝试解析俞樾对所处宗教环境理解的程度。不难看出,尽管俞樾看待民间宗教习俗受到精英阶层阶级优越感的影响,他仍通过与家中沉浸在民间信仰世界的妇女之间的讨论,对当地民间信仰的概念与做法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