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二曲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孟子反身录》以"宗本阳明,兼摄程朱"为基本宗旨,以"阳明心学为上达,程朱理学为下学"为学术定位,体现出"提揭和高扬心""推阐和扩充良知""本体先于工夫""一以反身实践为事"的理论特质。前三者彰显出"宗本阳明"的学术倾向和立场,最后一个则以程朱理学所重的"下学工夫"来矫正心学末流的"玄虚空谈"之弊,以求各取所长,相资相成;最终归会孔孟体用大全之学,在清初尊朱黜王的思潮中开辟出修正、完善阳明心学的新路径,并以其显赫的学术地位和卓绝的学术影响,不仅推动阳明心学在清初的提振和完善,亦成为我们龟鉴清初学术面貌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常新 《中国哲学史》2012,(3):95-100,94
作为关中理学大家,李二曲服膺阳明心学之旨,其本体-工夫-境界系统立基于"良知"学说。从本体层面二曲强调"良知"的先验性,提出"良知"即"良心"。二曲通过对"良知"与"闻见之知"进行区别,认为"闻见之知"无益于德行的涵养,强调通过"致良知"的工夫达到"心与万物一体"的"至善"境界,这也是二曲"良知"说的逻辑展开。二曲的"良知"说承袭、调和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学理论争,批判了"王学末流""略工夫谈本体"、"程朱末流""做工夫而昧本体"的弊端,这种批判也是对中晚明以来学术、学风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心学特盛。学界对于白沙、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契合上颇有佳作,但对于康斋、敬斋二人的心学与阳明学的相似处似乎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斋、敬斋的心学与阳明学存在不少相似处。康斋的理在心中、心具此理思想为白沙、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吴康斋"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一斋、胡敬斋与陈白沙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崭新的心学思潮。吴康斋门人弟子的"本心即理"说与"理心本一"论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兴起提供了知识上的可能。吴康斋心性学诸多范畴也与阳明心学概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有相似性。所以,吴康斋等人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吴康斋确实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阳明心学风行天下,崇仁心学的知识论背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张九成以心为逻辑起点,通过以心释天将主体心上升至宇宙本体的地位,并将万物看作我心外化的结果。在处理心、理关系上,虽然有心、理二分之嫌,但旋即通过"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观点表达了物理、心理实为一理的思想。最后通过正心和涵养未发的工夫论实现了从形而下之物理向形而上之本体心的回归,实现了下学上达、物我内外、本体工夫的圆融一致,从而建构了一个"心—气—物—心"的心学思想体系。张九成第一次明确将主体心提升至本体的高度,以之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围绕"心"对心与物、心与理、心与性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学之创立应始于张九成。  相似文献   

5.
常新 《孔子研究》2011,(2):96-104
作为明清之际理学大家,李二曲融摄了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其关于"性"之论述既有朱子"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义涵,又与阳明"心之本体即是性"、"心即性"的思想相契.其"性"之思想表述内容丰富,既有道德本体之义,又有宇宙论事实叙述.作为道德本体之"性",未发之时它无善无恶,湛然虚明;已发之时便产生情.为保证性情同一,李二...  相似文献   

6.
作为王门以心解《易》的代表人物,明儒王畿的易学思想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心学解《易》传统之下的王畿易学,强调以儒家伦理观念来解释《周易》的义理,并借之以阐发心学家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出于对"本体工夫"的重视,王畿将复、姤六爻之辞纳入心学的复性说之中,从融汇了先天正心之学与后天诚意之学的当下一念出发,借助"天根""月窟"这一对颇具道教色彩的概念,对复、姤两卦进行重新诠释,建立了一个以改过迁善为中心的一念工夫论体系,使王门致良知学说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邹守益继承阳明学说注重心上工夫的特点,援引程朱理学涵养省察工夫论,提出了以“主敬”、“戒慎恐惧”为主要内容的“致良知”工夫论.他认为,要使“良知”这种先验的本然之知转为明觉之知,就必须保持道德主体心灵上的庄敬态度.他以“心学”贯通《大学》之“格物致知”与《中庸》的“戒慎恐惧”,在继承阳明“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观点的同时又对“戒惧”作了发挥.邹守益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表现在持守师说、不偏左右,而且以“主敬”和“戒惧”为主要内容充实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工夫论,被视为王学之真传.  相似文献   

8.
阳明思想中的"好恶"之情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特质。龙场悟道后,阳明以"心学"为其致学方向。心学也就是身心之学,它是以"心—身"作为整体结构共同参与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好善恶恶"之情连结心、身,是促使心体的道德原则落实为身体实践的关键和机括。与此同时,阳明以"有无"论其学问宗旨,这个特性在"不作好恶"与"有无相合"的关系中也典型地体现了出来。在阳明心学里,"不作好恶"有三层意涵,每一层意涵都关联着并指向着有无相合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9.
论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理论意蕴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理论意蕴及特色可概括为:一、主张以“静坐”方式来涵养心体,体认“善端”,强调在心体上作工夫,明显具有将为学工夫心学化的倾向;二、为学宗旨是“以自然为宗”,表现出一种对于超越道德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具有将道德伦理色彩淡化和消解的特点;三、“宇宙在我”,则是凸显主体之心的知觉功能作用,以主体之“觉”来体验自我与宇宙的同一,从本体意义上克服和消解了朱陆从不同方向来膨胀“道”(理)与“心”的偏颇,兼融了朱陆对立的道学与心学,从而表明陈献章心学是从朱熹道学中走出,经过对儒、道、佛诸学的整合,完成了走向陆九渊心学的转变,标志着明代心学思潮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和王阳明都是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天人合一论的视域下,二者皆以为"心"才是天下万物生存之大本。这种本原之心,具有超越性。这是二者之同。二者之不同在于:陆九渊以心为本,强本而轻末,在立天地之本的同时,忽略了此本或体的发用,表现为对简易工夫的偏好;王阳明则吸收了朱熹的体用论,不仅立心为本、为体,而且重视心体之用,表现为对"格物致知"与学习、践行的重视。二者的不同,简单地说,陆氏有体而无用,阳明则是有体亦有用。  相似文献   

11.
张圆圆 《现代哲学》2017,(5):135-140
黄宗羲作为王门后学的一名得力干将,同时也是与王夫之、顾炎武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集"王门后学"与"明末启蒙思想家"的身份于一身,对明代阳明心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定位,这一定位即"立心学为圣学"。在尊崇与维护阳明心学的基础上,黄宗羲不仅对阳明心学和释老之学做了区分,而且还努力为"王门四句教"辩难,试图从"心即理"的命题出发,划分儒释之界限;也试图通过重新理解"四句教"的涵义、置疑"四句教"的出处,以剔除"四句教"对阳明心学的负面影响。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定位,不仅充分显示出其本人的学术好尚,同时也反映出其作为一名学术史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明代学术领域中阳明心学、程朱理学和释氏之学的论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针对理学程朱与陆王二派于后学传习中所见之流弊,通过对理学核心议题的独特解答,企图重构儒学的为学工夫体系。而对于理学心说的检讨及对治心工夫的重释,正居于核心的地位。本篇论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尚书引义》(以下简称《引义》)之《大禹谟一》、《康诰》、《益稷》三篇文章的细致解读,对船山所提出的"人心""道心"各有体用论、"修道存诚"的安心之法、"止""几"相  相似文献   

13.
朱子学在明代中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地位面临耸动的危险。以朱子学为依归、与阳明"中分其盛"、与湛若水共主讲席的吕柟,藉由《四书》的诠释,以重构理气关系、归宗古典仁学、慎独统领工夫、力辟知行合一为学术进路,从理气关系到心性仁学,再到涵养工夫,既羽翼和修正朱子学,更推动朱子学在明代中期转向浑沦、笼统,开辟出回到张载、辩难阳明以补救朱子学的新路径,为明末由阳明心学返归朱子学学术思潮的到来埋下伏笔,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发明阳明心学之功,成为探究明代中期朱子学与阳明学竞合、消长的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案。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之解复卦各有特色,其总的诠释倾向是以确立复卦的理学式本体诠释方向为基础,不断地挖掘凸显其中的工夫意蕴。伊川的复卦诠释,在天道本体之诠释方向上奠定理学家对复卦主旨的儒家理学式解读,而拒斥玄学与佛学的诠释取向。朱子着重从工夫进路论定复卦主旨,并以复、艮二卦对应于工夫之两轮。慈湖开启了复卦诠释的心学取向,至明代阳明学兴盛,继之而有龙溪、双江等展示出心学取向内两种不同的复卦诠释。而蕺山对于复卦"频复"、"迷复"等的精微解读,典型展现出理学家通过解经来着重提揭工夫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张栻的工夫论曾经有过前后期的变化,由此对于胡宏的工夫体系做出了调整,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如何理解这种调整的意义,现有研究则颇见分歧。本文认为,张栻后期的工夫主要包含两种不同的意涵,即察识端倪而涵养本心,以及涵养习心以显发和体认本心;两者之间相互交织。而他与胡宏的不同则可以归纳为两点:一者,通过涵养为端倪之发和察识端倪奠定基础;二者,在胡宏之外,补充静中用功和涵养习心的必要性。张栻并无背弃师说,从工夫分类上来看二人同归"逆觉体证"中的"渐教"工夫,但张栻较胡宏之说则更加完备、无偏。这是张栻调整师说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他对于湖湘学的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16.
心学发展到明代晚期已产生诸多流弊,致良知的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批评王阳明"四句教"与王畿"四无说",并提出自己的"四句教",强调心体只是个"有善而无恶"。然而在其晚年重要著作《人谱》中却明确地提出并详细地阐发了心体"无善无恶"的思想,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此与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提法无异。故本文从"无善无恶"之本体、工夫与境界的层面来解析蕺山对于阳明"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蕺山学说在思想史上做出了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对明清实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8.
朱子的格物穷理说自经明代阳明心学批评后,其理论基础及实践方法受到了极大挑战。陆世仪处朱子学式微之际,学宗朱子,如何面对异说之兴,阐释朱子格物穷理说之方法与目的,成为一重要时代课题。陆世仪揭示"物格则无物",抉发朱子之"格物所以明此心"的究竟目的,以回应王阳明对朱子格物说为"务外遗内"之批评,又阐述天人物我原是一理之理论结构,主张"由分殊到理一",以巩固朱子"理"概念的最高规范性,同时批判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观臆度以及以"致良知"取代穷理思想的偏颇性。陆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实践心得。其穷理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阳明心学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对了解该时代的思想状况,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未发与已发问题最初见于《中庸》,是儒学思想中研究心论的原型。中国宋代大儒朱熹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朝鲜后期代表儒者李柬(号巍岩,1677-1727)在继承了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对未发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他将未发分为浅层意义上的不中底未发和深层意义上的大本底未发,并强调后者是本质意义上的未发。前者之气是本然之气,湛然纯一;而后者之气是血肉之气,有清浊粹驳和刚柔善恶。未发状态下,虚灵洞彻的心体起主宰作用,所以未发心体纯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本然之心与气质之心,并使之对应于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主张心性一致。这一观点并不是说心等同于性,其核心在于心与性在价值论上的一致性。心性一致论在哲学性和思想性上起着连接朱子学和阳明学的作用,体现了朝鲜中后期儒学的心学式发展,在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大吉是明代中期关学学者之一。因王阳明曾为其座主故称门生,后与王阳明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关系,深受阳明心学之影响,其思想也从原来笃信程朱而转向阳明心学。其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特别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他不仅笃信"致良知"之学,且尽力在关中传播其学,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关学学术走向亦由此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