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东西文化、学术、思想看“易学”的意义和特色[美]陈启云“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中心。“宇宙观”、“人生观”、“目的论”和“价值论”都可以从“知识论”的基础上去推衍,也可以划归到宗教和科学的范畴。但没有“知识论”,便没有西方哲学(“爱智”)。现代西方哲...  相似文献   

2.
“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中心。“宇宙观”、“人生观”、“目的论”和“价值论”都可以从“知识论”的基础上去推衍,也可以划归到宗教和科学的范畴。但没有“知识论”,便没有西方哲学(“爱智”)。现代西方哲学可以说是由“知识论”发展到“分析哲学”、“科学论”、“语言分析”,因而引发“人生哲学”、“宗教哲学”(包括“存在主义”)的反应。本文探讨易学在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4.
《八素真经》是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明《道藏》收有7种冠以"八素真经"的经书。早期《八素真经》究竟造于何时,与现存各经书关系如何,学界意见不一。本文从《无上秘要》、《三洞珠囊》、《云笈七籤》、《道教义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类书的征引情况入手,结合《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录真文》等经书中的材料和类书中的相关引文,对《八素真经》的出世、卷数及流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宗教史研究视野中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等概念,具体就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而论,就是意指宗教中国化;中国宗教史当然是世界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宗教史所历来证实的各大宗教传统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共相,无疑意味着宗教中国化是符合这一普遍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来源于生活,《简·爱》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经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实”即夏洛蒂的实际经历和“虚”即夏洛蒂所创造的《简·爱》中虚拟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来分析其中“虚”、“实”的不同,并探寻在《简·爱》的创作中,夏洛蒂构造不同于自身亲身经历的故事情节时所流露出来的更加微妙的思想和情感态度,从这一角度,来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彭林 《孔子研究》2012,(5):32-39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学者多以为是孔子的自谦。但孔子明言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信而好古"者,其学说当是在萃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整合、提升而成,其意义相当于再创作。孔子所推尊的智、仁、勇"三达德"虽非首创,但经其整理后,内涵更为深刻。章学诚"圣人学于众人"之说,适足说明孔学的源头活水是在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8.
从霍布斯对“愚人”问题的阐述和设计,可以看出规范伦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尝试用美德来修补自身问题,把美德看作主体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倾向,从而使之成为维持道德体系的有效因素.规范伦理学从狭义上理解的美德不能真实地反映道德生活.相比之下,古典美德理论以美德来定义幸福和价值.事实上,美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重新看待道德生活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而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  相似文献   

10.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22,45(4):1017-1023
东西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差异主要受“历史因素”影响,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传统文化、宗教制度等文化遗产差异;而南北方差异主要受“地理因素”影响,如不同的气候条件、生存方式以及传染病流行程度等。在概述影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因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上,借鉴年鉴学派观点将主要影响因素归为短、中与长三个时段,探讨各时段因素在不同尺度文化比较中的解释力,并提出两点展望:(1)结合短时段与长时段因素考察多元测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2)文化变迁研究除主要关注短时段因素的影响外,还应关注长时段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齐文化的“利”、“礼”关系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宁光庆一任何新的精神文明都不是凭空产生或由少数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它的产生,需要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新的营养。恩格斯曾说过:“新精神文明的产生除了经济、政治等现实的前提和条件外,历史文化所提供的条件,甚至...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阿奎那以先确立被认知对象"存在"的不容置疑性为前提,来探讨人的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与主体认知结构的各个成分,从而建构起感性与悟性之间互动合作的知识论系统,以诠释客体对象所蕴含的经验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特征。阿奎那认为,心物无分,人的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人的理智是借助于从感性图像那里的抽象来理解物质事物,这种抽象作用有两个机能,即"主动理智"和"被动理智"。人的理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转化外来的材料。人在任何判断行为中都必然蕴藏着对绝对真理的肯定。人对神之真理的肯定不仅具有思辨上的必然性,而且还是人的思辨认知行动的先验根基。除非人的理智认知一切,否则不会获得心灵上的绝对憩息。阿奎那因此提供了解决悟性与理性之间二律背反问题的知识论模式,但在唯名论的冲击下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伦理学上进行分析,饱含着深刻的伦理智慧,浸润着美善和正义的光华,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政治伦理,又可以指谓一种进步的社会伦理,还可以从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文化伦理等角度加以阐释与论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三个代表”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目标将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伦理,成为指导我国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伟大旗帜和促成中华伦理文化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4.
儒家是不是宗教?说“是”的可以有一千条理由,说“不是”的可以有一万个根据。归根结底,将儒家定位为宗教后,意欲何为?坚决不同意儒家划入宗教,又将如何处置?帽子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帽子底下的脑袋。清末民初,“哲学”、“宗教”、“科学”这些新术语如潮水般地自西方涌来,有些是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相近的,容易翻译和理解,也好接受,而有些则不那么简单,越是带有根本性的、越形而上的概念就越难对译,因为这些观念负载了很深的价值认同,也区隔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些概念被介绍传入时,已经附带了近世西方文化的拣择标…  相似文献   

15.
《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关于庄子婚姻的唯一记载,但可由此契入,窥探庄子的婚姻世界。妻始死时庄子"概然",与《礼记·檀弓》"慨然"的用法比较,非如一些注家所说是"同于众人而哀",人哭亦哭的哀背后更多的是有所感叹,处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而先秦"歌""哭"对言语境下"鼓盆而歌"是乐歌;"逍遥游"的独立自由与"人间世"的入世随顺决定了有独身气质的庄子选择婚姻"寄""寓"于世,但这只是"不得已"的无心之举,"鼓盆而歌"是两种思想交织的题中之义;庄子对儒家"五伦"进行消解,虽特重"朋友",与惠施却不能达"外死生、无终始"之境,终至"朋友"一伦也被推翻。庄子由此真正在"逍遥游"与"人间世"间"两行"。  相似文献   

16.
皮尔斯、詹姆斯、杜威被称为古典实用主义的"三驾马车",但是他们对于"实效"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实施路径却不尽相同。通过对"实践"概念的辨析,其内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会十分清晰。皮尔斯的"实效"概念虽然包含实践性的意蕴,但是更倾向于一种分析哲学的思维理路,而詹姆斯和杜威则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实践哲学的思维进路。古典实用主义内部的这种差异性对后来美国哲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实用主义的分野式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实践哲学理路和语言分析哲学理路之争执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传统发展强调人均GNP的高速增长 ,为经济增长而生产和推销产品 ,造成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 ,也脱离了经济活动应服务于人的目的。其实 ,发展应该包括人和社会的发展 ,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高度的技术和现代化 ,也不是西方化 ,人的发展应该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经济发展应该与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相适应。美国科学家卡普拉呼吁“全面调整我们那目光短…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承载体的学校,无论是其外部楼群场馆的建设,还是其内部即教室、实验室的多功能发展,与以往我们印象中的学校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变化。但是,在我们  相似文献   

19.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衣食无忧,不谙世事,成长环境所造就的性格中的柔弱,使他与世隔绝,活在自己的逍遥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他最原始的率性和纯真,这种真贯穿于他的词作始终。作为亡国之君,其政治作为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许不高,但是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却是非常突出的。以亡国为界限,其前期词凸显着亡国前顺境中的歌舞升平、酒色沉迷;后期词则凸显着亡国后逆境中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人化自然?一般认为,人通过实践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活动的烙印,这种具有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称为人化自然.一些研究者正是根据这一理解,把那些只能观测不能改造的自然排斥在人化自然以外.其实,人化自然的概念应比这种理解要深刻、广泛得多.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除了有对立面外,还必须有同一性.如果没有同一性,决不能构成一对矛盾.那么,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是什么呢?讨论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不能把同一性建立在客体的特性上,因为:第一,主体是主,客体是客,主体是统摄客体的根源和力量.用客体统一主体,颠倒了主次关系.其次,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讨论主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为了高扬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