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军人企业家因其曾经的军旅生涯而炼就了特有的军人品质,这些品质在其事业成功上贡献颇大。但万事皆有度,在企业发展中,军人品质的过度表现也将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要适度发挥,在平衡中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
军人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心战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构成人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中,社会支持系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军人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支持系统。目前,学术界对军人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很少,至于把它和心理战联系起来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以期对心理战法创新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主席在12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官兵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目前我军心理健康情况仍存在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本文通过对恐惧、恐慌的解读,分析讨论与军人职业特点的联系,通过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如何驾驭恐惧、克服恐慌的三种方法,旨在为部队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军队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的,军人民族精神如何培育?笔者认为:了解其基本内涵;分析其时代价值;掌握其根本途径是培育军人民族精神的根本环节,也是当前部队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离婚率日渐增长,军人婚姻关系也受到一定影响,离婚人数日益增多。家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的细胞,特别是军人家庭,他们家庭的稳固与否不但对双方家庭影响巨大,同时也对国家、军队建设有比较深刻的影响。对军人婚恋关系恢复机制的探讨,加强对处于危机中的军人家庭的研究,有助于挽救其处于危机中的婚姻关系,建立和谐家庭,使其减少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到部队的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6.
军人焦虑、忧郁情绪研究Ⅱ:主导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Ⅰ中我们揭示了军人焦虑、忧郁情绪的基本状态,发现了影响因素,产提出因素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共同对情绪发生影响的假设。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主导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探索。结果发现,导致忧郁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因素即单亲家庭;其次为军龄,独生子女和成长环境(城市或农村),环境与文化程度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明显;导致焦虑的主要因素也为单亲家庭,其次为军龄,环境与文化程度两因素的我互作用同样  相似文献   

7.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知荣明耻、团结和谐、为国奉献及忠诚、勇敢、纪律、荣誉、和谐、奉献,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们应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使之渗入官兵的内心世界,成为我军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军队部分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塑造当代军人的价值观,这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逐步深入,官兵的意志品质成为影响战斗力生成的直接因素,如何帮助官兵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随之成为当前军队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培养军人良好意志品质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利用国家、军队和个人三级联动的模式来培养军人良好意志品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的军人梦     
“沙场练军姿,军纪心中记。从小立下报国志,军校为我鼓勇气。坚强又真诚,求实更创新。军魂养正,文武兼修,军旗引我向前进!”每当唱起我们少年军校的这首校歌,我就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三年前,我怀揣着报国的热情和对军人的崇拜与敬仰,走进了邻水县鼎屏三小少年军校。当我第一次踏进这所孕育着军人气息与军事文化氛围的校园时,我便知道,我有了一个光荣的称号——“自豪的少年兵”,那时起我便懂得:为了美丽中国,我们将被赋予新的色彩和担负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声望作为评价社会分层的三个纬度之一,对于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军人社会声望受评价者主观因素和被评价者客观因素影响。本文沿从这个思路,从社会评价体系、军人社会功能、军人专业素质及军人个体的社会互动等四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军人社会声望的制约因素,力求为破解提升军人社会形象瓶颈和优化"社会——军队"人才流动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旨在发展适合中国军人的军人心理健康量表(Military Mental Health Scale,MMHS)。以心理健康的基础——适应和发展为理论构想,采用开放式问卷、集体分组讨论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680名军人预测的基础上,修订成包含90个条目的正式量表。采用分层取样,在全国抽取2051名军人,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数据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各项指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用于军人心理健康的测量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冯正直  戴琴 《心理学报》2008,40(3):358-367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军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文献查阅收集了77篇用SCL-90作为测评工具的关于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样本量为56164人,根据被试情况把这些研究分为两组,一组为军事应激条件下的军人,另一组为非军事应激条件下的军人,分别对两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非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军人常模差不多;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应激前高于军人常模,应激中低于军人常模,应激后与军人常模差不多。其中城镇驻军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高原驻军,高于边防驻军;应激中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应激后,低于应激前;地域、人员类别以及应激水平等因素对军人SCL-90得分有显著影响。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显示本研究的稳定性较好,没有发表偏倚。表明中国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非很差;与金华等的地方成人常模和蔡心培的国家军用标准相比,王焕林19662人的军人常模更适合于做军人的比较标准;地域、人员类别以及应激水平等因素对SCL-90得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医学目的中人类渴求健康、延长生命等多方面主观性因素的介入,导致了对本质上应当由医学科学来规定的医学目的的不同期望和不同认识,产生了重新审视和讨论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医学目的是一个复杂的目的系统,过去把医学目的简单化的倾向使传统的有关观点和认识中存在许多缺陷,如把医学神圣化、万能化等。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位医学目的。在医学目的的调整中应当遵循科学性、继承性和伦理学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军人情绪是军人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本文综合国内近年来对于军人情绪的质性与量化研究,阐述了军人情绪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军事环境下,各种常见的军人负性情绪及调节、激励手段,并且尝试着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李众军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1):97-100,122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结构及特点为理论视角,基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从透视军人职业的基本矛盾为出发点,探讨了军人需求心理调适的对策,以求进一步激励军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热爱职业,增强历史责任感,积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使军人的自我发展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衣新发  赵倩  蔡曙山 《心理学报》2012,44(2):226-236
使用1990~2007年18年间的142组数据, 以横断历史研究的元分析方法, 研究了108736位中国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这些数据来自94篇相关研究报告, 这些研究都使用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健康的测评工具。结果发现:(1)世纪之交的18年间, 中国军人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好; (2)18年间, 中国军人在“人际敏感”方面变化最大, 而在“躯体化”方面变化最小; (3)18年间, 中国军人在“恐怖”方面最没问题, 而在“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一直突出; (4)中国独生子女军人(N = 1944)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独生子女军人(N = 2649); (5)中国城市籍军人(N = 7808)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农村籍军人(N = 11459); (6)中国高中学历军人(N = 10189)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初中(N = 8407)和大学学历(N = 863)的军人。  相似文献   

19.
浅谈影像诊断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要素的系统。对每一种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疾病的诊断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过程,反映客观的真实程度愈高,诊断的正确性愈高,而客观真实性的再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又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实现。所以,人的思维在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意义。而医学影像诊断思维又有其特点,即以形象思维为先导,以逻辑思维来归结,又有非逻辑思维闪现,如直觉、灵感、经验思维。只有各种思维形式有机的交叉运用,才能得出最接近真实的诊断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人性的分析揭示了利益及其在利益满足过程中个体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认为利益的实现需要伦理和法理的调适和整合,调整利益关系使之合理化是伦理和法理的共同使命。在当代中国,调整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寻求法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