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易》注疏史上堪称里程碑的重要版本有:王弼、韩康伯的经注本,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南宋越八行本,闽坊刻十行本以及乾隆时期的武英殿重刻本。其中武英殿本的《周易注疏》实现了很多创举,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内容直接来源于南宋八行本;其二,将《经典释文》散入经注之后,成为《周易》注疏系统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注疏释文合刻本;其三,首次将《周易经传原目》与《周易注解传述人》合入卷首;其四,首次附入校勘记——《周易注疏考证》;其五,首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句读。  相似文献   

2.
魏了翁谪居靖州期间,对《九经》历代注释加以节录整理而成《九经要义》,以备资教,《周易要义》即《易》类注释文献节录,其成稿于1230年,首刊于1252年,1300年有重刊。印量较小,流传较稀,明清之际已无完整宋本。清《四库全书》本《周易要义》据范懋柱天一阁本抄入,光绪江苏书局本《周易要义》据钱塘丁丙八千卷楼本刊印,两者的底本皆抄本,与宋本出入较大。考今存宋残本,《周易要义》的节录范围主要包括《周易注》《周易略例(邢璹注)》《周易正义》《周易音义》,结合历代监本刊刻体例演变,从《周易要义》卷次结构、《略例》内容范围、《音义》节录体例、疏文格式与出字异文比较,推测其以经注附释文本《周易注》为底本并散插入单疏本《周易正义》完成。因此,宋版残缺部分的复原,重点在经注附释文本和单疏本上,同时应尊重魏氏的节录体例。  相似文献   

3.
张剑 《周易研究》2020,(1):67-76
日本室町时代(1393—1573)部分写本《周易》既有宋刊本特征,又有唐写本的异文,是一种融合了宋刊本与唐写本的特殊文本。此类文本今时日本早稻田大学、内阁文库各有一本。杨守敬日本访书时亦曾据此类文本影抄一部。根据校勘,《七经孟子考文》记载的足利学校所藏三种古本《周易》与此类文本大体相似。江户时代(1603—1867),这类特殊的《周易》写本过渡到刊本形态,刊本当中包括《七经孟子考文》所引足利本《周易》,以及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活字本《周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周易》为底本,参考《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研究》、《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互校,撰写20条札记。从校勘、文字、声韵、训诂多角度探讨各本文字,试图沟通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注、疏合刻始于南宋茶盐司八行本,自此以后,又有十行本。阮元的《重刊十三经注疏》即是以十行本为依据。十行本为元刻明修本,这一点已为学者所指出。然而,不同的十行本,其先后传承仍然是需要辨明的。阮元所依据的十行本,乃是十行本中错讹最多的一个本子。由此我们审视阮元的重刻,其主要失误在于选择底本的错误而非刊刻工作本身。同时,由《周易正义》的情况来看,十行本与闽、监、毛本的关系亦并非仅仅是前贤所认为的递相传承。闽本实际出自元刻九行本,且此元刻九行本反倒是十行本明代补版所从出。在《周易注疏》的众版本中,武英殿本及四库本较易被忽略,然而这个版本从分卷到校勘却是比较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孟子注疏校勘记》,是清代《孟子》校勘的典范之作。它广收当时可见的诸多版本,对宋代孙奭的《孟子注疏》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有效地运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等传统校勘方法,校勘态度严谨,引征广博,乃属精审详实之作。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清人张尔耆过录的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颇为珍贵。据此可知,《群书拾补·周易注疏校正》并非一字不变地承袭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而是经过一定程度的再整理,或增补新的条目,或完善旧有条目,从而使其内容详实有据、言有所本。通过与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详细比勘,亦可得知《周易注疏校勘记》所引据的卢文弨校勘成果主要来自卢氏《周易注疏》校本,亦偶及《周易注疏校正》。  相似文献   

8.
尹志华 《中国道教》2008,(5):31-32,33-35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9.
1.高仲华精通易学高明,字仲华,江苏高邮人,历主师大政大国文研究所,著作满家,于易有《连山归藏考》、《易图书学溯原》、《读易随笔》、《易学史》上篇、《五十年来之易学》、《周易研究》、《孔子的易教及易象探原》,其论易则博综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随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以来之易字。皆探其赜而研其精,蕴百家之精义,述一己之所得,以易为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故象数义理不可偏废,据象数于易之本经本传,而务求归本于人事之日用,以指明内圣外王之道为极归。其学易之方,以为宜自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之《周易注疏》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及程子《易传》三书读起。 2.林尹以为“易道初生源于阴阳终于开物成务”  相似文献   

10.
"疏不破注"是清代学者对于义疏之学通例的概括。然而在实际经说中,经疏破注的例子并不少见。以往学者更为关注经疏有意破注之处,而对另一类破注经疏关注不够。这类经疏留意到注文内容与经文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只能依违于经文、注文之间,用隐晦的方式破注。对《仪礼·士冠礼》中的"摈者"身份,郑玄注与贾公彦疏之间即有异说。辨析此处异说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经注同时作为阐释者与被阐释者的双重身份,也可以更好把握经书注疏包含二次阐释的文本结构与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巩本栋  王冉 《孔子研究》2020,(3):136-146
旧题孙奭《孟子注疏》自北宋起即疑窦丛生,至清遂定为伪撰。其实,撰疏者虽未必是孙奭,却也并未作伪。作伪者,刊刻之书商也。《孟子注疏》是孟子升格运动背景下的产物,它的产生,应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与《论语》定为兼经之后,宋哲宗元祐之前。其单疏本的出现至迟在宋高宗绍兴中期,注疏合刊本则在宋宁宗嘉泰、开禧年间。《孟子注疏》之进入官方的经学体系,坊间书商与浙东茶盐司功不可没,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不断下渗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日本杏雨书屋2009年刊布《敦煌秘笈》影片册,其中李盛铎旧藏《论语》之《雍也》、《子罕》、《卫灵公》残卷三纸,尚未经过整理。现对此残卷进行录文整理,并略作校勘。《雍也》残卷为《论语郑氏注》本,或为南朝梁代写本,保留了郑玄注本的原貌,可以补吐鲁番出土《论语》郑氏注相关篇目之阙字;《子罕》、《卫灵公》残卷为《论语集解》本。在抄录上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唐初孔颖达等人所撰《周易正义》一书,为唐代儒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书在唐、五代以及两宋时期一直立于学官,对这一漫长时期的学术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划定这部书的学派归属便成为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过去很多学者从宋明理学及心学立场出发,对《周易正义》之受王弼及道家影响提出批评。的确,《周易正义》采用疏体,与王弼《周易注》合称注疏,在“疏不破注,注不驳经”的前提下,孔颖达《周易正义》常被看作王弼《周易注》的附属性作品。而另一些学者注意到,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思想与王弼《周易注》颇有分歧,因而强调孔颖…  相似文献   

14.
“宋学”、“理学”与“理学化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其学术走向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从治学方法上将汉代以后的经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汉学”,一类是“宋学”。汉学偏重训诂考证,宋学偏重义理诠释。但是,“宋学”概念并不意味有宋一朝的学术。北宋庆历以前的80年间,经学的主要成就是邢?所主持修纂的《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孝经注疏》等经书,这可以说是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贾公彦《仪礼注疏》、《周礼注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义疏体经注的延续。它是汉唐经学的绪余,是“唐学”,而不是“宋学”。“宋学”从什么时候开始…  相似文献   

15.
《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为之注疏的高僧大德代不乏人。天台智顗《菩萨戒义疏》和华严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是所有注疏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开启了《梵网经》注疏的两个传统。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种注疏对《梵网经》相关戒条的解释,详细展现阐释《梵网经》的两种不同思路,展示《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中地位确立的重要历程,展现天台、华严两个宗派在戒律思想方面的异同,展现佛教中国化在戒律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梅泽纪念馆藏本是日本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钞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国内现存最早且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本为宋刻本,日本现存最早且完整的是梅泽纪念馆藏本(以下简称"梅泽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  相似文献   

17.
自唐末五代至于明清,注疏《楞严经》的著作不可胜记,其中宋、元现存的注疏有十余种。笔者在考察了诸注疏关于"修行阶位"的诠释后,发现这一时期诸注疏诠释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分歧,甚而非常重要的天如惟则的《楞严经会解》在关于其中的部分名相上也因为误解了宋代温陵《楞严经要解》的诠释而错改了引用。本论在分析了包括子璿《义疏注经》、仁岳《熏闻记》、怀坦《集注》等宋元现存《楞严经》注疏的基础上,重点对"修行阶位"中关于"阶位数""乾慧地""单复十二"等问题的不同诠释和诠释分歧予以分析和研究。透过查看佛经经典诠释的不同,而更加明了诠释行为本身的意义,即是诠释者在诠释过程中完成自我与被诠释文本在所处时空或语境中的关联和统一。  相似文献   

18.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日]镰田茂雄一、序言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⑥(780-841)是《圆觉经》的发现者,著有很多《圆觉经》注释,并且是撰述《大乘起信论注疏》、《盂兰盆经疏》、《注华严法界观门》等多种著作的学僧。在这①《答陆原静书》、《王文...  相似文献   

20.
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孙氏注疏《尚书》主要基于时代需要,江声、王鸣盛、段玉裁三家《尚书》研究尚存不足及其自身对《尚书》的浓厚兴趣与长期积累。该书采取自注自疏的诠释体例,运用网罗旧说、选择旧说、突破旧说、重组旧说的诠释方法,兼疏今古文,注取五家三科之说,疏取先秦诸子唐前旧说之涉《书》义者及时近人说,不取宋元明人之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乾嘉学派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