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明代高道赵宜真与刘渊然虽然兼传全真、正一、清微、净明道法,但其信仰归宿却多属净明道。与以往的认识不同,本文发现赵宜真所传净明学说并非来自清微派宗师曾贵宽,而是来自李玄一与冯外史;同时,刘渊然及其弟子邵以正也曾依赖高超的道法和渊博的学识,通过济民利物、结交权贵而为净明道的发展做过很多贡献。由于赵宜真、刘渊然等人过于偏重融摄诸家道法而较为缺少自身的显著特征,以致其法裔逐渐融入其他道派,终令这一系统在清代以后渐趋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2.
<正>刘渊然是明初道教宗派发展史上有特殊贡献与地位的高道,作为净明嗣师,兼得清微、灵宝二派和全真道南北二宗诸家法术。期望随着《云南道教经典搜集与研究》项目的深入拓展,能在民间发现其存世著述,尤其是在云南期间的著述,并对其进一步考证完善。  相似文献   

3.
长春派是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派,未被收录于清代白云观保存的《诸真宗派总簿》.长春派的祖师刘渊然是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在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统治时期不断被重用和晋封,刘渊然及其高徒邵以正曾先后统领天下道教事务,而长春派从明代至今在云南一直有传承,对云南地方道教及中国道教有着深远影响.举凡研究明代以来的中国道教,特别是云南道教历史,多会涉及刘渊然、长春派,一些学者和笔者曾有相关研究发表①,而关于长春派的历史源流和道脉系谱的由来,则仍有存疑.  相似文献   

4.
唐宋之际,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道派,如洞渊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东华派、净明派等。他们多以雷法为用,济世度人,安邦护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里,仅就太乙派的历史、沿革、道法而论。一、由冯佑、刘浩然肇始的太乙派冯佑,平生好道,  相似文献   

5.
道教经历了南宋金元的宗派分合以后,到明中叶以前,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发展到相当贵盛的状况,其中尤以正一派诸宗最为突出。不少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职,深入宫廷,参与朝政,有的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甚或交通中官,威福在手,致使“天下士大夫靡从风”①,仰其鼻息,借缘以进。其地位之高,权势之重,为历代所罕见。到了嘉靖皇帝,崇道活动达到了高峰。从史籍中可知,宋元盛行的诸多道派,在明代继续流传的尚有神霄、清微、净明派等。尤其是在明代中叶,因世宗宠信神霄派道士陶仲文,神霄派一时占尽风光,成为道教诸宗之首。这里,以高…  相似文献   

6.
晚唐北宋以来,内丹炼养术风行一时,道教符箓派亦践行此术,遂产生出了一些新符箓派,如天心正法派、灵宝东华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这些道派既承袭了北帝派、镇元派的道法传统,兼行上清与正一之法术,更援引内丹之法,出现了"内丹外符"的新气象.所谓的"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即将内炼神气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  相似文献   

7.
郭武 《中国道教》2003,(3):39-41
“净明”是宋元净明道用以名教之词,有关其来历可谓众说纷纭。只是,诸家之说皆有可商榷之处。今试对诸说作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祈望大家教正。近有学者认为:“净明”一词之由来,乃是受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心性本净本明之说的启发①。这种说法,似乎忽略了唐代佛教其他宗派关于心性的论述,且未重视日本学者秋月观的研究成果。唐代以清净圆明来描述、比喻“自性”的佛教宗派并不只禅宗一家,如华严宗即以为:〔性〕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祗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有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祗由不…  相似文献   

8.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同样是宗教变革 ,宗旨却不尽相同。也惟其不尽相同 ,所以呈现出诸宗并行的局面 ,不同宗派奉行不同的宗旨 ,从教义教制上探讨道教文化的新模式、新方向。就其所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学术界较少涉猎的《庄林续道藏》为基本素材,通过对其所收道书的研读,钩沉出许多有价值的闽台道教交通史料,并对清代闽台道教文化的交流提出了新见解。指出,清代是道教经典大量传入台湾的主要时期,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门户。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的经卷的内容、刻刊人或助印人身份以及斋醮文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清代大陆道教正一派三山符箓(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及清微派、神霄派和净明、闾山派(三奶派)都相续移入台湾,而这些道派的许多经卷是直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  相似文献   

10.
元明时期的清微派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宗师谱系,而且在道法科仪中法师还通过焚信香符,呈送琼书、家书、笺状等通师文书与居于仙境的师真进行交流,请求师真将斋法的意图转达给天帝,从而请天帝颁布敕旨给相关主司神祇以实现法师的诉求。从元明时期清微派师道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秉承了道炁,所以能够彼此感通,而感通的关键则在于法师修行正心诚意之功。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依据新发现的五十五卷本《元宗博览三十一种》第二十八卷《长春刘真人语录》与其他道书资料互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明初高道刘渊然真人(1351—1432)的道脉传承进行简要介绍,结合《长春刘真人语录》,对刘渊然真人以净明为修道宗旨,兼取全真北派、金丹南宗  相似文献   

12.
五龙宫是武当山极为重要的宫观,自南宋开始,符箓道派在这里就有很大的势力.元代初年,全真派与清微派几乎同时来到五龙宫.作为北方新道派的全真道,在传入武当山之后选择五龙宫为其活动中心,就不得不面对与清微派道士合作的问题.终元一代,五龙宫形成了全真派与清微派共治的局面,两派之间互相师承、融合,全真道士很有可能还使用了张守清一系清微派的派字谱.明代初年,全真道在五龙宫迎来了短暂的独大局面.但是,随着永乐皇帝大修武当,从全国选调道士充任提点,五龙宫又重新回到了全真与正一共生并进的格局.五龙宫全真道的传承史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全真道初传南方之后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3.
丁强 《宗教学研究》2002,(2):100-103
本文通过对《清微道法枢纽》四部分内容的简析 ,梳理了宋代新出的道教符派清微派雷法思想的理论依据、行法具体方式 ,以及学法之人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阐明“以内炼为本 ,符为用”这一清微派雷法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而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以致道教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也许取决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时代大环境。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不但发生在现…  相似文献   

15.
试论清微派的"会道"与"归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微派在历史上是一个新兴的道派,该道派与民间社会渊源甚深,而其“会道”主张更具特色。历史上,清微派虽然没有完成“归元”的历史性使命,但其在“会道”名义之下,将弥散于社会各阶层的宗教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将之纳入自身的系统之中,这种自我提升的努力,不仅是民间道派拓展生存空间的智慧表现,民间宗教文化的价值的彰显,更是道派会归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道教符篆一派,肇始于东汉。自张陵创教巴蜀,至隋唐之际八百余年,道教中先后形成了天师、上清、灵宝三大道派。入宋,道教符之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汉唐三大道派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太一、净明等新的宗源。以致宋元时期道教符流派繁衍,著述丰富,学说成熟,空前兴盛,道教符学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之际,诸宗渐归同一,大多皆融人正一派中,其中亦不乏杰出人物。从东汉至清代,绵延一千八百余年,道教符一派代代相承,道脉不绝,影响甚巨且广,是道教中最重要的主体。这里,就符派的主要流派…  相似文献   

17.
日前,新会市政协常委、紫云观管委会主任、住持刘嗣传道长结束了在欧洲为期十天的传道讲学。应德国世界陈式太极拳总会和俄罗斯影壁俱乐部的邀请,刘嗣传道长专程赴欧洲中部的斯洛文尼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道教、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为期十天的传道讲学。德国世界陈式太极拳总会是在欧洲比较有影响力的跨国群众性社团组织,是从事中国功夫,主要是太极拳的教育推广工作。俄罗斯影壁俱乐部是专门推广世界各种武术健身项目的运动俱乐部,俱乐部内大部分会员热衷中国功夫,爱好道教功法。近年来,两个团体每年都在欧洲举办中国道教及太极拳研讨和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8.
灵济道派是产生于明代的一个道派,亦是道教宗派史研究中待开垦的处女地。文章试图梳理灵济道派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出:灵济道派源于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明初形成为一个独立宗派,并发展到鼎盛,晚明以后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明阐述了清微派的法脉,以原典为本对清微雷法与内丹相结合的内炼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论;并对其雷法“内炼为本,外用为末”的思想做了梳理,指出此为宋元间新出之符篆道派共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海沙 《法音》2004,(7):4-8
临济宗在禅门五家宗派中,势头最强劲,法脉最久远。自从义玄禅师(787—866)于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开创此派后,临济禅门龙象辈出,门叶繁荣。至宋代复发出黄龙、杨歧二支,此二支于宋代法流尤盛,并流布日本,自宋至清,代有高僧。禅门五家中,除临济以外,其它宗派尽管盛极一时,然终究数代而亡,或仅存余续,唯临济一枝独秀,绵延千年。本人以为,以临济义玄为代表的临济禅风的思维特征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源泉。禅门中有“临济将军,曹洞十民”之说,又有“临济严父,曹洞慈母”之言,可见临济宗的思维确有其大开大阖、奔驰突兀的特征。本文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