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勒后期思想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二是伦理学的转向。它集中表现为赫勒在《一般伦理学》中对人的生存偶然性与道德普遍性之间张力的哲学探讨。本文结合赫勒后期的其他著作,通过对《一般伦理学》的解读,指出赫勒的伦理学仍然是一种基于"善"的伦理学,或走向"善"的后现代伦理学,其中"好人存在,他们究竟何以可能"这一命题是其前提设定,由此也决定了其伦理构思必然带有某种道德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毛崇杰一、杰姆逊的理论性格弗·杰姆逊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由于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与对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被公认为当今具有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权威。在70—90年代间,他写出了一系列著作,如《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诊断学》(1982)、《后期马克思主义:阿多尔诺或辩证法的持久性》(1990)、《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等。这些论著被译成不同文字,为杰姆逊…  相似文献   

3.
赫勒利用feelings概念的多义性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feelings概念引导出的是一个从感觉出发,经由知觉、记忆、想象、情绪等上升到感情的哲学人类学体系。赫勒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将每一个环节中的心理想象与社会性、社会经验的积极互动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认识世界的螺旋,并与思想和行动稳定地结构在一起。赫勒的哲学人类学不仅更新了哲学人类学的论域,深化了心理学的哲学论域,还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卢卡奇、赫勒、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精神、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性观审,体现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总体性伦理构想——人的自由本质的充分实现、人的个体性的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的充分释放、人的审美能力的充分提高。这是"总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三部曲《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性伦理学》中,沿着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生存三境界"及其选择理论,进一步将生存的选择本身区分为差异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和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从而为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坚实基础。赫勒的生存的选择理论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如何面对现代性困境和对道德缺失问题的解决无疑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继承注重道德修养的中国文化传统,论证了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循着与传统修身思想相似的思维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历史性生成的视角论证党性修养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转化传统修身思想中"重学""内省""慎独""知行合一"等内容,揭示了党性修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理论视域的时空转换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探索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光辉典范,而且对新时代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文学艺术的向度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变发展的特殊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研究,都需要凸显"中国的问题意识",需要将其置放于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来加以考察。王杰等著的《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显示出中国学者在此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由此开启了一种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赵士发教授新近出版的佳作《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著》),可以说是他数年前出版的《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的续编,或者说是其中基本论点的深化和具体化。故《新著》最鲜明的创新点,是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现代化新视野、新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这里既彰显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拓展,更显示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思想、新方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近年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拟就匈牙利哲学家赫勒(Agnes Heller)的市民社会理论谈几点看法。在论文《尝试回答问题:市民社会有文化记忆吗?》中,赫勒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市民社会没有(也不需要)文化记忆。该论断的提出既与她幼年的大屠杀经历以及后来在匈牙  相似文献   

10.
长期致力于文化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青年学者邹广文教授,继出版《文化历史人》、《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等专著之后,今天又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又一力作——《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文化,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