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乐亦然。佛乐,即是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赞叹佛德的法言,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佛乐,乃称“梵音”,是“清净之音”,义为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之音;佛乐,又俗称庙堂音乐,佛教专称为梵呗。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略称,义为寂静、清净、净洁、离欲之意。呗,是印度语“呗  相似文献   

3.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4.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另有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另由于地藏菩萨愿力特别深广,所以又称大愿地藏。地藏菩萨曾受释尊之咐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后,始愿成佛。其实,据佛经载,地藏菩萨久远劫前,早已证人十地果位,但为教化众生,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  相似文献   

5.
王一鸣 《现代哲学》2008,(3):114-120
语密即语言问题,与意密、身密共同构成空海密教的思想主干.空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具有既深邃又独异之特点,同时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宗教学意义.本文以其<声字实相义>为研究对象,于文本研究基础之上,重点讨论声字与实相这一对范畴,并兼及其对后世日本文学理论之影响,彰显其突破习见之"言意之辨"的意义,力图揭示其语言哲学之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7.
敦煌遗书中的《法华经》注疏方广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译出的经典浩如烟海,其中,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不过十来部,《妙法莲华经》就是其中之一。该经叙述佛陀出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给众生开显人生之实相。因而宣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一(佛乘)之微...  相似文献   

8.
佛教平等思想意蕴深刻、内容丰富,对南北朝社会观念产生多方面重大影响。透过南北朝时期一些重要政治、文化和宗教事件,我们可以梳理、勾画出佛教平等思想影响社会观念变迁的具体细节和曲折历程。颜延之通过对“人”的重新诠释,消解了佛教“众生平等”与“三才”观框架下“人为灵长”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梵网经》则从菩萨戒授受方面直接冲击“三才”观,把“众生平等”前所未有的贯彻到佛教信仰的各个角落。南北朝时期的素食、戒杀、祈愿,无论本土固有的还是域外传入的,都逐渐成为与“众生平等”观念相联系的生活习惯、伦理规范和信仰诉求。基于僧俗平等的理论,北魏确立了“国主即是当今如来”的“以政统教”模式,《梵网经》则提出了“以教统政”的新理论。梁武帝与北周武帝都倡导僧俗平等,却分别推出了“崇佛”和“灭佛”的相反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9.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10.
程群 《法音》1998,(12)
佛教的慈悲观、布施观与福田观智慧与慈悲是佛法的两大基本精神,佛陀在以佛眼之智洞彻诸法实相的同时,慈愍三界火宅众生,甚于父母念子。“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大无量寿经》)慈者,与一切众生乐;悲者,拔一切众...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1)
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观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文字般若,即缘因佛性也。今天下学佛者,必欲排去文字,一超直入如来地,志则高矣,吾恐画饼不能充饥也。且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此从凡而至圣者也。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14.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6.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17.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5,(4)
<正>佛教教义以缘起论为根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不二,依正不二,悟入诸法实相者必然生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好生恶死为一切众生之所同,放生护生则为佛教必有之义。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中心,主张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至解脱。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即是为了修行者减损恶业、杜绝非缘及僧团的和谐,而在戒律中以戒杀为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深入民间,由慈悲、戒杀而衍生出素食、放生、护生等一系列行为、仪轨和习俗,成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中华佛教文化院院长觉光长老于2014年11月16日清晨4时51分舍报示寂,世寿95岁,僧腊83载。山河失色,草木含悲。觉光长老的圆寂,是中国佛教界之巨大损失,也是佛教弘化事业之损失。觉光长老德行高峻,志愿宏深,一生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大乘菩萨精神,舍身为法,心怀众生,将其全部身心奉献于弘扬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