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材料的几何属性差异对3—7岁儿童分类标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73名3—7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变换分类材料的几何属性(形状或大小)的差异程度,采用自由分类方法,探讨材料差异程度的变换对儿童分类标准的影响。结果表明:3—7岁儿童的分类标准均受分类材料几何属性差异变化的影响。3岁儿童的分类标准几乎完全随分类材料的变换而改变;4—5岁儿童的分类标准主要表现为随分类材料的变换而改变;6—7岁儿童的分类标准虽然有随分类材料的变换而改变的趋势,但已经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按形状分类;5—6岁是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质的飞跃阶段。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再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研究分别以3×3类的两级层次水平类概念刺激物让4—6岁儿童作自由分类。结果表明,即使4岁儿童大部分也能按基本概念标准分类并能作词概括,能正确按上级类概念标准独立分类的被试人数随年龄而增多。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依存于主体抽象概括的思惟发展水平;对类概念标志词的掌握,其它概念组织的竞争,以及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等也是影响分类作业成绩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5──8岁儿童对几种偏正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研究用三种方式测试80名5—8岁儿童对因果、条件和让步三种复句的理解。结果表明,他们对这三种复句的理解逐年提高,6岁和7岁之间的变化尤为明显。6岁儿童基本能理解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7岁儿童基本能理解让步复句。他们在三种作业中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水平,判断句子正误的成绩差于完成句子和指认代词所指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6 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1)考察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2)探讨儿童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被试为来自北京市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6岁、8岁、10岁、12岁和15岁儿童共100名(每个年龄组20名,男女各半)。结果发现:(1)6—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即: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2)对6—15岁儿童,友谊特性中的5个维度的重要性次序为: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亲密交往。(3)从发展上来看,对友谊特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很大年龄差异。6—8岁儿童只能认识到友谊特性中一些外在的、行为的特征;以后才能逐渐认识到那些内在的、情感性的特征。但是,原来那些外在的特征并没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被取代,而是与内在的、情感性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在认识中逐渐深化。(4)小学六年级儿童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上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冲突解决上,女生的认知水平高于男生。此外,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互相欣赏方面,男生的认识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对短时时距的区分及其认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令儿童比较时距长短为手段进一步探查学前(5、6岁)儿童对短时时距的认知过程,挖掘幼儿的认知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短时时距;2)6岁儿童已能使用时间标尺测量时间,5岁儿童已有潜力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3)两时距的时间差别大小是影响儿童认知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分类能力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方富熹  方格 《心理学报》1986,19(2):47-55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突出类的共同知觉属性以及指导语上对总类的强调、计数活动等能促进学前儿童解决类包含任务;如简化任务要求,仅提供熟悉的有限刺激物让儿童分类,即使3,4岁儿童也能按一定的类别标准分类,从而表现出初步的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四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的光点运动为刺激物,每次光点在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主要结果表明:(1)儿童运动行距预测能力的发展表现为5─8岁和12─19岁两个加速期及8─12岁一个过渡期的发展模式。但在过渡期内,儿童的预测误差偏向有显著变化;(2)客体运动速度对儿童运动行距预测操作精度有显著影响,慢速下精度较高;(3)客体运动行距、被试性别并不影响儿童的行距预测操作;(4)5岁、12岁与19岁儿童多倾向于超前反应。  相似文献   

10.
王贞琳 《心理学报》2000,32(2):183-189
儿童人物画突出的结构特点是比例不协调。该研究考察了三百多名4.5-6.5岁幼儿的人物画,发现4.5岁到6.5岁幼儿自由画人躯干面积和头的面积的比值平均为1.30,头的面积稍小于躯干的面积;自由画人躯干与头的面积的比值在4.5到6.5岁之间,变化曲线呈“N"字形;这一比值的变化是和幼儿对于人体结构的认知发展有关的;临摹标准比例范画对于幼儿人物画的结构有显著影响,但是除了4.5-5岁之外,临摹画人与自由画人躯干/头的比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改变绘画顺序以及身体部位的功能性夸大对于幼儿人物画结构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选择自制的、被试从前未看过的墨渍图为实验材料,探讨心理差异量对分类活动的影响。以40名11-20岁儿童青少年为被试,一方面使用速示仪测量墨渍图之间的心理差异量,一方面要求被试对墨渍图进行自由分类,并说明理由。结果发现:①心理差异量直接影响分类结果。②心理差异量在11岁、14岁与17岁、20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③分类标准的选择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类标准的复杂性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类是基于类别的归纳的基础。根据这种观点,儿童早期的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一致的。该研究在不同材料条件下测试了4岁儿童面临知觉相似和概念冲突时的自由分类与归纳推理的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照片条件下,4岁儿童的自由分类和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不一致的,儿童的分类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而基于类别的归纳主要是基于概念的;在线条画条件下,儿童的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是一致的,都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这些结果显示,儿童早期的分类和基于类别的关系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徐正言 《心理科学》1998,21(2):159-162
以5.5-6岁幼儿对象,自1989-1991年用三种不同性质学习材料,进行三次实验。有效被试人数为268,573,366人,表明学习后40天内多次呈现记忆自然恢复高峰1992年数学实验表明学习后第7天复习的长时记忆效果优于第5天。  相似文献   

14.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15.
言语学习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所学的词都尽可能多地理解它的意义。这个问题对儿童来讲更重要,因为在儿童看来,两个物体间的主题关系(Thematic Relation)比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更突出。所谓主题关系是指物体间的因果的、特殊的、暂时的联系。这种关系强调的是结果,如:蜘蛛和蜘蛛网的关系。所谓分类关系是指类型上相似的关系,比如同一范畴的物体;如猪和牛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强调性质,儿童是如何按照类型学习词汇呢?实验者(E.M.Markma和J.E.Hutchinson)认为,在分类关系中儿童只限于学习名词的潜在意义。这个假说在下面的四个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儿童学习的这种局限性,使言语学习的问题大大简化了,同时也使他们在开始获得言语时面临一个把词义的潜在数量变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纵向再探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前不久完成的一项横断设计研究中, 以自编的心理理论量表测查比较了中美两国3~5岁儿童的有关发展。量表包括五项任务: (1) 不同的愿望; (2) 知与不知; (3) 不同的信念; (4) 内容错误信念和 (5) 伪装的情绪。研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群体儿童对上述任务的理解均表现出稳定一致的发展次序, 两者的次序大致相同但具有重要差别: 我国儿童的理解次序如从易到难排列如上所列, 这一次序与美国儿童的差别在于我国儿童先理解“知与不知”, 然后是“不同的信念”, 而美国儿童则恰好相反。这一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文化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次序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问题是经由横断设计的量表研究所确立的发展次序能否准确地描述个体儿童的纵向进展呢? 为此本研究使用了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参加过横断研究的北京3岁儿童(时间1)在他们4岁(时间2)和5岁(时间3)时进行了焦点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测查时间的 延伸, 个体儿童的作业成绩不仅逐步提高, 而且这种提高符合量表任务的发展次序。通过应用格特曼(Guttman)和雷氏(Rasch)测量模型对这一结果的分析, 再一次证实我国个体儿童的有关发展次序与欧美文化儿童的发展次序大致相同并且有重要的差别。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能为横断研究中个别差异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 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认识, 即把心理理论的发展看作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概念建构过程。但对这一推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刘军豪  岑国桢 《心理学报》2000,32(2):190-196
面对一个人的犯过行为与其遭到的继发灾祸,Piaget指出儿童具有作出“上苍公正”判断的特点,且是其道德发展的表现。Karniol的研究则发现不同的结果,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研究以我国106名6-10岁儿童为被试,所用的研究材料与Piaget和Karniol相比,在情境故事的结构、内容和因素控制上作了较周密的考虑。研究发现,我国6-10岁儿童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四种判断反应类型,这些判断反应不仅具有道德的性质,还与儿童的因果关系推理能力的发展有关。而且,我国儿童从前因果性解释到因果性解释发展的转折年龄约在8岁左右。此外,本研究对影响儿童判断反应的因素,如情境故事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可能隐含的内在公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3~6岁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3~6岁儿童11种基本颜色的命名和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汉语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的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顺序是白、黑、红、黄、绿、蓝、粉红、紫、橙、灰和棕。(2)汉语儿童对基本颜色分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4岁儿童对基本颜色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5岁儿童有了一定标准,并出现按“彩色/非彩色”和“冷色/暖色”分类的倾向。6岁儿童颜色分类标准更明确,开始由主观标准向客观标准转变。  相似文献   

19.
张佳昱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6):1322-1325
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分类倾向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实验一采用图片、文字两种方式呈现实验材料,并使用不同指导语.要求被试选择三个事物中关系更近的两个.结果表明,成人比儿童具有更显著的按照主题分类的倾向,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于被试分类倾向没有显著影响.实验二进一步考察了分类倾向的发展轨迹,随着年龄增长,个体按照主题划分事物的倾向增强,由倾向于按照分类学规则向按照主题分类的转变可能发生在小学低中年级之间.  相似文献   

20.
儿童认知几何图形干扰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王贞琳  梁萍 《心理学报》1997,30(4):377-385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儿童几何图形认知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过程。研究对象是5-10岁儿童145名,研究材料有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选择直观因素、种类内干扰、种类外干扰3种干扰。采取称名、指认、分类、确认、鉴别5种实验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对几何图形非本质因素的摆脱、对变式图形的确认、对非同类相似图形的鉴别是儿童初级几何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采集双重标准分类,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离析是儿童几何图形分类能力发展的主要过渡形态;语言提示对儿童几何图形分类的改进作用不大,对确认和鉴别图形有显著性影响;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初级几何知识只相当于5岁儿童水平,这种现象值得有关教育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