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过往研究多强调其消极效应,但此观点日益面临挑战。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在某些条件下能提升幸福感,也可以作为不安全感的补偿策略。在概念层面,有研究者基于动机的视角指出工具性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并且物质主义作为一种身份目标追求,能够建构和维持自我身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为动机取向的物质主义概念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评估物质主义补偿不安全感和提升幸福感的效果、基于认知和动机的整合视角考察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考察了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这两种购买方式与个体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索了个体的关系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回忆范式启动不同购买经历之后,被试依次完成关系需要满足问卷、享乐幸福感与意义幸福感量表。结果显示,体验购买组的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都显著高于实物购买组;关系需要满足程度在购买类型与享乐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的关系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这表明购买类型通过满足个体的关系需要进而提升其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蒋奖  徐凤  曾陶然  徐亚一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82-1790
体验购买是指为了获得生活经历或经验而进行的购买, 与其相对应的是实物购买, 指的是为了拥有物质类商品而进行的消费行为。这两种购买类型对于个体的快乐有着不同的影响, 体验购买比实物购买更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其中的原因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体验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变得越来越美好; 体验与自我的联系更为紧密; 体验购买不易引起社会比较; 体验能够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尤其是关系需要; 体验易于分享。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 探索购买类型对快乐感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不同取向幸福感的作用, 体验优先的适用范围; (2) 改进现有回忆和想象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 (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购买类型与快乐感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庞隽  李梦琳 《心理学报》2023,(9):1558-1575
作者考察了社会身份冲突对融合式文化混搭产品偏好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6个实验,作者发现社会身份冲突提升消费者对融合式文化混搭产品的偏好,产品的自我验证功能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该效应受到购买目的和购买受益人的调节,即社会身份冲突对融合式文化混搭产品偏好的提升作用在购买目的是获取产品的功能价值(而非象征价值)以及消费者为他人(而非自己)购买时减弱。这些研究发现拓展了文化混搭、社会身份冲突和自我验证的相关文献,并为企业如何借助情境因素营销融合式文化混搭产品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个人-环境(组织)匹配视角的员工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环境匹配与员工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整体工作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工作层面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四个方面; 当前的研究不仅关注个人-环境的匹配与员工幸福感的相关, 还重视个人-环境的不匹配及其方向性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并通过引入调节变量构建整合的员工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今后的研究要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 对员工幸福感的研究内容需要超越工作满意度, 要关注个人-环境匹配的不同层面与幸福感的关系, 在方法上要结合组织情境开展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振中  李晓君  刘福  Haipeng 《心理学报》2020,52(11):1352-1364
外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因此而导致的成败案例都很普遍。如何进行外观创新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独特性需求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及自我建构理论,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而言,高外观新颖性能引发独特性需求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对于相依型自我建构而言,低外观新颖性则通过降低社会风险感知从而提高购买意愿;同时,本文也确定了产品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对于实用品,所有消费者都对低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享乐品,所有消费者都对高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7.
何文芳  吕厚超  杜刚 《心理科学》2019,(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翠蓉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尽管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 但社会比较是影响个体幸福感最普遍的因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分别采用纵向追踪研究和日记法研究探讨了向上社会比较中典型情绪——嫉妒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机制, 并首次尝试建立了嫉妒与一般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 Well-being)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在研究1中, 对290名参与者进行间隔1年的两次(T1和T2)追踪调查, 探讨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T1的特质嫉妒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的消极情感(NA, Negative Affect)和SWB因子, 显著负向预测T2的积极情感(PA, Positive Affect)和生活满意度(LS, Life Satisfaction); (2) T1的一般SWB因子负向预测T2的特质嫉妒。在研究2中, 进一步采用日记法对178名参与者进行了持续14天的研究, 结果发现每日嫉妒仅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双因子中的NA。首次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视角, 采用多方法学视角深入揭示了嫉妒与主观幸福感的PA、NA和LS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机制, 弥补了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 还首次自主提出了嫉妒与一般SWB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 对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去拓展、理解、重评SWB的社会基础提供了较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质主义一般被看作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它已成为很多不同学科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文章从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测量开始,重点论述了其成因、影响尤其是对幸福感的影响,并简介了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对物质主义采用量表测量时应考虑社会称许性反应偏见或者开发内隐测量方法,二是关于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三是物质主义在中国的研究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8,(3):140-147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支出是指把钱以送礼或慈善捐款的形式花在别人身上, 而不是自己身上。它不仅可以给接受者带来好处, 还可以对给予者的幸福产生积极影响。亲社会支出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亲社会对象及影响效果两个方面, 其边界条件包括了外部与内部因素。通过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进化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 可以进一步解释亲社会支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检验亲社会支出与幸福感之间的边界条件、探究亲社会支出的长期积极效应及提高亲社会支出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4.
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考察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以13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法探讨个人目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2通过提供目标榜样,检验提升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目标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提升个体个人目标,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 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 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 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 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 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 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 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 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 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 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 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W_ICTs)是一种新兴的工作行为,指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工作。为帮助组织和个人从整体上了解W_ICTs对员工生活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管理,以278对配对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溢出?交叉效应视角探讨了 W_I C Ts 与双职工夫妻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丈夫和妻子的W_I C Ts均可通过加剧个体的工作→家庭冲突、诱发夫妻之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降低双方的幸福感,同时也可通过促进个体的工作→家庭增益、抑制夫妻之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提升双方的幸福感;但整体而言,妻子的 W_ICTs会显著降低夫妻双方的幸福感,而丈夫的 W_ICTs不会显著影响夫妻双方的幸福感。研究提示,组织在进行 W_I C Ts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女性员工的负向影响;就员工个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均可通过加强与配偶的沟通,减少夫妻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预防 W_I C Ts 的不良影响,促进W_I C Ts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络商铺往往通过提升网站临场感以弥补购物体验不足的问题。那么,网站临场感是否会对女性消费者这一细分群体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从网站临场感的视角出发,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服装网站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法研究了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站临场感可以通过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中介作用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即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沉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幸福感研究新视角——社会幸福感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幸福感研究实际上存在三种思路,即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所谓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质量的评估,他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五个维度。社会幸福感为现代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6所高校的533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个人奋斗和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个人奋斗和人格特质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于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格特质对个人奋斗有影响。因此,人格的特质因素与动机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陆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
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