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注意实验中,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可引起注意偏向。本研究以情绪场景图片为材料,通过眼动技术分别记录被试在反向眼跳任务和Go/No-go任务中的眼动数据,考察了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反向眼跳任务中,对情绪图片的眼跳潜伏期比中性图片更长,眼跳错误率也更高;在Go任务中,相对于呈现在中央的中性图片,情绪图片引起的对靶子的眼跳潜伏期更长;在No-go任务中,相对于呈现在中央的中性图片,情绪图片引起的眼跳错误率更低。实验结果说明,情绪图片可引起注意偏向,表现为更快的捕获注意并且注意更难从情绪图片上转移。  相似文献   

2.
周临  邓铸  陈庆荣 《心理科学》2012,35(1):16-23
反向眼跳任务是研究内源性眼跳的主要方法。1978年,Hallett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反向眼跳的实验任务。实验中要求被试抑制对外围目标的注视,并注视它的相反位置。反向眼跳任务是研究行为控制以及注意功能的有效范式。目前认为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计划是同时加工并相互竞争的,并且反向眼跳的产生与额顶叶皮层下组织有关。反向眼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空白效应、工作记忆、认知老化、目标离心率等。  相似文献   

3.
陈洁佳  周翊  陈杰 《心理学报》2020,52(12):1365-1376
抑制控制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 它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抑制控制细分为反应抑制和冲突控制, 采用Go/No-go和Stroop任务从行为和脑电层面, 考察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行为指标上, 音乐训练组比控制组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小, 但两组被试在Go/No-go任务表现上没有差异。在脑电指标上, 在Go/No-go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2差异波和P3差异波波幅(No-go减Go条件)显著大于控制组, 在Stroop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450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也显著大于控制组, 但两组被试的SP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音乐训练组被试在反应抑制任务中可能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和运动抑制能力, 在冲突控制任务中也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能力。本研究从电生理的层面反映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将停止信号任务和金钱激励延迟任务相结合,使用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被试的生理指标,探讨内外倾者在动机凸显情景下的生理唤醒特点以及反应调节能力。结果发现,隐含奖励和惩罚线索呈现之后,内外倾者的心率增快,内倾者的皮肤电活动显著增强。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优势反应阶段,内外倾者表现为对奖励凸显线索刺激的反应时缩短;而在非优势反应阶段,和外倾者相比较,内倾者的抑制反应错误率增高。表明内外倾者在奖惩线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唤醒特点和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2(眼跳方向)×3(实验范式)×4(任务指导语)的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研究任务指导语和实验范式对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影响效应。结果:(1)朝向眼跳潜伏期显著快于反向眼跳,且不受实验范式的影响;(2)在朝向眼跳任务中,空白范式下的延迟型指导语导致眼跳潜伏期延长;(3)在反向眼跳任务中,空白和重叠范式下延迟型指导语潜伏期最长;零范式下速度型指导语的潜伏期较短;(4)空白范式下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著低于重叠范式和零范式,反向眼跳潜伏期显著短于后两种范式。实验结果支持眼跳竞争模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类型强化刺激(中性刺激,奖励刺激,惩罚刺激,以及奖励、惩罚刺激并存)来改变可获得奖励和惩罚的强度和频度,分别考察不同类型强化条件对停止信号任务中抑制能力、心率和皮肤电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奖惩混合条件相比,在奖励条件下,被试的反应速度快,但正确抑制率明显低于惩罚条件和奖惩混合条件;在奖励条件下,被试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心率明显高于反馈条件、惩罚条件和奖惩混合条件.四种条件下被试的皮肤电活动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控制了眼跳任务类型(朝向眼跳、反向眼跳)和目标偏心距水平,考察了大学生在两种眼跳任务中的偏心距效应,即目标刺激相对于屏幕中心的距离对于眼跳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反向眼跳任务中的首次眼跳方向错误率显著高于朝向眼跳,眼跳潜伏期也显著较长.(2)在朝向和反向眼跳过程中,都出现了目标的偏心距效应,即随着目标偏心距的增大,眼跳潜伏期缩短,眼跳落点视角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特点,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34名被试,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各17名被试完成反向眼跳范式测量。结果发现:(1)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2)手机成瘾组朝向眼跳潜伏期显著短于非手机成瘾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任务成绩较差。这表明手机成瘾者较容易受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较难抑制无关刺激产生的注意干扰。  相似文献   

9.
眼跳的研究范式及其主要认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跳运动系统为研究者探索行为的认知控制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认知过程会影响不同类型眼跳任务中的眼跳参数。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4个方面系统阐述和评价了眼跳运动的研究范式和主要认知功能:(1)视觉导向眼跳的研究范式和变式及其认知功能,包括空白/重叠效应、分心物效应、提示效应、学习效应等;(2)预测性眼跳的研究范式和认知控制,涉及神经生物钟理论、视空间工作记忆、指导语等;(3)记忆导向眼跳的研究范式和变式及其认知控制,包括分心物效应、年龄效应、视空间工作记忆的抑制效应、注意等;(4)反向眼跳的研究范式和变式及其认知控制,包括反向眼跳抑制、眼跳决策信号竞争整合模型、工作记忆容量、注意、错误监控、学习、奖励和年龄效应等。最后,结合已有研究范式对未来眼跳研究的趋势和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精细化社会治理, 而在多元主体共商共治的过程中出现了群体决策质量无法得到有效评估的问题。群体决策“过程-结果模型”认为应该从“双过程” (信息加工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和“双结果” (客观结果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综合评估群体决策质量。基于该模型建构的群体决策质量问卷自评法和录像他评法被应用于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一些真实问题解决的群体决策质量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群体决策质量自评问卷效度良好, 适合作为群体决策质量的自评工具; 录像他评法与问卷自评法结果相互印证能够全面地反映群体决策质量, 可应用于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中。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两人和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探究男性嗓音吸引力对决策的影响。实验1发现, 高吸引力的嗓音会提高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接受率。实验2发现, 即使分配方案对第三方接受者公平, 对被试不公平, 第三方接受者的高吸引力嗓音仍然会提高被试对方案的接受率。综上, 嗓音吸引力可以诱发类似面孔吸引力的“美貌津贴”效应。  相似文献   

13.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心理学报》2021,53(12):1321-1334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增祥  何云  李枭  王琳 《心理学报》2022,54(9):1106-1121
文章通过5个实验(包括1个预注册实验)探讨了个体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繁简设计的偏好。实验1和2发现处于相对低社会地位的个体会偏好设计繁复的产品。实验3和4探究了该效应的中介机制, 即繁复设计的产品可以传递出努力线索, 而相对低社会地位个体因为重视努力进而偏好繁复设计产品。实验5通过调节变量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机制, 发现社会地位对繁简偏好的影响只存在于那些重视努力价值的个体身上。文章推进了消费者审美偏好, 主观社会地位和消费者努力等方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 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 而尚未有研究考察, 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 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 (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 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 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 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 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积家  付雅  王斌 《心理学报》2020,52(4):440-455
采用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的研究范式, 考察彝族人、白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实验1考察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的上下隐喻。结果表明, 彝族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快; 白族人在判断长辈亲属词时, 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快; 摩梭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慢。实验2采用性别概念启动重量概念, 发现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存在着轻重隐喻一致性效应, 性别亲属词对促进对天平倾斜方向的判断。对彝族人而言, 男性亲属词激活了“重”概念, 女性亲属词激活了“轻”概念; 对摩梭人而言, 女性亲属词激活了“重”概念, 男性亲属词激活了“轻”概念; 白族人未表现出亲属词性别对轻重概念激活的差异。实验3采用重量概念启动性别概念。结果显示, 对彝族人而言, “重”概念启动了“男”概念, “轻”概念启动了“女”概念; 对摩梭人而言, “重”概念启动了“女”概念, “轻”概念启动了“男”概念; 对白族人而言, 未发现轻重概念对性别概念启动的显著差异。整个研究表明, 性别文化影响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 证明了隐喻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Here we attempted to clarify the role of dopamine signaling in reward seeking. In Experiment 1,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the dopamine D(1)/D(2) receptor antagonist flupenthixol (0.5 mg/kg i.p.) on Pavlovian incentive motivation and found that flupenthixol blocked the ability of a conditioned stimulus to enhance both goal approach and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Pavlovian-to-instrumental transfer). In Experiment 2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flupenthixol on reward palatability during post-training noncontingent re-exposure to the sucrose reward in either a control 3-h or novel 23-h food-deprived state. Flupenthixol, although effective in blocking the Pavlovian goal approach, was without effect on palatability or the increase in reward palatability induced by the upshift in motivational state. This noncontingent re-exposure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instrumental incentive learn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rats encode the value of a reward for use in updating reward-seeking actions. Flupenthixol administered prior to the instrumental incentive learning opportunity did not affect the increase in subsequent off-drug reward-seeking actions induced by that experienc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lthough dopamine signaling is necessary for Pavlovian incentive motivation,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changes in reward experience, or for the instrumental incentive learning process that translates this experience into the incentive value used to drive reward-seeking actions, and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Pavlovian and instrumental incentive learning processes are dissociable.  相似文献   

18.
Recent research has examined whether animals possess metacognition, or the ability to monitor their knowledge states. However, the extent to which animals actively control their knowledge states is still not well delineated. Although organisms might be capable of seeking information when it is lacking, it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always adaptive to do so. In the present set of experiments, we examined the flexibility of this behavior in captive orangutans (Pongo abelii; two adults and one juvenile) in a foraging task, by varying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seeking, the cost associated with it, the likelihood of error, and the value of the reward. In Experiment 1, subjects searched for information most often when it was "cheapest" energetically. In Experiment 2, subjects searched for information most often when the odds of making an error were the greatest. In Experiment 3, subjects searched for information more when the reward was doubled in value. In Experiment 4, adult subjects adapted to risk/benefit trade-offs in their searching behavior. In every experiment, subjects sought information more often when they needed it than when they already knew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refore, the curr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in orangutans shows a sophisticated level of flexibility, comparable to that seen in human children, as they appear to "play the odds" when making the decision to seek information or not.  相似文献   

19.
段珅  孟陆 《心理学报》2021,53(11):1271-1285
排名列表是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品牌或产品优劣的手段。研究基于空间隐喻理论, 探究排名列表的不同展示方式(垂直vs水平)对消费者列表项目评价的极化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5个实验发现: 消费者对于垂直排名列表相比水平排名列表中的项目具有更大的评价极化效应, 并且验证了项目感知差异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即垂直排名列表的评价极化效应是由个体较高的排名列表项目感知差异所驱动的。此外, 当属性可评估性较低时, 才会出现不同列表项目的评价极化效应; 相反, 当排名列表项目属性可评估性较高时, 该评价极化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20.
杨倩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8):1844-1855
负性情绪如何影响冲突适应一直以来受到领域内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根据负性情绪产生的源头(冲突外部操纵vs.冲突内部固有), 对于该问题的论述可以分别从认知与情绪的分离与整合视角展开。分离视角下, 操纵于冲突之外的负性情绪(外部负性情绪)独立于冲突加工过程, 通过情绪加工系统或个体自身的动机/唤醒水平影响冲突适应。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冲突加工自动产生负性情绪(固有负性情绪), 寓示着认知冲突与负性情绪间的内在关联, 固有负性情绪因此可被视作诱发冲突适应的另一个有效来源。整合视角下, 操纵于冲突内部的(固有)负性情绪高度整合于冲突加工过程, 其功能与冲突信息类似, 通过内在地促进目标导向行为直接诱发冲突适应。对这一主题的论述加深了我们对负性情绪如何作用于冲突适应过程的理解, 也为探索认知与情绪系统的整合过程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 我们也提出一些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