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浩 《周易研究》2015,(2):40-45
《归藏》被《周礼》称作"三易"之一,但其在先秦两汉绝少被称引,直到六朝才受到广泛关注。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冢所出的易类文献。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它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说的《归藏》有实际联系。  相似文献   

2.
"天下之言性也"章是《孟子》一书中最难解释的一章。(1)从朱陆异解到近来,学者的意见大抵分为两系,一系认为孟子对于"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三句持肯定态度,朱子、焦循、俞樾、杨伯峻等属于此系;另一系认为孟子对于此三句持否定的态度,陆象山、毛奇龄、徐复观、裘锡圭等属于此系。两派学者对于《孟子》此章的解释大殊。(2)竹书《性情论》(即《性自命出》)的公布,引发了对于《孟子》此章含义的重新探讨。裘锡圭等认为援引竹书来解释《孟子》此章是有效的,但可能未必如此。竹书"室性者故也"之"室",应当读为"实";"故"在竹书中是一个褒义词,指有为或有目的的活动,具体指诗、书、礼乐"三术",而非诈故、巧故之义。(3)对于"天下之言性也"三句,孟子持肯定态度;"肯定系"的解释是可取的。朱子等人的解释带有时代特征,也未必尽是。"故"当训为"本故""本然","利"当训为"顺利"。孟子的意思是说,天下之言性,不过是以其本故来谈论其善恶罢了;若以性之本故谈论其善恶,那么在思考、判断其善恶问题上即应当以顺利其性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语译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有些注释似有可商榷之处。考证可知,"主忠信"之"主"当训为"守"或"尚";"民免而无耻"之"免"应训为"人心逃离";"有耻且格"之"格"当训为"人心归服";"三思"之"三"当为实指,"三思"即"思考三次"之意。  相似文献   

4.
《庄子》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经典之一,内中诸多寓言,融通涵摄着丰赡广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本文以《庄子》"鲲化鹏"和"混沌之死"两则分居内篇首尾之寓言为例,选取易学视角,主要以卦气说,同时兼用训诂方法,分析"鲲"、"鹏"、"混沌"、"儵"、"忽"等意象义涵,以及"混沌之死"寓言中相关数字与《易》之间的相应性,认为《庄子》与《易》颇有相通之处。基于寓言意象以及"儵"、"忽"二帝之交会对待之分析,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寓言及易象文约旨丰、言简理赅之特点,融寓言意象与易象于一体,使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旨不言而喻,不见而彰。同时,认为《庄子》重顺应、养生与归藏,其哲学立场体现了《归藏》易首坤之旨,此其皆与老子相同或相近者,是以庄子为老子后学,而道家在哲学立场上与《归藏》易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王家台秦墓的竹简中,有一种具有卦画符号的"易占"类残简,其卦名及卦爻辞多与传世文献互见,初步被认为是秦简《归藏》。研究者在对《归藏》竹简文本进行整理的同时,着重于其性质、年代以及与易学史相关诸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6.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皇门》篇"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门"句,揭示了周公训诰的时间及场所问题,于周初史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皇门》篇所载训诰应是周公致政后的第一次训诰,时间在周公摄政五年后,成王即政元年的正月庚午;地点为■门,即库门,也就是作为宗庙南门的库门,此与传世本《皇门》篇中代表宗庙之门的"闳门"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 ,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简帛易研究●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林忠军 ( 2·3)……………………………………………………………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廖名春 ( 2·1 3)………………………………………………………………………帛书《易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20,(2):77-77
神仙是道教徒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神人"或"仙人"。《庄子·天子篇》:"不离于精,谓之神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对神人作了具体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灯》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其中的"半焰"意象对该诗的理解至关重要。该诗正是通过把灯一剖为二,解析出"半焰"意象而构思出来的。不论是开头的两句对灯的二重解析,还是中间的十二句六对对具体情境的描述,无不是以"半焰"为中心进行构建的。总之,"半焰"是这首诗的隐秘的内核,也是它的能量集聚的"诗眼"。  相似文献   

11.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因与孔子核心思想似有不符,故梁启超、宦应清等人率先提出变更句读的释读方法。后来学者拓而广之,此句遂有五种不同之句读。笔者认为,无论变更句读之后是否能自圆其说,这种做法本身并不可取,因为它不仅句法不合,而且违背了授受源流,甚至其产生的前提也并不存在。即使在保留旧句读的前提下,古人仍有十八种解释完全可以训释此句。笔者对古今二十二种训释(五种句读)作一汇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空"一句,其中"屡空"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空"为"居空",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空"古音亦近。"固穷"与"居空"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空"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以《蒂迈欧篇》为中心的后期宇宙论对话中,放弃了《理想国》的精英主义,转而承诺,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在把握可见宇宙之上的理念的意义上占有哲学,但是他们能够通过研究可见宇宙本身,获得对于自然秩序本身的初步把握。他将证明,宇宙为人类的伦理提供了最宏大的模型,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最深远的意义。因为两者的关系既是一种作为"模型"的宇宙或自然的运作与作为"模仿者"的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作为"整体"的宇宙或自然(Nature)与作为其"部分"的人类本然状态或人性(human nature)之间的关系,"伦理学的宇宙论基础"正是这两种关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4.
《了凡四训》是明清两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善书经典,至今仍有很高知名度。现在仅见藏于日本的三部了凡重要文献,其实就是《了凡四训》的祖本。1601年的单刻本《省身录》,是现存了凡善书著述中的最早刻本,也是《了凡四训》首篇"立命之学"的原型;1607年的单刻本《立命篇》,已具备《了凡四训》的雏形;1701年的和刻本《阴骘录》是一部"准汉籍",其底本为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不仅完全具备《了凡四训》的内容结构,而且多出了著名的了凡《功过格》,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圆悟克勤《碧岩录》将"道本无言"列为全书之宗纲,认为作为佛法的至高妙理,"道"本来就不在言句上面,而是言句之外的一种明心见性的个人内心体验。同时,言句在显道中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道"需要借助它来显现,亦即"因言显道"。不过,"道"毕竟不在言句中,所以学人又要透过言句,明心见性,"见道忘言"。  相似文献   

16.
王弼本《老子》第十四、二十一章的"惚""恍",是老子用以描述道的关键词,但是在各种《老子》中,这两个字的字形与解释都有较大差异。比如根据《老子》上下文语境作出的义理诠解,恍、惚二字为反义词,而按考据学方法则将其解为近义词,这两种解释路向之间的矛盾使得重新审视"恍惚"的释读和诠释成为必要。值得重视的是,帛书《老子》中的奇异字形为重新考察提供了新的契机。"恍惚"一词可能源于帛书甲本,但它在古音、字义上都与简帛本所提示的信息不符。帛书乙本在帛书甲本基础上释读出"沕"字,进一步又可读出"汒",这为判断上述分歧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因为从训诂学上说,"沕"训深微貌,"汒"训深广貌,两字意义相反。哲学上解读为:"沕"喻道之本体的深微,"汒"喻道之显用的深广;"沕汒"深刻展现了老子论道的思维结构和特色,即以水喻道,以小大之辨为中介,引导修道者反思和超越二元对待的形名结构,由观物而体悟体用一如、显微无间的不二之道。  相似文献   

17.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筮法》简6、8第一栏的"■"应读为"时",解为乃;清华简其他地方和《尚书》中的一些"时"字也应当如此理解。简19第一栏的"亢"应读为"更",解为经,"一卦亢(更)之"指艮卦由首至尾经过整个卦例。简5、7第三栏的"■"应读为"辩",指辩论。简8第三栏、简23第四栏的"■"字应是"退"之讹写或异体。简21第三栏"■"应读为"表",训为外,指卦例中上面的两卦,"表肴(淆)"指该卦例中两外卦一为少男、一为中女,淆乱不相搭配,或如贾连翔之说,指该卦例中左上卦为三个不同的数字构成。简53后半段"權"应读为"管","權(管)"与"(筩)"为同类之物。简57后半段"■"从玉、燭声,可读为"韣",指弓袋。本篇"当日"指出现与占筮之日天干相合之卦,"当辰"指出现与占筮之日地支相合之卦。  相似文献   

19.
易学是在心灵遥感演化机理的特异功能效应中形成的人类最原始、最庞大、最重要、最深层次的知识结构。在伏羲画八卦创《易》开创人类知识和文明传说的数万年以来,中华民族把物理与精神因果关系或逻辑概念地体验或判断,进行形式或辩证推理而构成了综合模式的易学。据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毛渐在唐州民间发现的古《三坟易》说明在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卦序的民族文化源头活水的《周易》以前,还有天皇伏羲氏的“山坟”即以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为卦序的《连山易》和人皇神农氏的“气坟”,即以天、地、木、风、水、火、山、金为卦序的《归藏易》,地皇黄帝的“形坟”即以乾、坤、阳、阴、土、水、雨、风为卦序的《乾坤易》。如《北堂书钞·艺文部》引桓谭《新论》说:“《历山》(即《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太平御览·学豁》亦引《新论》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另据山东大学一位教授不完全统计,易学的版本达三千多种,四川一位易学家认  相似文献   

20.
易学思维之葩掇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易》四卦探析其思维特征:从《泰》、《否》剖辨其因果思维,《泰》之以"果"示"因"更属辩证逻辑思维,从而否定C·G荣格关于《易》不从"因果关系论事"的判断。以《蛊》卦之"蛊"不训"弊乱"而应训如钱钟书先生所证之"事"、"事业",论定《蛊》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继承前辈事业,在自己的努力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以《》卦辞"不利即戎"断句或连读,探析前人关于战争的两种思考,一是果决地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如周武王讨伐纣之《牧誓》所示;一是先安顿内部,"施禄及下"以得民心,如《左传》"曹刿论战"所示,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