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犹太哲学及其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人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民族,她为人类贡献了《圣经》,创立了一神教,对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谈到哲学,人们往往会问:犹太人有哲学吗?如果有,其特点是什么? 一要弄清什么是犹太哲学,还需从什么是哲学谈起。众所周知,哲学肇始于古代的希腊。在早期的希腊哲人那里,哲学被规定为“对智慧的爱”。爱就是追求或探索,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用以爱智的工具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因此,所谓哲学,乃是人类理性对于宇宙和人生之根本问题的反思和求索。理性反思的对象可以有许多,而哲学反思的乃是其中…  相似文献   

2.
身为犹太人的莱维纳斯是当代著名的法国现象学家 ,在现象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一席。同时莱维纳斯又是著名的希伯来文化学者 ,他著作中有一半是关于希伯来文化和犹太经典塔木德 (Talmud)的解说。莱维纳斯本人一方面强调其哲学具有纯粹的哲学品格 ,防止犹太教与犹太思想资源的直接介入 ;另一方面并不讳言他的哲学思想与其“希伯来”著作中的思想有一致之处。那么希伯来因素究竟在莱维纳斯的哲学中占据着怎样一种地位 ,或者说希伯来文化作为另一种声音是如何融进以希腊传统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的 ?或更具体地说 ,莱维纳斯的哲学抑或是一种犹…  相似文献   

3.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06,(1):62-62
周燮藩在2005年第4期《世界宗教研究》上撰文《伊斯兰教伦理:传统形式及其现代意义》。作者提出,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因具有鲜明的道德色彩而被称为“伦理一神教”。伊斯兰教传统内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伦理学,但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伦理思考和道德要求。在伊斯兰教内,信仰与善行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20,(1):126-135,F0003
九鬼周造可谓真正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交锋的日本哲学家。九鬼曾出席海氏两年讲座与讨论班,娴熟其哲学,留学归国后,花费毕生精力建构了偶然性的哲学。在此过程中,海氏成为其最大的思想对手。针对海氏可能性的存在论,九鬼提出偶然性的存在论。海氏主张此在的“被抛一筹划”“非本真一本真”“遮蔽一解蔽”等生存论结构,显露出其哲学涵盖了人从非现实的可能状态朝向现实的必然状态发展的向度。九鬼认为这种从可能存在到必然存在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偶然性,正意味着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之丧失。支撑海氏的此在生存论结构的正是“畏”这一人的根本情绪。针对畏这个情绪,九鬼提出惊讶的情绪。因为他认为拥抱原始偶然的人,必会不断地涌现惊讶之情,生命也因此有无限的实现可能性。哲学亦须“始于惊讶,终于惊讶”,才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1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的学者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并以此来表征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已成定论,并且经常以之作为立论的依据。尤其是看到西方某些思想家针对科技社会的诸多异化现象而表现出对东方文明所谓“天人合一”境界的浓厚兴趣,并以之为人与自然和诣的典范,立即感到欢欣鼓舞,似乎不仅为这种中西哲学差异论找到了最好的旁证,而且证明东方文明实优于西方文明,甚至认为东方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出路和归宿,这种由妄自菲薄一变而为妄自尊大的偏狭心态无疑与对中西哲学之差异的误解有关。因此,对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说进行一番考查和清算,已成为比较研究的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这种熟知是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观念作为理解框架的。因此,如果说人们在“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的基本看法上已达成某种共识,那么就有必要以实践哲学的范式来重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更能贴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性质,更能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一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基本性质上是与马克思哲学一致的,即都是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特质就在于力主“改变世界”,这使得马克思实践哲学在本质上不仅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1999年7月27日至31日,全国西方宗教哲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行,该会由山东大学哲学系主办。现将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犹太神学 山东大学傅有德主持的“犹太文化研究所”近年来集中研究犹太教及其相关的文化问题,译介了部分重要著作,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傅有德认为,古代犹太教的经典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信仰和想象力的产物,因而不是哲学作品,犹太人是从斐罗开始走向哲学思考的。傅有德拓展了J·古德曼和A·海曼对犹太哲学的界定,认为犹太哲学不应当仅仅指对犹太教的哲学探讨,而应当包括犹太哲…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这个信息(包括科学信息)爆炸已成为规律的时代,作为哲学知识观念组成部分的各个概念的命运,是千差万别的。在这些概念中,有一些有充分根据列为哲学的范畴手段,另一些则由于不能经受时间、哲学实践和方法论实践的考验,会丧失哲学意义,并会像它们引进来的时候那样轻而易举地从哲学概念体系中消失。在今天哲学的各种新概念中,“元哲学”这个概念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性,是由某些哲学家赋予“元哲学”对于未来哲学知识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不错,那些强烈要求引进元哲学概念的作者们思想上还没有统一,虽然美国出版以《元哲学》命名的专门杂志已经十五年了。还不止是杂志,可以举出许多书,它们的书名中就有《元哲学》这  相似文献   

11.
12.
13.
犹太教迄今保持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理解其被誉为犹太智慧的特质是现实中和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犹太哲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对希腊哲学和希伯来传统的不同思想进路及其关系的哲学阐释,在希伯来传统的思想起点、本真智慧和智慧的生存道路上,提供犹太智慧的深度哲学洞见,在哲学史尤其宗教哲学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paper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refl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liturgy for postliberal Jewish thought. I do this by investigating the work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Jewish enlightenment figure Moses Mendelssoh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liberal thought of George Lindbeck. Mendelssohn not only shows how liturgy can be central to postliberal approaches to monotheism, but he also shows how enlightenment notions of a universal rational religion remain necessary and productive for postliberal interpretations of monotheism. In this latter move, Mendelssohn forms a corrective to Lindbeck's postliberalism.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The view that language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many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imens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is shared by some post-Freudian psychoanalysts (including Hans Loewald, Stephen Mitchell, and Thomas Ogden) as well as three Jewish philosophers of encounter (Franz Rosenzweig, Martin Buber, and Emmanuel Levinas). They can be seen to suggest that Ferdinand de Saussure’s famous discussion of language as langue and parole, that is, as system and performance, fails to capture its sensory, affective, formative, dialogical, ethical, and even metaphysical feature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sychoanalysts and the Jewish philosophers brings to the fore their common insights and distinctive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areas of possible cross-fer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